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Helen從前從事皮革生意,生活匆匆忙忙,雖然有錢請兩個工人照顧兒子,但卻沒有時間留給自己,可說是個貧窮的富人。2006年踏上靈修之路後,她漸漸悟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退股,找到一片美麗的林村土地,花半年時間去整理,去開田,夢想中的耕地如拼圖般逐塊浮現。「真的要等生活慢下來,你才會累積出經驗,和靈感。」她說。
Helen說自己開田是邊學邊做,還記得首次拔草,只拔草不拔根,笑死師傅阿文。「六千呎土地,只開墾了小部份,但師傅也說,開田不在速度,慢慢做,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這個慢活哲學,真是值得學習。(2010攝於香港新界林村,胡玲玲攝)
撰文:Z的休假 攝影:胡玲玲
(首次發表於《稻草人》2010春季號期刊,第54期,由香港綠田園基金出版)
(本文為足本,未經刪節)
(香港綠田園基金授權刊登)
人與土地,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土地,所以有作物,所以餵飽了我們。我們的辛勞與汗水,又感動了土地,激勵了作物。人與土地和食物的三邊愛戀關係,逐漸成形。
開田先要清垃圾
2008年4月底,Helen遷入林村,第一件事不是開田,而是號召清村大行動,將耕地上數不清的廢棄床褥、電視機、梳化、洗衣機、玻璃瓶等家居廢物,逐出村外。首次行動,就清理了5大箱垃圾,2010還得捲土重來,因為「唉,還有好多垃圾!」
Helen嘆口氣:「現在香港人有個好大問題,就是只注重自己住的房子乾淨企理,大環境一於少理。但其實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無分你我。可惜城市人住進鄉郊,很多時不是被大自然同化,而是反過來加速了環境污染及破壞。」但要知道,你破壞大自然,等同破壞自己的肢體,惡果最終也算到自己頭上。
睇錢份上,無聲謀殺
她個人認為:發展與保育不能並存。因為隨著城市人遷入,眼見帶來更多垃圾,Helen稱之為「無聲謀殺」:「我們並無聆聽昆蟲、雀鳥、蛇的聲音,無視牠們在郊野上的家,只是收錢賣地,將屋清拆,將地夷平,將村滅絕。」像行將滅門的菜園村,會耕作的Helen就有無限惋惜。
別說滅村,簡單如打草水,只不過「舉手之勞」,起碼兩代的螢火蟲就被幹掉。Helen觀察到,螢火蟲愛在溪邊產卵,所以我們視為稀鬆平常的河道及渠務工程,都可能將牠們滅絕。朋友來家訪,都說:「呀,原來不需飛紐西蘭,你這裡也可觀看螢火蟲。」對呀,Helen笑說:「我們這裡的螢火蟲多到會飛進屋內,躲進環保燈內,好像螢火蟲燈般,美得不能形容。」
人與土地、食物的互動
當人與土地產生感情,人與其他物事都能產生正面互動,像鄰里關係,村內鄰舍感情超好,像六七十年代的香港,Helen見紅菜頭快要開花,為免營養素被抽乾,順手摘了一把紅菜頭回家做飯,路過見到鄰居阿青,便揚聲喊她:「還要不要葉子醃鹹菜呀?」阿青說,夠了。阿青一家長於做農家菜,他們露天生曬梅菜,清香幽遠,令人振奮。Helen的種田師傅阿文,正是阿青的丈夫,他是跟泥土和作物溝通的高手,他用自家醃鹹菜炒自家種冬菇木耳,吃得Helen回味再三。這個食譜雖簡單,但原味,很有口感。像鄰里感情,純真而無修飾。
