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33827
  • 博文数量: 40
  • 博客积分: 2025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53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9-25 17:4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0)

文章存档

2010年(8)

2009年(32)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11-18 12:41:01

作者:Luke_Bao  出处不详!

    引子:

    川菜当下在神州大地甚为流行,隐然八大菜系之首。只是,川菜出了四川便面目全非了,于是许多人误以为川菜就是麻辣。其实不然,蓝光鉴先生开创现代川菜①实是博大精深,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名,著名的“开水白菜”便是川菜。在江苏,川菜里是、沸腾鱼、香辣蟹等等大行其道。而据说若是在四川做个调查,将当仁不让成为“川菜之王”。

    相传这乃是源于民间祭祀。古时帝王祭祀用猪牛羊三牲,寻常百姓家只能用一块煮的肥猪肉。供奉完鬼神、祖宗之后,弃之可惜,便拿来回锅重制而食。

    我是江苏人,不过我师傅曾经在成都做过10年厨师。这个做的方法,是结合我所学,在网上查阅不少资料②,并亲自实践总结而得。

    正题:

    的主料取肥四瘦六的猪后腿二刀肉(五花肉虽逊亦可),传统辅料四川香蒜苗,还可加青甜椒。川菜中以猪肉为原料的菜很多,有联赞曰:“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要数猪肉香。”不同的菜选料均各有讲究,随意更改极影响口感。

    这道菜的味型是家常味或是咸鲜味,曾有人向我言道,这道菜就是要辣,委实令我哭笑不得。

    调料要(一般买到的都非常咸,所以整个菜我不再放盐。据说最好的是鹃城牌的,香而不咸)、甜面酱(新加坡这里我转了好几家超市都没看到有卖,可以用豆豉代替,最后加极少量白糖)、葱、姜、蒜、十几粒花椒、

    所谓回锅,即煮过之肉回锅再烹。清水煮肉无味,且不可在冷水时就放肉,否则肉味流失汤中。锅中烧水,放生姜(拍破)、葱结、蒜头(拍破)和花椒,水开后继续用小火吊出香味。用利刃在肉皮上来回刮几次,洗净。然后将肉切成5厘米长宽,放入水中。此时需用大火,不可盖盖,并用筷子将肉不停翻转。直至闻到肉香,盖上盖小火焖到6成熟③(筷子能插动,中无血水,一共大约20分钟。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像煮饺子,敞锅煮皮、盖锅煮馅。)。煮肉时不可放盐,因为外界离子浓度增加时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内一定程度脱水,影响口感,煮鸡汤要到最后才放盐也是这个道理。也不要放,沸水时放,酒精快速挥发,根本不能去腥(去腥去膻的原理主要是一些胺类和酯类溶解于酒精并共同蒸发,e.g.鱼腥就是因为氧化三甲胺)。捞出用凉水浸一下立刻切薄片,不必越薄越好,切得太薄那是蒜泥白肉的做法。最好趁热切,冷透后切容易肥瘦分离。

    蒜苗斜刀切马耳段。这里说一下,川菜说的蒜苗跟江苏(可能还包括更广大的地方)不大一样。我们那蒜苗据说学名叫做蒜薹。川菜中的蒜苗江苏就叫大蒜,新加坡买不到,只有那种北方的又粗又大的叫做Chinese leek的,这种蒜不能用,没有香气而味道又太冲。四川的同学教我要把一瓣一瓣的蒜包了皮,把根部放在水里,苗发到10多厘米以后就可以了,这种蒜苗才会很香。青甜椒去脉络,切片,事先用很少的油炒熟,主要是为了控干水分,不宜水分太多的。

    剁碎,豆豉剁碎然后用勺子碾一下。

    锅中倒油(不可因怕油腻而不放油。否则油是少了,肉也干焦了,入口难以化渣,全无了干香中徐徐而来的细软),烧热,这主要是为了把油熬熟。莫急,先把火关了,让油略冷下来,再下肉片煎熬,否则油温过高容易糊。之前若见肉片黏在一起,可用漏瓢将肉在煮肉热汤中汆散。随即下豆瓣酱,下锅的时候最好是先与肉片分开炒一下,怕的是有生豆瓣味。中火熬至所有肉片入味并卷曲如灯盏状,立即加入甜面酱(豆豉),再倒少许和极少量白糖(糖可千万别多,川菜中糖只是拿来提鲜、调和的,有回甜味即可。也有人用醪糟的,江苏叫酒酿,据说有特殊的香味。我没有试过,不作评价),然后马上加入蒜苗、青椒,大火翻炒均匀,切不可炒太过。关火,加鸡精,翻锅混匀,装盘成菜。

    一盘就诞生了,这菜做法当不算复杂,该谓之用心(脑中浮现周星驰《食神》中的画面)。

    后记:

    现如今也有诸多品类,什么连山、馒头、腊肉回锅,既然能名动一方,自然有其缘由。

    金陵一代“食神”胡长龄老先生曾说过:“我做菜求的是不断创新,学生们千万不能只学其形,而忘其意。在我死后,不要碍于我的名声而不敢改进。”

    只是传承下来的并非全无道理,改进也须负些责任,好歹用心尝试,也算对得起先人的成就。胡老曾为了解决虾蓉油炸后会瘪的问题,连续几天配制虾肉和水的比例,直至达到最佳状态。若是厨师都有这样的态度便好了。我不敢说我改过的必然是好的,但起码我认真思考过每一步的原理,也亲自实践过,不过我做出来的离石光华先生所说“闻之垂涎、视之开胃、食之迷情、思之回味”的境界怕是远甚了。

    看到有人说川菜到了各地就该适应各地的口味。好吧,我们来看看中国各个菜系是如何产生的。古人自取火、制盐以来有了烹调,选所产之物,适应当地气候,历代经年因地制宜发展成了不同菜系。而从古至今也经过颇多发展、改革。以川菜为例,本来中国并无,现在的川菜必是传来之后所产生的。各地已有了自己的菜系,人们也有了一定口味。同样是鸭血,在我看来,毛血旺做的再好,也是比不上金陵鸭血粉丝汤的,外来的东西再怎样,也是无本地之神韵的。只是在人们尝腻了本地味道之后,外来的菜能够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因此,我倒觉得川菜馆不需要因为当地的口味刻意改变什么,若是有材料的限制,厨师该体会菜的“意”认真尝试、修改。(若是有川菜馆因为这样倒闭了可千万别找我……)

    小子一番胡言,见笑了。

    附录:

    ①另一说起源是正兴园而非荣乐园。清成丰末年(公元1861年),满族人关正兴在成都棉花街创办“正兴园”筵席馆。关氏本人精于,颇承古制,且有数名享有信誉的满族、汉族师傅主厨,又承办过几次“”,故“正兴园”在四川亦颇有名气。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年仅十三岁的成都人蓝光鉴入“正兴园”习技,拜师于满族著名厨师贵成门下。

    转自小说《食遍天下》第二卷第十六章末。

    ②主要两篇,石光华先生《我的川菜生活》中所记,以及sohu社区厨房版中虚拟语气所作《是怎样炼成的》,我以为都很高明。

    ③此法为清乾隆年间才子李调元在《醒园录》中所记。

    在国外,不管写什么东西,引用都必须要注明出处,习惯了。希望转帖的话也尊重一下我的版权。(完)

阅读(133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