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教父Sergio Zyman說:「很多人都假設廣告可喚醒消費意慾,卻不曉得,這種傳統廣告已死,行銷(Marketing)才是一門科學化的投資。」BBDO創始人Bruce Barton亦有行銷名言:「景氣好的時候人們『想做』行銷,景氣不好的時候人們『得做』行銷。」
不肯花錢,輸掉時勢
可惜,好多企業仍然將行銷視為滅赤第一步。2001年世界經濟衰退,Buy.com將行銷費用完全刪除,以圖挽救公司,結果同期營業額驟降二千萬。Bristol-Myers藥廠擔心每股盈餘會被稀釋,故此省掉14%行銷開支,增加 10%研發成本,可是佔市場領導地位的五種藥品中,有三種失去優勢。反觀將廣告預算大幅增加的Home Deport又如何?它的全年營業額提升了16%。
好,算你肯花錢,可往哪裡花,也是一門學問。
1. 做調查:可樂一項產品口味測試,曾經發現大部分消費者都不太喜歡可樂微苦的味道,而偏向接受百事略甜的風味。結果斷定:假如可樂跟百事一樣甜,那麼喝可樂的人定會愈來愈多。可是他們忘了問:假如可樂跟百事一樣甜,你會買嗎?
2.用代言人:請保羅紐曼推薦爆谷或意大利粉醬,等於說其成分純天然,而且暗示它分量十足,有魅力,值得花特別代價去購買。可是,用滑雪精英去促銷一般用家的滑雪板呢?卻是定位過高了。
3.包裝產品:消費者挑選一件貨品,所花的時間少於 10 秒,其中約 80% 的購買因素集中在最後關頭。所以,「加熱後麵包會變熱」這一類「幽默的」產品說明,最好放棄。一眼就能懂的顏色象徵(如綠色代表 Health Choice)卻是所向披靡。
4.做贊助:牢記贊助的目的是錢生錢,小心別被中介商牽著鼻子走,落得有義務無權利。全球最積極的贊助商可口可樂,每年的行銷預算高達五十億美元,公司內流行一個笑話:「只要是站著的東西,我們就替它漆上紅色。如果這個東西會動,我們就花錢贊助。」難怪它被名嘴David Letterman尖刻地揶揄。
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會,可樂花掉3,200萬美元建造了可口可樂奧運主題公園,卻只能收回1,300萬美元的收入,入場的訪客多數喜歡這個設施,可是以後會否多飲可樂,答案是:No!
當然還有其他行銷元素如:試食、贈品、製造媒體曝光、藉節日(如聖誕節)來宣傳產品形象、讓忠誠的員工來為品牌打造美好形象……手段繁多,牢記目的只有一個:賺錢。(3/3) (閱讀上篇) (返回第一篇)
書名:幹嘛打廣告
作者:Sergio Zyman(李紹廷譯)
出版社:商周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41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