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宇宙音樂及實驗室創始人醫學共振音樂主創人世界著名作曲家
彼得·休伯納(Peter Hubner)在他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率領一群世界上頂尖的腦科及神經科專家和世界級音樂權威人士,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醫學共振音樂。
微宇宙音樂實驗室利用音樂存在的微妙振動力量,運用全新聲音形成的技術、計算機控制分析與合成的程序,使音樂能夠在科技的基礎上,應用在醫學的領域,成為新醫學分支,並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及高度贊譽。
彼得.休伯納(Peter Hubner),1940年4月11日出生於Thuringia的愛佛特(Erfurt)是一位自學有成的作曲家,年輕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開始懂得樂譜,甚至包括各種歌劇、交響樂及休閑音樂的樂譜,而且不必靠任何樂器,在音樂史上可說絕無僅有的情形,其中原因至今無人能解。
即使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像Bernd Alois Zimmermann),音樂理論家(像Herbert Ei-mert被譽為電子音樂之父),及音樂學府至今完全無法解釋其中原因。
他是一位作曲專家,有完整的訓練卻沒有音樂學歷,在某個音樂領域裡卓然有成,於是當他前往科隆國立音樂學院注冊入學時,幾乎所有的必修科全免了。
1968年柏林音樂節國際實驗音樂周,他提出三篇令人矚目的觀念發展報告,同時上台表演他第一篇作品「Energy I」,觀眾立刻報以熱烈掌聲,並且譽為前衛音樂的領導者,是杰出的音樂理論家兼作曲家。
緊接著國際知名的歌劇導演,例如科隆Opera導演兼漢堡Deutsches Schauspielhaus導演Mr. Oscar Fritz Schuh,法蘭克福德國表演藝術學校校長Mr. Harry Buckwitz兼法蘭克福Opera總監,知名音樂出版社,位在Mainz的B.Schott’s Sohne,EMI-Electrola唱片公司,及數家電視台和廣播公司,都紛紛前來與他接洽,包括出版他的作品和其它合作事宜。
但這位作曲家將所有這些外在的商業性音樂一概推辭,專心於世界偉大音樂傳統的研究。
他開始漫長的旅程前往亞洲和非洲,苦心搜集各地方各時代,以及各種文化的音樂知識和樂曲法則,加以濃縮后找出各種音樂自然律之間的關系,他的研究行動前后持續了二十年之久。
對音樂做最基層的研究,使他更深入了解人類存在的真義,以及音樂上相關的含意,直到最后他終於在寧靜和幽居中,拋棄當代前衛音樂的喧囂繁雜,徹底回到音樂與生命的和諧。
對他而言,生命的諧和律在於音樂的微宇宙(外在作曲)與微宇宙自然音樂之間的自然關系(也就是大自然樂器中的天然音樂關系),這套簡單的真理在他最新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進而使他的樂曲能夠貫通個人、社會、與生態體系相互間的自然關系。
医学共振音乐-彼得.休伯纳生平简介
琴艺通神的刘惟性
文/莫求
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安徽东南部宁国县有个人名叫刘惟性。年青时,他在学馆读书,没读几年,就弃学而去,浪迹山水间。宁国县当地有座名山,叫高峰山。山上有座寺庙,庙里有几十名僧人,主持是个叫太元的方丈。太元方丈有一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精通音律,琴声超凡脱俗,攝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
刘惟性仰慕他的琴艺,便来到古刹,拜他为师。太元对他说:“学琴并不难,只要能静下心就行。”刘惟性问:“冒味地问您,静心之道如何?”太元说:“自己静心,这岂是老师能为你谋划的?”刘惟性说:“我明白了。”于是,便回到自己的住室,摒除万虑,昼夜枯坐禅床。太元常来弹琴,而他竟毫无所闻。
一天,刘惟性忽然间只觉得大雨瞬时而下,夹以风雷,寒猿悲号,山鬼长啸,灯小如豆。他因此烦躁不能入寐,便打开窗户往外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天空根本没有云,也没有风,那风声、雨声、猿声、鬼声都来自太元的住室。刘惟性知道太元正在弹琴,便悄悄走到窗外偷听。听着听着,忽然悲酸不可忍,失声叫道:“弟子愿回去了!”随之,撞开门冲了进去。太元抚着琴,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过了一会儿,太元问:“你愿意回去吗?然而你已经学成了。我的琴声幽细,几十个小和尚都没有听到,而唯独你听到了。心有静有不静呀!”
