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74942
  • 博文数量: 405
  • 博客积分: 5516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4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7-05 12:3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16)

2011年(35)

2010年(77)

2009年(277)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7-21 21:43:32

  客家菜,對很多香港人來說,相當於 「泉章居」、「醉瓊樓」 的同義詞,但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張展鴻教授的學術生涯中,這個菜系卻代表著很多很多……因為,他對於飲食風俗、文化禁忌、現代生活關係的研究,正是由此路進。

由大件夾抵食 到精緻高消費

  當年石硤尾大火,帶旺了客菜,因為勞動人口膨脹,伙食供不應求,很多原本不是飲食業的客家人,都因著朋友關係,掌起灶來。「60、70 年代,全港大概有百多家客菜館子。菜牌的特色,是味道簡單,可以送飯,適合廣東人的需要。而且多肉,名菜如鹽焗雞、梅菜扣肉等,正對勞動者的口胃。」

  不過,起跌匆匆,70、80 年代,客菜全線滑落,可能因為租貴、舊區重建、伙記年紀大。「飲食消費進入魚翅撈飯的年代,講求靚、貴價、排場、風格,魚翅海鮮酒家湧現,新派粵菜大行其道。」

  飲食,別以為僅是填飽肚子的兩餐,它的轉變,在在標誌著社會經濟、潮流、眼界、消費模式的演進。由大件夾抵食到 「的的式式」,由梅菜扣肉到鴕鳥鱷魚肉,由古法蒸魚到日式拼盤,由慢火細熬到即食……全是人類學家關心的 「主菜」。

吃的附帶期望

圖片版權:香港中文大學

  問張教授(上圖),學生唸這一科,有何得著?他說:「藉著飲食文化研究,同學可以鍛煉觀察力,了解自己和環境的關係。這點非常重要,一可自省,二可創造社交優勢。曾有同學說,除了本科外,跟外國客戶沒有話題。其實好簡單,人人都要吃東西,從飲食習慣、禮儀中,你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的身份、宗教、階級,對方會因著你這入微的觀察而感動不已。」

  藉著飲食,可以邁向世界,藉著飲食,也可以對本土文化更了解。為甚麼好多人去到茶餐廳,望一望,無卡位就走?為甚麼我們要求中菜廳燈光火著,愈旺場愈好?但是吃西餐,卻又想水靜河飛,最好連侍應說話也是細細聲?待到上茶樓,又永遠是一大棚人,擾擾攘攘?

  答案是:食不單止為了食,還附帶不同的價值觀。例如想坐茶餐廳卡位,有個暫借的私人空間,例如吃中菜講口味、吃西菜重情調、上茶樓是趁熱鬧……

  不過,張教授說,飲食背後的象徵意義,很多都已湮沒無影了。有幾多人還知道大年初一為甚麼要吃素?「因為這是新一年的過渡期,需要身心潔淨。」

全球化的衝擊

  張教授剛好編了一本新書,述及中國菜全球化 (Globalization)。「本來,全球化這個辭彙,特指企業霸權入侵世界,但用在中國菜上,是代表它與國際的互動關係。」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17、18 世紀,海關記錄顯示,已有很多海參從東南亞運來。印尼的燕窩,也是重要貿易項目。將來自各國的作料擺上自家餐桌後,中國吃出口外銷,又是另一番面貌。到了西方,中菜代表毫無疑問是就地取材的雜碎、春捲、蛋餅,這些 「中國菜」 的認受性,就連本地小餐館的侍應也曉得。香港移民潮帶旺了澳洲的粵菜,被港人吃紅了的三文魚,回流到北海道,「一位當地朋友說,十幾歲前,只知有三文魚卵和煮物,現在卻連迴轉壽司也有三文魚刺身賣了。」

  吃在東西薈萃的香港,一個快餐盤子上,你隨時可以找到雲南米線、上海餃子、美國進口可樂、日本壽司與青芥共冶一爐。「多元化、新刺激,切合了香港人的都會特性,但身上汨汨流動的中國血緣,始終讓我們忘不了熱氣不能吃煎炸的教誨。」

  了解自己,果然可以由一口飯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亦有轉載此文章)
阅读(35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