土地又將人聯繫起來,種田人用心湊大作物,然後用心去做一些都市人不懂珍惜的農家菜如臘肉、梅菜,再開鑊一起分享盤中真味。那種感動,和跟土地的親厚,是我們這一代港人早已失傳了的。看著黝黑壯實的Helen,忽然間明白了許多厚德載物的道理。
1. 自耕自煮作業:
Helen將她的私家田分成不同小區,隨日子慢慢開發,近屋子一邊的是「No Dig區」:可種香草,不挖土,只是用可生物降解的天然布料如棉、麻等鋪上面,任讓堆肥在裡面腐化。 另外有「黑泥區」:用一個大膠桶,疊滿拾回來的紙皮,再加尿密封,待18個月後,碳就可慢慢還原為黑泥。這過程雖較緩慢,但勝在百分百天然。 她以前聘用的菲律賓幫手會燒白灰(White Ashes),將枝葉及有機碎料等堆在地上燒,但Helen指這工序只在地表,對泥土養份提升價值不大。她自己有開班教授的「火煨泥」,則較深入土地。
|
2. 生物多樣化:
平常聽環保新聞或環評報告,總會提到生物多樣化,其實,當你用王道方法種田,自自然然能步向這個里程。Helen因為邊學邊開耕,所以屋旁六千呎的土地,還只是活化了一小部分,但已經分為絲絲縷縷,種滿不同的果樹如枇杷、木瓜、橙、西柚、洋桃、桑椹。她說師傅教落:桑椹要釘在地上,它才會向下生長,方便成熟期採摘。但這也是雀仔至愛,4-5月結果時,群鳥便來搶食,但拿來做果醋超讚!
走過幾步,又見有茴香、紅菜頭(其根可做菜,其葉可做醃菜)、芥菜(可惜剛被野豬吃光了)、苦麥菜、梅菜(百多公斤僅能做出十幾斤醃菜製品)、小棠菜、沙律生菜、荷塘粗芥蘭。還有蒜苗、蔥、豬(也母)菜、芫荽、蘿蔔、印度棗等,對不熟田間事的劉姥姥來說,簡直如入大觀園。 |
3. 自煮農家菜:
在Helen家吃了一頓農家菜,先來一個整全南瓜湯,吃到瓜肉連籽連皮連瓜囊,很有口感。原來做法是南瓜全個(真是全個)煮腍,打爛加水,放鹽及檸檬汁;另紅蔥頭起爆香,加自種茴香及紅椒,拌入湯內。如有餘暇,還可再加自製酸乳酪,橙中透白,味道與顏色加薄荷葉裝飾,超讚。
配湯的是中環土匪爸爸做的麵包,很多果仁,有心品嘗的話,真的耐嚼,又耐飽,蘸有機草莓果醬吃,已經豐足得說不出話來。
誰知道吃完這個,還有第三道:墨魚麵蘸醬。蘸料是黑松露菌、生曬蕃茄乾、木瓜柳所造,美味異常,連舌頭也感動。
最後一道,黑糖冧酒牛油果(*),Hlene說脫胎自印尼甜品,先用酒煮黑糖至糖漿狀,再拌入奇異果茸,放雪櫃待涼。(*原文誤植為奇異果)
單看以上菜牌,還有自創甜品如寒天八寶凍(珊瑚藻+八寶茶材料配黑冰糖蜜)、洛神花蜜餞雲呢拿雪糕等強有力支援,Helen在家旁做B&B(Bed & Breakfast)小生意的算盤,應該打得超響囉。 |
4. Pass it on
Helen開展了年餘的活動教學,其實也會成為將來B&B的環節。她會教參加者做火煨田,又會採用Open Kitchen概念,帶參加者到田間親手摘作物,拿進廚房烹調,教學相長。更重要的是背後的理念:
「Pass it on,一是傳承,如師傅阿文,由小學到家傳種田做農家菜的豐富經驗;二,是要讓城市人親眼看到城市人看到,吃到,由是感動,自會珍惜。」她主張城市與鄉村應該並行,不應側埋一邊。如果光喊口號,就像香港推環保及反吸毒一樣,就會淪為表面無感情的動作,可是由生活植根,一人出一分力,中間不知誰誰誰又會有回饋,過程好過癮,好好玩。 |
阅读(54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