太元接着又说:“庸人以耳听,静者以心听。心听者能闻声数里外。至于琴,浅学者以指弹,静者以心弹。以心弹者,便得到弹琴之道了。你心静,可以和你谈论琴了。弹琴要神志安详,气息平静,心神忘我地投入,内心感应太和,手鼓琴曲,心和手自成一体,这只能靠自己去体会,用语言很难说出其中的一二。此正所谓前代琴家谈论技法和心法时所言:谱可传而心法妙不可传,存乎其人耳,善学者自能得之。……只有心性很好的人,淡泊宁静,心无俗念,手指从容不迫,才能把握弹琴的真谛,心静寂到极点与杳渺的化境相通,以至从万有中进入虚无,游神于至为平和的精神境界。譬如学琴可分为三种,一曰学琴,二曰习琴,三曰能琴。歌得其调,扶娴其指,弦求中音,徽求中节,声求协律,这就叫做学琴,不能称为习琴;手随心,音随手,清浊疾除有常规,鼓有常功,奏有常乐,这就叫做习琴,但还称不上能琴,弦器可手制也,音律可耳审也,私欲不作于心,感应阴阳,化物达天,是可以号称能琴了”。
师徒二人彻夜论琴,不知不觉通宵达旦,没过几日,刘惟性又来到太元大师住处,太元大师给他讲了宫、商、角、徵、羽五音的秘诀,教授各种技法,刘惟性一一领悟,信手弹奏,声由心出,皆成妙音。太元大师说;“你的琴学得可以了”。从此以后,刘惟性弹琴摹拟万籁,无不惟妙惟肖。有的时候,刘惟性甚至都不用手去弹,只要想一想,想到哪儿,琴声就随之油然而起。
就这样,刘惟性努力学习了三年后,回到了故乡,他寄怀于情,遂自称为“琴客”,不为俗人弹琴,有时他在弹琴时,那声音也极为幽细,心不静的人也听不到。此时,太平天国的部队进犯安徽,一些乱兵大肆劫掠,曾有人闯进了刘宅,忽听山后有敲鼓鸣金声,便惊慌而逃。后来侦察出是刘惟性在弹琴,乱兵就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迫他弹琴。刘惟性便弹奏起凄酸悲伤的乐曲,乱兵听得胆战心寒,双手颤抖,战刀落在了地上,以为刘惟性琴声通鬼神,吓得不敢伤害他,便把刘惟性放了。此时人们才知道,刘惟性的琴艺已经是“外禅内定得心法,惟妙惟肖泣鬼神”了。然而不久,刘惟性也离开妻子离家走了,不知去向。有的人说:“刘惟性大概又到高峰去了,跟太元在一起。”据说在光绪年间还有人见过他。(资料来源:《古今怪异集成》)
看了这则故事,我想:刘惟性琴艺能通神的原因,首先是他通过打坐的方式,使他的心能静到一定的程度,从而才得到了太元的真传。在常人看来,他有时只用心想就能弹琴,其实是他在用功能弹奏。可见古人说的神通,那都是真实存在的。由此可知,中国古老的文化真的是一个神传的文化,对道德有非常高的要求,干什么都要求心要静,道德要高尚才行。中国正统文化后来的衰微,其中一个原因应该就是人的道德水准渐渐没有那么高了。
===============================================
《说不尽的李叔同》- 作者 陈星
[中华励志书]在线读
《中国音乐通史概述》
阅读其它章节,请继续点击下一页。
《音樂養生中醫觀》
音樂是一種旋律,一種語言,一種心境,是“歡樂、悲哀、憂鬱、幽默、憤怒等情緒以聲音形式的體現”,音樂的魅力可以抵達人的心靈、撥動人的神經,讓人在流動的、玄想的體驗中澆注心靈的藥方,音樂以獨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質,也反映了人類的心靈狀態,能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人的身心,具有獨特養生功能。故產生了以音樂保健醫療為內容的“音樂療法”,亦稱為“音樂養生”/“音樂醫療”。音樂療法是一門涉及音樂學、心理學、醫學、哲學、美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科學,而從源遠流長的祖國文化中溯源音樂養生之旨,更能體驗“樂者,心之動”,“樂者,德之華”之妙。
1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音樂養生源遠流長
作为现代医学一个分支的音乐治疗学,它的一些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国的音乐家和医学家所了解。用《易经》上的这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为说明我国音乐养生的历史悠久,它比Altshuler在五十多年前才提出,而后被各国音乐治疗家所认同的“同质原理”早了好几千年,而且含义更加深刻。医和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音乐治疗专家,春秋时代,秦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就对音乐与健康的关系作过深刻论述,医和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固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己,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对于音乐治疗中如何选用音乐的问题医和已说得较为清楚。孔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作为一代思想家,也都对音乐养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孔子提倡音乐应“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精辟论述其实已涉猎了音乐欣赏心理,苟子提倡礼乐治人、治国。
自唐宋以來,音樂空前繁榮,音樂的養生和治療作用,被人所知曉,利用音樂治療疾病已較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深諳音樂之理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在詩篇中有很多關於音樂養生的詩句,曾有詩《好聽琴》曰:“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詩句強調了音樂對人的心理調節功能。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他曾因憂傷政事,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孫道滋以“宮聲數引”治癒了“幽優之疾”,歐陽修深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矣。”這可以算是我國歷史上以音樂治病的典範事例之一。
