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48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360
  • 博客等级: 一等列兵
  • 技术积分: 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1-05 10:4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业界

2009-01-06 13:27:21

谈起“精益生产”,最多的还是传统制作业,现有媒体行业鲜有案例,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资讯生产的特性,使得“内容产品”变化快速,尤其是报纸,为了抢新闻和做独家,头版时刻都在不停改变,这对媒体内部生产流程造成非常深刻地影响。因此,简单靠人工管理,或者人工的精益求精来拉动生产,不能满足精益生产的内在需要。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传统媒体业务流程而言,由于大量数据在操作运营过程中,或者是不可采集(比如读者的真实阅读数据)或者是得不到积累,特别是无法做到及时地分析,因此很难对今后的流程改造做出评估和规划。此外,由于原创的要求,造成人工管理现场的成本过高也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

  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流程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时限的控制(比如发稿、画版、排班、下印厂等时限)和事后的质量评定上(月度好稿件评选),总是无法做到“现场改善”(这又是日本人贡献的一个生产管理模式)

  从传统媒体运营流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单方面强调精益本身而缺乏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的支持,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一个良好的基于数据库支持的资讯编辑流转平台就是精益化生产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实现从内容策划到资讯组合的流动化生产——新媒体由于天生的技术背景,相对容易做到。

  在我们为《乐活志》设计的“组件式模块化”资讯数据库和采编流转平台上,我们很容易做到比如让资讯生产与广告需求均衡化、小批量产品拉动、人员的多技能等,通过这些方式,精益模式可以使整个生产运作与资讯产品小批量快速流动起来。同时,新媒体的载体形态,决定了数据采集的便捷,比如在XPLUS的时候,我们专门跟踪了每天杂志上架、阅读、用户访问、阅读时长、频道更新、新用户注册、广告插入等30多项平台运营数据,用于网站内容更新、市场推广的决策支持,这是我们初步实践精益生产的探索,由于新媒体的运营数据更容易被追踪、积累,使“现场”的透明度更高,所有这些必须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支持。因此手机杂志精益生产是和我们“组件式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

  相对于媒体的内容生产来说,精益生产主要涉及到内容/广告发布、采编流转平台、数据库等三大平台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的内容生产,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面向需求的生产,比如,根据用户定制的需求和广告主的需求出版《乐活志》的地域版、行业版;另一个是面向数据库的生产,就是及时处理和流转入库信息。特别是面向数据库的生产,这是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传统媒体是生产出内容后入库,数据库的建设只是为了检索。而在我们考察了道琼斯之后发现,用于检索的factiva数据库与其内容流转数据库并非完全相同。而后,在道琼斯支持的基础上,到我们用于证监会、央行的信息特供系统这个产品时,就是先有库后有产品了——这是个性化内容生产的法门。

  无论是按需生产还是为库生产,都是指导生产的比较直接的方式。而内容的精益生产的目的,就是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都转变为项目拉动。而数据库的标引体系就是是指导资讯如何在采编平台内部流转的系统——这是很多传统媒体不太重视的地方,特别是大型媒体集团,集团越大子报子刊越多,越不通气,而当遇到产出瓶颈或者同集团内不同媒体质量不等情况的时候,人们想的更多的是媒体策划的问题,是采编人员的问题,而想不到其原因就是虽然集团有了资讯成果,但在内部受到了积压,内部信息流不通畅。即使想到是资源共享问题的时候,也想不出解决办法。相对于一个报业集团一般的7报3刊1网的格局来说,我们的个性化手机杂志集群,媒体产品数量远远大于它们,这是我们重视“精益生产”的原始动因。

  当然,精益生产也非全部依靠IT系统完成。内容产品流程规划、现场改善、质量完善、关键指标跟踪等需要靠人工完成,数据库、采编流转平台和发布平台系统则适合负责预测、需求管理、生产比率平衡、通告管理、变更管理、资讯流管理、质量跟踪等内容,这些管理的核心是积累、分析历史数据。

  下次我再介绍如何做到精益生产的“降龙十巴掌”。

阅读(13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