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偕友人往觀《快樂少林》功夫舞台劇全球首演,最諧趣的,當數形意拳一段,小和尚和娃娃和尚們學猴子、白鶴、老虎、螳螂、癩蛤蟆的形與意,耍出一套套功夫套路。最淒美的,是二祖慧可求見達摩祖師不果,斷臂立雪以明志的一段,天翻紅雪,樂音跌宕迴腸。而最具電影或舞台風的,則是十八銅人與十三棍僧救李世民兩段,可個人最欣賞的卻是,月夜群僧練武一段,舞台上一輪超現實的巨月,台上一眾白衣僧,衣衫俱像染滿月華般銀亮發光。
不過,友人與弟弟最關心的卻是,參與機構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住持大法師釋永信原來有個MBA!哼哈二將緣何貌似南亞人?是否當年的塑像皆由該處傳過來?如果二位推測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演員不出來撐場,周圍走動問問題,武僧們的休息時間會否不足?工作人員手捧甜筒走來走去,是否為了穩住一眾小朋友的口腹與心神?為甚麼來看的家庭客有老有少,可現場就是缺少了青少年這一個年齡層?以致出現某個斷層?
眾多問題,除了MBA一題Z的休假有機會親自問過住持外,其他的都只能夠去問Google神,並向書中尋答案。
在六祖寺找到天堂
2003年杪,香港最流行的佛偈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趕出差又忙於搬寫字樓的同事隨口拈來,眾人微笑。電影《大隻佬》的影響力猶在,劉德華飾演的了因和尚又建一功。
可又記得這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可能是當世俗人跟六祖慧能最親密的連線,而禪宗所提出的頓悟 —— 言下即悟,當世成佛 —— 更是講快講即食的都市忙碌心的愛用餐。想當年,它讓五祖洞悉慧能心中的善知識,也是今日世人最會的「禪味」標誌。
2003年初秋時份,Z的休假坐在四會六祖寺中,看著牆上那畫得慧黠可愛的達摩像,聽著方丈大願法師的絮語,忽然明白,行住坐臥皆道場,悲歡只在一念間,原來就是生活的真義。想當年,六祖得傳衣缽以後,曾在四會龍頭鋪小村子隱居十五年之久,過的當真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的禪修生活,情況也許就像香港人困身谷底,只是一念在天堂,一念在地獄。
大願師說,無論身處谷底,還是想自殺前,安樂死之前,都好應想一想,人生難得,有業當即便受,一轉念,穿越谷底便見前路。「從前有一隻驢子,它因為負重物太辛苦,一反身,將主人的貨物倒在路旁,背上盡管輕鬆一時,可是,換來的卻是一頓鞭打。一生氣,地獄便在轉念間出現。」
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說的,不一定是燒香拜佛,更重要的,是心念之間。隨緣可以消舊業,何必一定要跟身?
後話:一念生天堂,不是空話。「眼下秋天,隨即萬物肅殺,你可以逢秋悲寂寥,也可以好好享受秋天的妙處。」大願法師如是說。至於燒香跪拜可隨願?這都是形式上的動作,改心念,造天堂,人皆可以成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41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