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5-15 16:41:47
高考,是触动百姓最敏感的“神经”;自主招生,是拨动优秀高中生最兴奋的“末梢”。在现行高考制度基本不变的架构中,在自主招生日渐见旺的走向中,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其扮演的角色该怎样承担?说得白一点,即高中教育是与大学对接还是衔接?这不仅是近年来萦绕在高中校长心头的“尖端而又现实的难题”,也是缠绕于百姓身上的“棘手而又迫切的悬念”。日前上海市教委在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举行“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改革峰会”,中学校长、大学领导和有关教育官员就敏感话题展开热议。
高中要“向上”了解高校选拔原则
高校自主招生给了高校较大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办学来挑选适合的学生。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说:“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一是责任心较强,二是高中学习负担不重,三是对于未知世界有好奇心,四是视野比较开阔。”他提到,有一次在一所学校向学生问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却没人答得上来。有学生告诉他,你的问题在教科书上是用楷体字写的,而平时只考宋体字部分。孟芊说:“我们自主招生就是要把那些认识楷体字的和认识甲骨文的学生招进来。”
清华大学对学生一直在做“出口”和“入口”评价。孟芊介绍,“入口”主要指学生进来时的学习成绩,“出口”主要指学生在校成绩、表现、未来发展等。入口低、出口高和入口高、出口高都学校欢迎的学生;入口高、出口低不太欢迎;入口低、出口低的学生是他们最不想要的。孟芊表示,对于学生出口高的学校,他们会加大自主招生名额的投放力度。
对于自主招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的意见是“要招合适的学生,而不是盲目抢生源。”他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来研究改革我们的高校招生,而不是拿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高校。各高校都应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各种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是多元的、多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精神,才会是个性化的。
高校要“向下”了解高中教育改革
教育部基教二司巡视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提出,高校自主招生,首先要了解高中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他说,中学原来都是统一课程,统一教科书,考试是一张卷子,秩序井然,大家在固有的模式里非常自得。“现在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进行课程改革,一个学校开那么多课,把老师累死,学生忙死?高中课程改革事实上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一个大胆尝试,其核心是我们要培养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社会性逐渐发展成熟的人,一个有鉴别、有选择,能够规划自己未来的人。高中的教育不是完全为高校输送人才,它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朱慕菊认为,对于这些,大学都应有所了解。只有在了解以后,才能在选拔人才时看到它根本性的改变。
大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似乎总是处于一个强势位置。可是从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学生正用无声的行动捍卫自己的选择权。本市某高校在上海中学预录取的学生中有40%最后没有签约,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获得了清华、北大比较多的加分,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因为预录取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唐盛昌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自主招生中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即怎么来尊重学生的兴趣?怎么来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不能树立双向选择的观念,自主招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现在100个学生能有80个学生进大学,但我们高考的题目为什么还是这么难?”闸北八中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大胆假设:如果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从统一高考中“开除”出去,让他们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对大专类考生实行会考加技能或专门素质测试,对二本及一本类考生进行统一高考,这样高考的难度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只有高考难度降低了,高中课程改革才能逐步深入,高中教育才可能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高等教育才能挑选到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
高中欢迎怎样的自主招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在调研中总结出中学校长们最关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怎样的自主招生才是需要的”。既然高考已经能够把文化程度好的学生选出来了,那么还是不是需要如此大成本地、兴师动众地进行自主招生?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以自主招生本身为目的,中学校长认为是不需要的;但如果是为了配合整个中国考试制度的前进,作为对于高考改革的探索,则是必要的。
第二,“什么样的自主招生是受中学欢迎的”。中学不欢迎高校争抢生源,干扰中学教学计划的自主招生,他们也不欢迎。如果真正是把那些偏才、被高考遗漏的人才选出来,才是中学欢迎的。高校老师到中学去,参与教学、与中学老师一起发现人才,他们也是欢迎的。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增加考试的方法、题量和次数,中学是不欢迎的。
第三,中学也提出了对自主招生的担忧,自主招生方式影响到中学的教学秩序。每个校长都愿意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而不是跟着大学自主招生转。
第四,希望高校与中学联手,共同研究,促进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改革才是有益的。
张民选认为,在过往的时间里,我们整个高校的考试建立在精英高等教育基础之上,这种考试制度是与精英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但到了今天,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普及化,那么招生政策方面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一方面要勇于分担,另一方面也要化解矛盾。
“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的差别就在于在运用不同资源时寻找不同的平衡点。”唐盛昌认为,目前复旦、上海交大只依靠自己的评估来进行自主招生是不够的,也是无法全面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只有各个大学的理念统一了,都把自主招生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上,而不是抢生源时,大学才有可能不再各自为政并建立起共同认可的社会资源体系。只有从育人的层面来思考,自主招生才会更有意义。
高中和高校如何携起手来
长久以来,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密切。两者最直接的关系发生在招生时,高校最好不断地冲到高中班级去招好的学生,高中最好直接把它认为合适的高校拉进来。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从公民的教育体系来看,高中和高校虽然是前后连续着的教育阶段,但它们仍是相互独立的,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升学并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从这种意义上说,高中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双方又是相互依赖的,这里没有简单地说谁依赖谁。高考是把高中、大学绑在一起的一种制度。大学选拔应该把握的是高中的标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过去,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必须考虑学生是否有可塑性。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高中和大学在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人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上,面临着共同职责和神圣使命。因此,对于二者来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验是一个引擎,它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自身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的变革,凸现高校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触发高中反思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探索对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途径。我们要抓住高校招生制度渐进性改革过程中凸现的每一个机遇,推动多元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建立,从而引导高中学生多向发展,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认为,关于高考问题,我们应该“问计于民,汇集众志”,加强高校与中学校长之间的对话,让高校听到中学老师和学生的呼声。这才能吸收好的经验意见,把自主招生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