临界区的概念就不讲了,可以查询相关资料。
临界区保护方法有四种:
(1)第一种方法:直接利用开启或者关闭中断的语句来控制。
比如:
#define _DINT() disable_interrupt() // 关闭中断
#define _EINT() enable_interrupt() // 打开中断
优点:简单,执行速度快(只有一条指令),在临界保护操作频繁的场合优势突出。
缺点:存在一个隐患:如果在A函数的临界代码区调用了另一个函数B,B函数内也有临界代码区,从B函数返回时,中断被打开了。这将造成A函数后续代码失去临界保护。
所以:使用该方法时,不能再临界代码区调用任何其他包含有临界区代码的函数。
(2)第二种方法:嵌入式通用的做法
关中断前将总中断允许控制位状态所在的寄存器压入堆栈保存起来,然后再关中断保护临界区代码,
之后根据堆栈内保存的控制字决定是否开启中断。在临界代码执行完毕之后,将中断允许状态将恢复到进入临界区之前的状态。
(3)第三种方法:
关中断前将总中断允许控制位状态保存到一个变量里,然后再关中断保护临界代码,之后根据保存的控制字决定是否恢复中断。
这样做,同样可以实现退出临界区时恢复进入前的中断允许状态。
缺点:每一段临界代码都要额外耗费两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void EnterCritical(unsigned int *SR_Val)
{
*SR_Val = _get_SR_register(); // 保存中断状态
_DINT(); // 禁止中断,进入临界区。这里要考虑:进入临界区之前是什么状态,如果本来就是禁止中断的呢?
}
void ExitCritical(unsigned int * SR_Val)
{
if(*SR_Val & GIE)
// 判断进入临界区前的状态,如果是使能中断的状态,则开启中断。
_EINT();
}
用上面的EnterCritical()函数替换进入临界代码前_DINT()语句,用ExitCritical()函数替换退出临界代码时的_EINT()语句,即可以保证中断状态的正确恢复。
void Function_A(void)
{
unsigned int GIE_Val;
....
EnterCritical(&GIE_Val); // 进入临界代码区,保存当前中断状态在GIE_Val变量中;
......
...... // 临界区代码
ExitCritical(&GIE_Val); // 退出临界区,并根据GIE_Val变量决定是否开中断;
.....
}
(4)第四种方法:用软件模拟堆栈行为。
将进入临界代码的次数和退出临界代码的次数进行统计,如果各临界代码之间有调用关系,则只是对最外层的临界代码区进行中断开关操作。
-
unsigned int SR_Val;
-
unsigned char DINT_Count = 0;
-
-
void EnterCritical(unsigned int *SR_Val)
-
{
-
if(DINT_Count == 0) // 只对最外层进行操作
-
{
-
*SR_Val = _get_SR_register(); // 保存中断状态
-
_DINT(); // 禁止中断,进入临界区。这里要考虑:进入临界区之前是什么状态,如果本来就是禁止中断的呢?
-
}
-
-
DINT_Count ++;
-
}
-
-
void ExitCritical(unsigned int * SR_Val)
-
{
-
DINT_Count --;
-
-
if((DINT_Count == 0)&&(*SR_Val & GIE)) // 只对最外层操作,判断进入临界区前的状态,如果是使能中断的状态,则开启中断。
-
_EINT();
-
}
阅读(317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