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然醫療之風,吹得愈來愈盛,支持者最愛說,是因為傳統醫學的對抗性療法,已經不受歡迎之故。其實此說並不公平,因為自然醫療固然著重以人為本,但其實醫學界也日益重視病者醫者的溝通。今時今日,不顧人感受的服務態度,你說還能生存嗎?
另一邊廂,自然醫療的反對派也最愛控以不科學之罪,但其實此說一樣不公平,乃因自然醫療的執業者和擁護者,不乏來自正統醫學科學陣營的人士。無根無據的所謂療法,你認為可以騙取他們的忠誠和畢生鑽研探究嗎?
當西醫遇上順勢療法
她是吳慧顏醫生,七十年代中期港大醫學院學生。她也是 Dr. Helen Schreiber,隨德籍丈夫回國後,於1992年開設兒科診所,同時施行西方醫術、自然療法(Naturopathy)、中醫針灸、順勢療法(Homeopathy)。這樣的組合,在香港地可能匪夷所思,但德國當地卻甚為普遍。
圖片由吳慧顏醫生提供
鑽研自然醫療的契機
經過科學洗禮的頭腦,要接受像順勢療法一類的直觀醫療系統,原來很不容易。能快人一步的西醫或科學家,要不生就濃厚興趣,要不就是自身或至親嘗試過,效果滿意。吳醫生是哪一類?
「我自小身體不錯,姐姐卻較弱,所以她常常有機會吃燕窩補身,當然也得喝苦茶。我祖父是開中藥舖的,我自己也曾在大學辦過中醫興趣班,接觸過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學問。」
不過,真正觸發起她對自然醫療畢生興趣的,是她的小女兒Sophia。「她小時常常發燒、得中耳炎,我觀察了好久,發現她晚上白天的症狀迥然不同。」
隨手揭書 解開啞謎
「日間,她明明是很健康的,所以我才會帶她去散步。可是到了晚上,她卻會突然哭哭啼啼、睡不好、發高燒。近看只見她皮膚乾燥、無汗、小臉蛋和嘴唇卻又紅又熱的。待到翌日早上,帶她往諮詢同事意見時,她卻又已經退了燒,可供西醫作判斷的病徵已不大明顯了。」
當這個會在翌日失蹤的病一次又一次地發生,Helen 開始將囡囡的毛病跟以下因素聯結起來——時維冬天、戶外有風、風很冷、每次散步都超過一小時……
「初時,我先生都不大相信我的判斷,後來,我在一個針灸班的書展上,偶然翻開一本講順勢療法的書,隨手揭到某一頁,映入眼簾的第一種藥物,所描述的徵狀竟然跟囡囡的正好吻合。」當時那種「執到寶」的興奮,簡直難以言傳。
偶拾的佳藥名為Aconite(全名Aconitum Napellus),有人譯為 「舟形烏頭」,適用於發病極快的人,如在一個鐘頭內發燒、突然冷倒、被乾風吹到、好驚等等。
以人為本
Helen說:「自然醫療會將病人放在視野中間。」她說,不待聽診、化驗,由病人踏進診室的一剎那,診斷便已開始。
小孩多大?體格如何?行路姿態和速度怎麼樣?跟媽咪的關係如何?在在都是診病的佐證。甚至乎媽咪認為無關痛癢的很多資料,比如腸胃好不好?容易便秘嗎?皮膚怎麼樣?是被過分保護還是獨立活潑?……等等,都會影響醫生斷症。
自然醫療的診病論據,鮮有建立於血液化驗報告上,因為 「小朋友很重要,除非要證明一件重要事情,否則不輕易做化驗。」重要的是觀察,順勢療法還加上聯想,乃因「聯想比起邏輯思考更加重要。」
疾病是個過程
不過,這一套在大都會是否行得通?Helen也沒把握。因為「現代人似乎忙得連病都沒時間去病。須知道,病是一個訊號,是身體通知你該做甚麼;如頭痛發燒,是需要休息,但大忙人都指望吃過藥便無病,只願吞幾顆Paracetamol便算數。
「病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去醫治。可他們彷彿不知道身體是屬於自己的,需要自己花心機時間去照顧。」
聽來,順勢療法帶給Helen的轉變,不止於醫術的融會,更涵蓋了整套人生哲學和治病理念。
外一章
解構 「無藥之藥」
吳慧顏醫生說:「自然醫療可以全面照顧一個病人,提升其生活質素。」德國的小病人多半害怕扎針,經科學技術演繹的針灸筆,可以直達穴位,又不尖不痛,正好反襯出這家診所中西合璧的特色。順勢療法的藥物,處方起來儘管很複雜,要考慮多種因素,可是吃起來卻很容易,像一顆顆糖衣小丸子般,小孩都愛吃。
2002年攝於香港(Z的休假)
不過,順勢療法在傳統醫學界極富爭議性,原因可能不出以下兩點:
1.它從骨子裡便跟傳統醫療唱反調。由它的名稱便可窺見一斑,順勢療法 (Homeopathy),由兩個希臘文Homoios(意指相似)及Patho(病苦)併合而成。它的治療大前提是Like cures like(一譯以毒攻毒),跟西方醫學 (Allopathy,即對抗療法) 對抗病徵的做法南轅北轍。
2.是它的藥物裡頭,化驗不出任何實質的藥物份子。據其創始人Dr. Samuel Hahnemann所言,藥物經過多次稀釋及強力振盪後,療效不單不會隨毒性消失,更會被活化和增強。這一點,二百多年來都令傳統醫學界大惑不解。
(資料來源:《莘心集》吳慧顏醫生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47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