金元時期,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善用音樂治病,如在《儒門事親》中載“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等。他還提出“好藥者,與之笙笛”,提倡學習樂器,以提高音樂素養來沖淡疾病的痛苦。
至明清時期,音樂療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音樂治病的機理研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代的張景岳對音樂療法推崇備至,並對其治病機制研究頗深,他在《類經附翼》中對音樂療法有專篇《律原》進行論述,提出音樂“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明代龔居中提出“歌詠可以養性情。”清代名家吳師機,尤其重視音樂療法的作用。他在《理論駢文》中讚曰:“七情之為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醫家徐迪、萬全、張潮均有關於音樂療疾病例的記載。清代醫書《醫宗金鑑》更進一步深入地將如何發五音,五音的特點與治病的機理作了詳細的描述。綜觀以上,音樂養生,在中醫歷史上可謂成就燦爛。
2陰陽五行,盡悉音樂——中醫基礎理論與音樂養生
2.1陰陽與音樂養生陰陽學說是中古的哲學思想,它用來說明萬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關係以及一切事物變化現象的屬性,正所謂,“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與陽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互根互用、相互消長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關係,以成“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之格局。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作為貫穿整個中醫體系的一個基本脈絡,陰陽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礎。東漢《太平經》運用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起源和養生意義,認為,音樂的發展是順應宇宙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的。對音樂的陰陽之理,我們可詮釋為:高為陽,低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木之聲為陰等。音樂養生,恰是針對機體陰陽偏勝偏衰的屬性,用音樂的陰陽屬性來補偏救弊,從而協調陰陽平衡。如對陽虛寒證患者,可溫陽散寒,選用活躍、歡快、興奮、激情的音樂進行欣賞。由於陰陽的相對性,也必鬚根據人們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藝術修養等諸多因素因人因地制宜。
2.2五行與音樂養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將五音與天、地、身、心相聯繫,將角、徵、宮、商、羽分屬木、火、土、金、水,從而五音與五臟相通,有了“五臟相音”學說,即宮聲入脾,商音入肺,角聲入肝,徵聲入心,羽聲入腎。在《左傳》《國語》《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與陰陽五行的關係。與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似,五音也是對立統一的,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羽屬水,角屬木,它們之間於調式上為主屬關係,此為相生;而商、角屬金、木;徵、羽屬水、火,均為大二度,係不協和音程,在傳統音樂中屬相剋。音樂的內蘊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的,古人就將五音各調所發出的精神效應進行歸類:“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鬱,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淨,淡盪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應所決定,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五臟相音”學說在音樂養生中具有重要意義,正如《內經》中所指出,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這也就是說,屬本臟之音均可用於治療本髒病,當然我們還可根據五行生剋的規律,用於治療他臟之病。一般說來,宮調式和徵調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養心的作用,羽調式和角調式色彩上較暗淡,具有補腎、舒肝的作用,商調式介乎兩者間,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據不同的症情,依據五行學說選用適當的音樂可獲得較好養生效果。
