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8-08 18:55:18
有一個家,是泰半香港土著的畢生理想,然而,擁有一個家的形態,與擁有一個家的實質,完全是兩碼子事,正如有選舉制度,與真正體現民主並不對等。世上有人為了維生而活,有人為了真正活著而犧牲,撇除了所謂精神上的等級劃分與沙文主義,我們仍然可以堅持:後者活得較有人文氣質,活得比較快樂吧。
Ilse Crawford 在《感性家居》中一針見血指出:最被都市人忽略的「家具」,便是自由時間。連一隻貓一隻狗都視為享受極致的酣睡與獨處,對我們這一群受過教化的文明人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貴價貨。據說狗兒喜歡巴赫,因其和諧聲調能促使大腦釋放一種叫 ACTH 的平靜荷爾蒙。但人類卻愛死了吵鬧的吸塵機、洗衣機和電視機,享受抓著電話聽筒放送 60-80 分貝的對話,視之為一個家不可或缺的維生工具,所謂文明與進步,說穿了都只是口號,徒具形式,並不存在。
自詡懂得生活享受之輩,或許較能欣賞家的氣味與質感。《心經》所言之「六根」,亦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與意識,在塵世都需要安頓與餵養,一棟具備視覺美的建築物,一系列或簡約或細緻的內部陳設,都可讓你足不出戶卻心曠神怡。你或會投訴現實無情,慨歎你的月薪不足以買下通爽的南風窗,光潔的木地板,兩層高的樓頂與氣派的羊毛地毯,可生活的享受與窒礙你享受的因素皆是無形,非聽家級的音響設備,拾回來的有個性爛木茶几,已足以讓你尋回私人空間有餘。
私人空間是一種感覺,當利息起落,機關算盡,我們所欠的password,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年薪數字,反倒是一個開放的心靈。徒然羨慕別人有錢有閒情,卻不知道自己因為懂得太多的管理學,事事有安排,忘了在生活日程之中留白,讓未經安排的自由時間衝擊大腦,製造新意念誕生的間隙。哪怕隨意到像一碟雜錦水果的斑斕,細意到像混合蘆筍與冷榨橄欖油的品味,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是讓一個家像樣的道理。
只要能讓心安住,何處不成家?奔波無垠塵世,無腳鳥也需要一個有感覺的安心之所,若然根據心理學的生活需求金字塔,有瓦遮頭只能滿足肉身層次,一個可讓心安住的無形空間,才是我們耗盡一生心力向外求索的五星級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