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43722
  • 博文数量: 405
  • 博客积分: 5516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4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7-05 12:3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16)

2011年(35)

2010年(77)

2009年(277)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6-08 10:41:03

(序1)     下周一(2010.06.14)將隨緣生老師習養生學。這養生學,是我三年來下班無限晚仍能堅持走場上夜校習《易》的動力。因想起養生的種種,例如當年跑健康版,有同事寫了一兩篇養生就嚷著題材重覆,以後也不要再寫養生云云。當時z的休假心裡奇曰:咦?養生學不是可以閒閒地寫廿本書有餘嗎?這又何來重覆之說呢?!道不同,Z的休假自己倒是極好養生學問,常常寫也樂此不疲。其中一回深有印象的,是走訪一位以戒口聞名港九新界的中醫師,葉榮坤醫師,請他談養生學。訪談中不少話語仍在腦際。

 
(序2)     中國人時常講養生,但是否所有中國人皆懂養生?自詡養生學問已臻國際級水準的葉榮坤醫師慨嘆:「這門學問乏人問津,主要是教曉一個病人往往費時失事,在現今社會,靠它絕對賺不到錢。」
 
     但養生之道即使無人願教,也很多人願意學罷?誰知實情卻是:「即使花上半個小時去教病人戒口養身,對方亦未必願意跟你衷誠合作。」
 
     那麼,在傳媒方面推廣這門大學問又如何?「試過喇,朋友提議我往電台、電視台主持節目,結果永遠石沉大海。隨緣囉。」
 
     隨緣,誠然是另一種養生學問。但這樣說來,養生知道豈非將會成為絕學?!

 
 
 
      對於中國的養生學,葉榮坤就讚不絕口:「它不但完整而且有系統,甚至比科學的步伐還要領先。」甚麼?比科學還要領先?
 
 
甚麼叫做不科學?
 
     「比方中國人在幾千年前所講的『氣』,一個多世紀以前,就因為它『不科學』而遭西方全盤否定。其實,氣屬於無形有質的能量轉化,在已斷氣的屍體上根本解剖不出來而已。直至上世紀西方發明了科學儀器,可將『氣』量度出來,才算查有實據,讓『氣』獲得了平反。」針灸、氣功等以「氣」為依歸的學說,也陸續獲得了平反。
 
     可是,對於社會人士的認知和態度,葉榮坤卻大搖其頭:「香港人受西方機械文明所眩惑,主觀上傾向表面具規模、多數據的『科學觀點』,面對本土文化的優美和內涵,反而視之不見。」
 
     這樣說有甚麼根據呢?一提到根據,葉榮坤又開始動氣了。「西醫就經常以『沒有科學根據』來否定中醫,但這個說法本身有甚麼根據,卻又從來沒有聽到他們作出解釋。」
 
     總之,用不科學的方法去否定別人的觀點,這種態度在他心目中就是不科學。那麼,他自己不也是經常指出其他學派的不是嗎?就像他十分不滿香港人捨棄中國的飲食養生學,而力捧新派的西方營養學。
 
 
葉:營養學錯在不客觀!
 
     「西方的營養學既錯嘅。」葉榮坤斬釘截鐵地說,但卻不忘詳細地解釋:「因為它屬於絕對論,主觀界定了各種食物的營養,但卻遺漏了最重要的一環──對象。」葉醫師談養生,其實也間接證明了「氣」的存在:一是「勞氣」,二是「中氣」。哈哈。
 
     「試問一種食物又怎可以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體質和性別的人身上,都有絕對相同的功效呢?
 
     「就說荔枝吧,下午四時吃它可以降血壓,但到了五時才吃,又會有升壓的作用。那麼一顆荔枝到底是對患有血壓高還是血壓低的人有營養呢?
 
     「又比如含有高鈣、高蛋白質的食物,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有營養的,但有些人吃了卻會產生消化障礙。可見談食物的營養時,不能不談對象。」
 
 
時地人鐵三角
 
    葉榮坤認為,中國古代已懂得客觀、全面地分析食物的功能和宜忌,層次極高。
 
     比如因地制宜。「為甚麼北方人種麥,南方人種米?因為北方天氣乾燥,須借助麥的滋潤,來增強人體的儲水功能,正如天氣潮濕的南方需要靠種植稻米來利水,才能保持生態平衡。」
 
     比如因時制宜。「南方人在冬天喜食糯米飯,因為愛它富油質,能增加熱量;具粘性,又能加強儲水力。」
 
     比如因人制宜。「北方人南遷,也不一定要全部改吃白米飯。本身屬於極乾燥型的,吃米反為不利。」
 
 
約定俗成民間智慧
 
     說著,葉榮坤又感歎這些優美的文化因缺乏系統記載,早已散佚不全,只慶幸不少已滲透到民間,成為約定俗成的養生智慧。
 
     「好像在大寒時吃糯米飯,大暑時飲冬瓜荷葉湯,你若問掌杓的媽媽,她也未必懂得解釋。其實,背後的道理就是順應濕度、溫度的變化,烹調出合時宜的飲食。」
 
     然後又說:「又好像小時候媽媽總愛教導我們:『食不言,寢不語。』一樣。』
 
     葉榮坤之所以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心折,原因就是它在論述養生之道時,能做到客觀全面,兼顧到外在環境(即自然氣候、水質)、個人因素(如工作損耗量、情緒變化、體質),指導人在飲食、生活、精神修養等不同的層面上,如何配合大自然,達道天人一體的境界「可惜目前僅飲食養生一環較多人提及矣。」    
    
     他說遍閱古代醫和養生書籍,總算是摸索出一條脈絡,但要將之推廣,卻又是極其艱巨的工作。他一度每星期講學一次,算是略盡一點綿力。「懂得欣賞的人始終不多。」由盛至衰,由高度發達至散佚凋零,難道真是養生文化的宿命?!
 
 
 誰之過?

 我愛夜眠遲

     葉榮坤說,作息須配合自然的規律,如夏天要晚睡早起(晚指天黑,早指天剛放亮)。試問哪個忙碌的都市人有機會享用太陽初升時最有益的柔和紫外線?

累積性偏食

   葉榮坤說:「香港的飲食已屬溫性,港人又特喜愛吃偏於煎炸熱毒的食物,再加上流行『爆油鑊』的煮法,令人陰津耗損,即使『心靜』也不能『自然涼』。」 

 美食集中地

     世界美食薈萃,是香港人的口福。但不同地區的作物,每每是大自然會配合該地氣候、水質而特別設計的,並不一定適合外地人。葉榮坤曾有位朋友曾赴紐西蘭,未踏出機場已感喉乾舌燥,幸得一滋潤水果解救,即時紓緩不適。後來,他更帶了些救命水果回港品嘗,誰知卻落得個腹瀉不適的收場。

疏忽精神修養

     現今社會以金錢掛帥, 在這個大氣候之下,人同此心,於是人人以事業為重,修心甚至連修身都沒有時間,葉榮坤為此扼腕「其實飲食養生、生活養生都是基本功而已,即使有時間留意,卻忽略了個人修養,一切都是徒勞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126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