2.3七情與音樂養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怒憂思悲恐驚,即被稱為七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而這“情”字,不外乎七情,它是人的心靈動態的一個概括。而“曲調的變化摹仿心靈的動態”,音樂恰與人的心靈感受相融合。對於在七情所致疾病中,音樂所起的獨特作用,醫家張子和頗有見地:“以悲治怒,以愴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謔戲狎之言誤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師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動人耳目,易之視之。”七情和悅乃健康長壽之基,音樂正是通過意識情感的作用,對五臟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用音樂“雪其躁心,釋其競心”,追求“淡泊寧靜,心無塵翳”,達到養生的目的。
3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音樂養生的作用
3.1古人看音樂養生的作用
3.1.1 “和樂”平心,淫聲致病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其平心釋躁功能已得公認,用和諧、適中的音樂去感化人的情志,使人達到心理上的平和狀態,這種治療作用我們可謂之“和樂”平心。
從歐陽修宮聲數引以治幽憂之疾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選用合適的曲目和治療形式,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保健作用,正如歐陽修在《書梅聖俞稿後》中說:“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以感於心,歡欣惻倫可以察於聲”。他在《國學試策三道》中亦說:“蓋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北宋司馬光提出“不爽於和”“不失其中”的養生之道,認為“樂極和”“禮極順”“夫樂之用不過於和,禮之用不過於順”“中和者,本也;容聲者,末也”。周敦頤對音樂養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說:“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綜觀以上,諸多古人均認為,“和樂”平心,“音樂者,流通血脈,動盪精神,以和正心”的養生作用只有在優美動聽的“和樂”中才能達到。 “體育僅運動肢節尚得卻病之效,彈琴則並精神而陶冶之,此其所以壽歟?”這或許也是個中道理之一。
與“和樂”相對,古人相信,不良樂律會導致人體罹患疾病,前述醫和的那段話中,所提“中聲以降”與“繁手淫聲”正是指和緩的適中之聲與技巧雜亂的繁複音樂,那時便已指出“繁手淫聲”讓人“乃忘平和”,勸戒“君子弗聽”。荀子明確反對“姚冶以險”的“邪音”,《論衡·紀妖篇》載師曠鼓琴的故事就表達了這一觀念:“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見“邪音”確能致病。伶週鴆,也認為許多疾病是由於聽了不和的音樂造成的,指出“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
現代看來,選用優美精緻的音樂確能獲得養生效果,一般說來,曲調平滑流暢、柔和溫婉、節奏舒緩適中、和聲簡單和諧、音色典雅古樸、音量輕柔盡現的樂曲,滿足了人的內心泰然的需要而達到養生目的。而類似古代“淫聲”的迪士高之類非但對養生無益,對一些心髒病、高血壓病患者是極為不宜的。故“和樂”平心,淫聲致病,音樂治療並非有益無害,關鍵在於樂曲的選擇,這也是我們在音樂養生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
3.1.2移風易俗,莫過於樂孔子曾說“移風易俗,莫過於樂”,提倡以盡善盡美的音樂,通過禮、樂,達到“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他認為音樂有利於創造美好、和諧的社會環境,而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基礎。通過提高個人的素養和修養來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祥和澄澈,這種小而大之的社會效應正是音樂這樣一個小藝術帶來的大作用。
3.2現代中醫看音樂養生的作用音樂的養生(治療)作用可用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來形容,從現代中醫的養生角度看,具體可歸納為:
3.2.1導養神氣,宣和情志無論從五行還是七情理論來看,音樂對情緒的調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強烈的。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音樂對情緒活動的作用,與內分泌、植物神經系統、丘腦下部、邊緣系統有著密切關係,正是通過生理、心理的作用,音樂對不良情緒能夠節制、疏泄、移情。音樂是情感的語言,它使心靈的負擔減輕,緩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蕩不羈,促使人們在優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態度轉化,達到節製作用。好的音樂還可以通過情緒的疏導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宣達發洩出來以恢復心理平衡。音樂的感染力還能讓人們寄託情懷,怡養心神,超脫煩惱。
3.2.2改善行為,開發智力音樂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它是一個訓練專心致志,集中註意力的過程。疾病狀態下,音樂可使患者增加生活樂趣,增強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音樂實踐還能通過刺激大腦邊緣系統增強記憶力,改善智力。
3.2.3強化氣質,提升價值音樂是一種怡情悅性的藝術,它能夠提高想像和聯想,在欣賞、創造的過程中,藝術的熏陶必然使你獨具靈性,氣質得到強化,而流連於高雅中,人生價值也必然得到提升。
4音樂養生的中醫理論核心
