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衝擊,產生消極情緒 如恐懼,悲傷,無助感等。夫妻吵架時往往吵得臉紅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門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兒嚇的不知所措。夫妻倆吵得投入的時候,根本顧不上理會孩子,對孩子的哭喊、懇求也聽而不聞。幼兒不由得以為爸媽不要自己了,倍感傷心和無助;而看到自己認為最親密的人之間也針鋒相對,孩子會感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風港也不復存在,內心湧起深深的恐懼。
2.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於學習, 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夫妻吵架過程中,不僅僅是合理的爭論,往往會喪失理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髒話也脫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幼兒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日後小孩子在遊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3.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辦法 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不同意見或者衝突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社交中的衝突。在國小低年級兒童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訴說有關人際關係方面的苦惱。在幼稚園中,幼兒的社交技能即出現了很大差異,也開始對人際關係問題敏感︰小朋友為什麼不跟我玩?有的幼兒只會採用強制性手段來解決問題。達不到目的就搞破壞,搗亂,進行報復。結果小朋友們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訓練。夫妻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誤以為吵架、打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知道應該克制自己的怒氣,不會採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辦法解決衝突。
4.使孩子的情緒、性格、行為出現問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硝煙瀰漫"的家庭中,除了攻擊性顯著增強以外,孩子的情緒、性格發展都會出現扭曲,變得感情冷漠,對他人缺乏信任,為人刻薄,愛挑剔,脾氣暴躁,或者性格內向,壓抑,容易退縮,對外界事物喪失興趣。這樣長大的孩子,易於和不良少年交往。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後怎麼做
首先,夫妻倆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和好,明確無誤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其次,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再有針對性地加以寬慰解釋。比如孩子說害怕,要弄明白具體怕的是什麼,是父母當時的高聲喊叫,還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後向孩子解釋,說爸爸媽媽當時是一時衝動,沒有控制自己,等等。孩子儘管對這些解釋有點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媽媽平心靜氣地講話,自然也會平靜許多。時間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會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漸漸淡忘。第三,注意孩子有沒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 孩子可能是無意的模仿,告訴孩子這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會說,"爸爸那天就這麼說的!"家長不要一句︰"大人說的,小孩子不能說!"把孩子堵回去。應該承認,那天爸爸這麼說也不對。
.如果是夫妻關係的確難以調和
雙方也應該盡量為孩子著想,理智地對待衝突,盡量對孩子解釋清楚,向孩子保證不會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對孩子歷數另一方的不是,叫孩子不理另一方,把恨和報復的種子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也不能因為覺得愧對孩子,從而溺愛孩子。桃園縣政欣
阅读(11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