4.1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人與自然、社會互相聯繫,並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免遭病邪侵擾,這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核心理論之一——整體觀念,也是音樂養生的理論核心之一。音樂的產生正是源於人的身心對於大自然的感悟,古人認為,“音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記》)人與自然的互根性、同一性,決定了音樂必能調節人心,調< ; /DIV>
4.2遲以氣用,遠以神行無論是主動式還是被動式的音樂治療,環境的設計對心境的變化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歐陽修曾說"在夷陵,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琴雖不佳,意則自釋",提出音樂治療要有一個舒適優美的青山綠水般的環境,或如綠野仙林,或如浩瀚海面,或如高山流水,這種如臨其境的意境設計,需要按照不同的對象,使音樂與治療對象的身心具有共同性或互補性,這與現代音樂養生(療法)中強調環境、色彩的選擇至關重要是一致的。 “神”與“氣”是音樂實踐中的靈魂“音與意合”,也正是“遲以氣用,遠以神行”。
5結語
《黃帝內經》說:“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現代的中醫養生中,採用各種綜合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療法在中國發展未盛,卻不可否認它是奇葩一朵。中醫理論與音樂養生(療法)有著淵遠的根源,但歷史上音樂被作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醫學效用,發掘研究和發展這一傳統療法,有助於構建中醫身心治療學。因此,如何將音樂療法與傳統的中醫理論有機的結合,如大力發展和完善音樂電針療法、音樂氣功療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療法是一塊廣闊空間。繼承精華,開拓創新,作為中醫工作者,責無旁貸。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用《大樂》中的這段話作為結語,未必對音樂養生做出全面總結,至少能說明這篇文章的主旨,音樂養生的中醫源流久遠,和、中、淡、適的中醫音樂養生之道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路漫漫其修遠,“緣智以為經,可以保生,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
自然界人體
[五味]甘辛酸苦鹹|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色]黃白青赤黑| [五聲]歌哭呼笑呻
[五化]化收生長藏| [五官]口鼻目舌耳
[五氣]濕燥風暑寒| [五臟]脾肺肝心腎
[五方]中西北東南| [六腑]胃大腸膽小腸膀胱
[五季]長夏秋冬春夏| [形體]肉皮毛筋脈骨
[五行]土金木火水| [情志]思悲怒喜恐
包括《內經》的眾多古代文獻都明確指出,中國音樂與臟腑、五行的對應關係為:
土金木火水
脾肺肝心腎
宮商角徵羽
從五音相生、五度相生、三分損益重新確定的五音與內臟的對應關係:
; 土金木火水
脾肺肝心腎
*宮徵羽角商
也有如下對應關係:
*呼口四噓呵吹
喉齒牙舌唇
脾肺肝心腎
土金木火水
---------------------
忠仁誠節勇
智信仁勇嚴
(關於五行學說各家解說不一,深入研究,汲古潤今。)
===================================== ============= ======================
子 午 图
转载
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这个辰时对应的我们的经络是胃经,也就是说辰时是胃经正在运行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是最强的,血气正在流注于胃,是营养能够输送到各个器官在滋养脏腑的一个最佳时刻,而辰时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早上7点钟到9点钟,古人又把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者是早时,意思就是说这是吃早饭的时间,如果你有胃痛、胃酸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话,早上7点钟到9点钟这个时间段应该说是养胃的最佳时间。)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这段时间叫做子时,它对应的是我们的胆经,这个时候阳气在渐渐地回升,按照人体的生物钟的规律,为了养护渐渐回升的阳气,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入最佳睡眠状态以养气血,所以说在这个时间段您千万不要做除了睡眠以外的任何活动,包括吃饭,玩乐等等都是不适宜的。)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
腦電波、香味、音樂與氣功概談
作者:林和安
發表於《修心養氣》-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協會成立七週年紀念特刊
氣功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確能健身治病。在近年的氣功熱潮中氣功的功效往往被誇大歪曲,有些人更莫名奇妙地把它與特異功能混為一談。更有些人假借氣功之名來醫病騙財,令氣功愛好老痛心疾首。現在我們希望盡量以科學實驗手段來確認氣功機理和氣功效用。筆者就近期對腦電波、香味、音樂與氣功的研究作一概談。透過認識腦電波、香味和音樂希能提高氣功修練的效益。
人體是由最初在母體內一個受精卵開始分裂按一定遺傳基因(DNA)程序發展,所以我們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是由那受精卵分裂而形成的。身體各器官發育受遺傳基因所預先定位。生命誕生是從那個受精卵開始,每個細胞都是生命全息縮影,人體與生俱來有各種保健本能如肚餓想吃飯,疲倦想休息睡覺等“生理層面”本能和包括自律神經系統“生命層面”本能,自然治療能力等。這些我們平時感知不到的能力是由我們潛意識中的純淨智慧來支配,我們人體內每一個細胞也可視作個別小生命,生命的智慧存在意識的各個層面,換言之每一個細胞都有意識及是人體整體全息縮影。我們也知到身心整體受意識的影響而意識就是生命的外在表現。但人類本能因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衰退或改變而體內的免疫系統又不能有效修補這些損害以致保健本能的功能逐漸失調,對疾病抵抗力減弱導致細胞組織衰老生病,如身心完美統一時人就不受外界環境幹擾先天本能就能顯現,純意識穩定身心也自然康健。至於靜坐和氣功的練習對康復本能及消除疾病機理的效果如何我們可從(圖一)腦電α波狀態時精神層面的潛意識試作探討,外界影響引起的抑壓的狀態下潛意識層面的“自然治療能力”受干擾較難與意識層面溝通,主宰人體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微循琛和內分泌等本能因受影響而產生混亂。
50年前西德伯傑教授發現人腦是處於一種連續振蕩的生化狀態,他將腦波分成α波,β波,θ波等見(圖二) 。大腦產生生物電振盪主要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這些腦波活動是自發的,但與感官(五官)是否受到刺激,神經系統是否正常,年齡,身體狀況大大有關。根據腦波我們可確定一個人妁意識是否處於清醒,做夢或睡覺的狀態,從而協助體會氣功或靜坐時經驗的意識狀態。 α波(頻率在8一13Hz範圍),鬆弛狀態:與一個人的心情是否平靜隨和,感覺是否輕鬆愉快有關;憂慮和緊張會抑制α波,清醒閉目養神時最易出現α波。 β波(頻率在14一26Hz範圍),緊張狀態:是由於用心解決問題,興奮,憂慮和緊張所引起。 θ波(頻率在4一7Hz範圍),忘我狀態:在半醒半睡的入夢狀態和當人胭倦時或性高潮時出現,此時會感受到各種影像,如童年的回憶及各類難忘的經驗。這種幻覺狀態能增加靈感及提高創造力。 δ波(頻率在0.5-3Hz範圍),睡眠狀態:只有在健康的成人睡覺時才能觀察出來,屬於無意識狀態。從腦電波研究中可發現氣功和靜坐練習者在入靜時α波明顯增加,功力越高者α波和θ波電壓越高,腦電波同步協調性也越佳,腦波電壓增高及協調是表示人腦內這“小宇宙”內能量增大及發生了質的變化,腦內較多神經細胞網絡被駁通,也表示平時受外界影響混亂了的意識轉化成清晰愉快意識狀態,憂慮和緊張的意識減輕。參考(圖一)可見在腦波α狀態時意識與潛意識之間閘門開做,身體感覺意識層面的“短暫記憶”容易和潛意識溝通,精神的抑壓得到最大舒解及體力得到回复,潛意識層次“自然治療能力”容易影響意識層面身體感覺及發生作用。潛意識的生命層面的各種本能(氣功稱元神)信息令內臟器官主動進行自動治療修補,在提高生命智慧的本能之後疾病或壓力引起的心煩與失眠的情況會慢慢減輕。人的壽命之長短是關乎修補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持久而定。
許多初學者反映當練習氣功和靜坐時由於精神受急速的都市節奏困擾,往往不能入靜。我們知到良好的物理環境可舒緩情緒而惡劣的物理環境會使自律神經系統中的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較難入靜。我們可嘗試創造良好環境來改善情緒,如播放音樂或傳播香味使精神愉快及較易集中。為甚麽傳播香味,播放音樂對人的情緒及幫助練功前誘導入靜會有好的影響?先來談香味,通常置身在滿室芬芳中,精神也會為之一振。腦電波儀器的測定中證實香味可控制大腦的意識及發揮大腦功能。實驗發現現暫唯有茉莉花香味會引起期待的α波,降低精神活動符合誘導入靜原則。較常應用來改善情緒的香味還有薄荷味、柑橘味和薰衣草等俱具有提神及舒緩情緒的效果。
音樂是由旋律和節奏組成的,節奏給人以生理上的影響,旋律則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平時我們欣賞到一些喜愛優美動聽的樂曲時身心感受舒暢愉快。人的精神活動實質是一種極複雜的生理和生化現象,音樂的聲波作用於耳膜會引起毛細胞變形時轉換成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神經會誘發以前曾被抑制的腦神經元參與交換,更多神經元聚會大腦意識被音樂描繪的感情淨化。美國“MONROE”學會研製特殊效果音樂帶,運用立體聲耳機刺激左右耳,引起左右腦半球皮層產生差拍共(如音叉和音叉互相共鳴振盪基理),能促進腦神經元更有效協調共振,從而產生α波協調左右腦,誘導潛意識容易地和意識溝通,能促進有益人體激素(例如腦啡呔)等的釋放。我們應用腦電波儀(EEG)及正電子放射層分析儀(PET)的科學儀器來研究測試更清楚了解到。平時多欣賞一些優美音樂時右腦半球的活動會顯得活躍可改善左右腦半球腦波的同步協調性,對和緩消除緊張和疲勞及提高精神清醒均有很大裨益。了解音樂對人的身心的功效後就可以應用音樂幫助氣功和靜坐時的入靜。練功前先聽些輕鬆的樂曲例如中國樂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官秋月》,日本喜多郎的舊曲《天界),《大地》,美國“MONROE”學會特殊研製促進左右腦協調音樂帶或一些外國古典音樂,音樂強度不應超過70分貝,坐聽樂曲約15-30分鍾,大腦的雜念自然會受優美樂韻的影響獲得安撫,情緒會漸漸傾向安靜。安靜的情緒已為人靜開放一條通道這時我們停止播放音樂開始靜坐,在此情況下往往事半功倍便很容易進入“入靜”佳境。同好們會奇怪音樂有益身心且能幫助進入入靜,為甚麽靜坐時反要停止播放音樂呢?這主要是聽音樂時腦的意識轉向身體外部世界開放,在入靜氣功態時腦意識轉向身體內部世界開放。所以分隔向內向外兩者的活動是有利意識的分工,適合自然規律。在靜坐入靜期間配合腦電波儀--(例如圖三的FM515)來觀察腦波的變化能使人更容易掌握控制自己心靈活動的方法。科學實驗得知在入靜時能產生α波幫助左右腦半球溝通,高度協調大腦及發揮大腦整體功能從而提高智能(包括想像力)和疾病抵抗力。有些朋友對睡眠鬆弛和靜坐入靜鬆弛不大了解,我們用FM515腦電波儀配合IBM-PC電腦系統作資料分析比較知道睡覺時腦細胞的活動沒有完全停止,有一些腦細胞是處於興奮狀態大腦仍在緊張的活動,所以我們每晚都會做夢,眼睛和其它肌肉也在運動,由於做夢時間短所以醒後沒有留下記憶,只有把做夢的人喚醒他方知曾經做夢。氣功態入靜鬆弛時是超級鬆弛狀態大腦細胞的活動量減至最小,比睡眠時間還要少,這時人體先天遺傳的各種本能例如免疫功能,微循環等才較易發揮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及清除等作用,親自體驗“自我”的存在,生命才能發射出迷人的光彩,意識自覺到生命自覺的康莊大道。
-------------------------------------- ------------ ----------
α腦電波和音樂學係法
科學研究發現: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四類腦電波。當您在緊張狀態下,大腦產生的是β波;當您感到睡意朦朧時,腦電波就變成θ波;進入深睡時,變成δ波;當您的身體放鬆,大腦活躍,靈感不斷的時候,就導出了α腦電波。
到現在為止,我們講述的大部分內容是屬於邏輯性的,是“左腦”活動。但為了利用你右腦和潛意識的驚人力量,高效學習的真正鑰匙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即放鬆性警覺(relaxed alertness)。這種放鬆的心態是你每次開始學習時必須具備的。許多研究人員和教師相信,人們可以通過潛意識很好地學習大量信息。最適於與潛意識的腦電波活動是以8~12週/秒速度進行的,那就是a波。英國快速學習革新家科林·羅斯說:“這種腦電波以放鬆和沈思為特徵,是你在其中幻想、施展想像力的大腦狀態。它是一種放鬆性警覺狀態,能促進靈感、加快資料收集、增強記憶。a波讓你進入潛意識,而且由於你的自我形象主要在你的潛意識之中,因而它是進入潛意識唯一有效的途徑。”
人一般是怎樣取得那種狀態呢?數以千計的人通過每天的靜心或放鬆性活動、特別是深呼吸來取得。但是,越來越多的教師確信,幾種音樂能更快、更容易地取得這些效果。韋伯指出:“某些類型的音樂節奏有助於放鬆身體、安撫呼吸、平靜β波振顫,並引發極易於進行新信息學習的、舒緩的放鬆性警覺狀態。”當然,正如電視和電台廣告每天證實的那樣,當音樂配以文字,許多種音樂能幫助你記住信息內容。但是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一些巴洛克音樂是快速提高學習的理想音樂,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巴羅克音樂每分鐘60~70拍的節奏與α腦電波一致。
技巧豐富的教師現在將這種音樂用作所有快速學習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對於自學者來說,眼前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即當你晚上想要復習學習內容時,放恰當的音樂就會極大地增強你的回憶能力。 a波也適合於開始每一次新的學習。很簡單,在開始前,你當然得清理思路。將辦公室的問題帶到高爾夫球場上,你就打不好球,會心不在焉。學習也是如此。從高中法語課馬上轉上數學課,這會難於“換檔”。但是花一會兒時間做做深呼吸運動,你就會開始放鬆。放一些輕鬆的音樂,閉上眼睛,想想你能想像到的最寧靜的景象——你很快會進入放鬆性警覺狀態,這一狀態會更易於使信息“飄進”長期記憶之中。
因此可以說,α腦電波它可以通過冥想、放鬆、深呼吸等方法獲得,而巴洛克音樂,是效果最快,最好的導出方式。因此,在我們的訓練過程中,始終輔以輕快優雅的巴洛克音樂背景,既排除外界幹擾,又可使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 --------------------- --------------
人腦神經網絡系統
生物神經網絡是由很多神經元相互連接的,神經網絡系統是一個極為龐大則錯綜複雜的系統。每個神經元雖然都十分簡單,但是,如此大量神經元之間非常複雜的連接卻可以演化出豐富多彩的行為方式。同時,如此大量神經元與外部感受器之間的多種多樣的連接方式也蘊含了變化莫測的反應方式。總之,連接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了行為方式的多樣化。
人腦具有階層結構,其中最複雜的部分是處於大腦最外層的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中密佈著由大量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網絡,這就使它具有高度的分析相綜合能力。它是人腦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腦神經系統的核心部分。
腦神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人們通過長期的研究,進一步探明了大腦皮層是由許多不同的功能區構成的。例如,有的區專門負責運動控制,有的區專門負責聽覺,有的區專門負責視覺等。在每個功能區中,又包含許多負責某一具體功能的神經元群。例如,在視覺神經區,存在著只對光線方向性產生反應的神經元。更進一步細分,某一層神經元僅對水平光線產生響應,而另一層神經元只對垂直光線產生反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腦皮層的這種區域性結構,雖然是由人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是先天性的,但各區域所具有的功能大部分是人在後天通過對環境的適應和學習而得來的。神經元的這種特性稱為自組織(Self —Organization)特性。所謂自組織,即神經元的學習過程,完全是一種自我學習的過程,不存在外部教師的示教。還應指出,神經元的這種自組織特性來自於神經網絡結構的可塑性,即神經元之間相互連接的突觸隨著動作電位脈衝激勵方式與強度的變化,其傳遞電位的作用可增加或減弱,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是柔性的、可塑的。
還應指出,功能的分區定位並不是機械的一對一關係。許多功能,特別是高級思維功能,通常都可以分為若干子功能塊,這些子功能塊存在並行關係。對於一個特定功能的神經加工往往是在大腦皮層的許多部位分佈式進行的。正因為如此,某一部位的損傷才不至於導致整個功能的喪失。
-------------------------------------------------- -----------------------
v:f> v:f>人的聽覺器官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付專門用來感受聲音的器官,這就是耳朵。我們的耳朵是這樣的精緻,以至到現在還沒有其他的裝置能夠這樣準確地感受空氣中如此微小的壓力變化。
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對這奇怪的器官的構造和工作發生了興趣,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揭開關於它的全部奧秘。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見彩圖)。
![]()
外耳,包括耳殼和外耳道,它只起著收集聲音的作用。許多動物的耳殼可以豎起或轉動,人類祖先的耳殼也是可以轉動的,隨著人類直立行走並主宰了大自然,人耳的轉動功能便逐步退化了,現在有個別人的耳殼還可以微微地動。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部分。由耳殼經過外耳道可通到鼓膜,這里便進人中耳了。
鼓膜俗稱耳膜,是一層很薄的肉質膜,呈橢圓形,稍微向內陷入,面積約0。65cm2,厚度不到0。lmm。只有它才是接受聲音信號的,它能隨著外界空氣的振動而振動,再把這振動傳給後面的器官。人在緊張或激動時,鼓膜周圍的肌肉會發生反射性收縮,這時鼓膜會增加張力,從而提高接收聲音的靈敏度。如我們夜晚在森林裡行走時,突然聽到一個可疑的聲響,這時我們的聽覺會變得高度警惕,連樹葉落地的聲音都聽得出來。這是由於鼓膜周圍的肌肉反射性收縮引起了鼓膜張緊的緣故。由此可以看出,人耳對聲音強弱的感覺還與人的心理狀態有關。
鼓室位於鼓膜的後面,是一個不規則的氣腔。有一個管道使鼓室和口腔相通,這個管道叫歐斯達邱管,常稱歐氏管(歐斯達邱是意大利醫生,在19世紀時他第一個發現這個管,又稱咽鼓管。咽鼓管的作用是讓空氣從口腔進人中耳的鼓室,使鼓膜內外兩側的空氣壓力相等,這樣鼓膜才能自由振動。咽鼓管平時是關閉著的,在嚥下東西或打呵欠時才張開。坐飛機上升、降落壓力急劇變化時,或在高壓氧艙內升壓、降壓時,鼓膜兩邊壓力不平衡,會使鼓膜疼痛,這時做嚥下東西或打呵欠的動作可使咽鼓管打開,平衡鼓膜兩邊空氣壓力,消除鼓膜疼痛。
鼓室裡最重要的器官是聽小骨。聽小骨由三顆人體上最輕而且最小的骨頭組成,它們分別叫做錘骨、砧骨和鐙骨,錘骨直接與鼓膜相依附,砧骨居中,鐙骨在最裡面,這名字是從它們的外表形象而來的。它們的構造和分佈就像一具極盡天工的槓桿,槓桿的前頭連著鼓膜,後頭連著內耳。它們能把鼓膜的振幅變小而壓力擴大後;傳給內耳。而當外界出現強音刺激時,錘骨和砧骨之間的關節會自動“暫時脫位”,中斷聲波的傳遞,避免內耳受損。如在強烈音響的刺激下,人耳聽覺會出現瞬間空白,似乎一下子聽不見了,這就是所謂的“震耳欲聾”.但是,聽骨強音脫位需要一個預備過程,即有一個時間上的延遲,因此,在突發的爆炸聲面前它無法起到保護作用,還是會造成聽覺的永久性損傷。而且,頻率為4000赫茲左右的聲音最容易使內耳受損。內耳的基本功用是感受由鼓膜送來的振動。為了避免其他振動的干擾,它被堅硬的頭骨包圍著。內耳的構造和工作比較複雜,其中的某些部分還沒有被明確地研究出來。內耳由不管聽覺的三個半規管和專管聽覺的螺旋狀骨組織──耳蝸組成。半規管與聽覺沒有關係,是一種平衡器官,我們在快速旋轉時感到頭昏,就是由於充滿在半規管內的液體運動的結果。負責聽覺的耳蝸內部有一張薄膜,膜上布有聽覺神經末梢──23500根神經纖維,它們通過聽覺神經與腦髓膜相聯繫。耳蝸內部充滿了膠質的液體,從鼓膜傳來的振動由耳蝸內部的膠質液體傳遞給薄膜上的神經纖維,引起聽覺神經末梢的興奮,並由聽神經及大腦皮層的有關部位進行加工分析,這樣就產生了聽覺。
-------------------------------------------------- -------------
聽覺器官auditory organ
人和動物利用聲波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並引起聽神經的衝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便產生聽覺。高等脊椎動物的聽覺分析極其精細,它能準確地反映聲音參數的各種變化。
聽覺器官是感受聲波的裝置,借助聽覺器官,動物能夠獲得遠距離的信息,藉以交往、尋偶、躲避敵害、捕捉獵物,因而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聽覺系統的結構 聽覺系統由聽覺器官各級聽覺中樞及其連接網絡組成。聽覺器官通稱為耳,其結構中有特殊分化的細胞,能感受聲波的機械振動並把聲能轉換為神經衝動,叫做聲感受器。高等動物的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見耳)。
聽覺各級中樞間的傳導通路頗為複雜。哺乳動物的第一級聽中樞是延髓的耳蝸核,它接受同側的聽神經纖維。從耳蝸核發出的神經纖維大部分交叉到對側,小部分在同側,在上橄欖核改換神經元或直接上行,組成外側丘系,到達中腦四疊體的下丘,從下丘發出的上行纖維及小部分直接從上橄欖核來的纖維終止在丘腦的內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發出的纖維束上行散開成放射狀,叫聽放線,終止於大腦聽皮層,是聽覺最高級的中樞。
聽覺機制包括:機械→電→化學→神經衝動→中樞信息處理等一串過程。在蝸管的內淋巴液中若以鼓階的外淋巴中的電位為零通常有+80毫伏的正電位,螺旋器毛細胞內的電位則約為-60毫伏,電流不斷從蝸管通過蓋膜,毛細胞的纖毛、細胞膜及周圍組織流入毛細胞內,形成迴路。當聲音引起基底膜運動時,螺旋器也隨之作相應的運動。由於運動的方向、慣性等因素的作用,毛細膜與蓋膜之間產生一種展力使纖毛彎曲,改變了迴路中的電阻,從而調製了通過的電流,使聽神經末梢和毛細胞間形成的突觸周圍也有相應的電位變化,導致化學遞質的釋放,後者使神經末梢興奮,發出神經衝動。接受各種不同特性的聲音後發放出的神經衝動在時間(不同的節律)和空間(不同的神經纖維)上各有不同的構型,它們攜帶有關聲音的信息,依次傳至各級聽覺中樞,經過處理分析,最後便產生反映聲音各種複雜特性的聽覺。
聽覺的基本特性聽覺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感受聲音和辨別聲音。感受聲音的能力叫做聽力,通常以聽閾的高低表示。
聽閾指足以引起聽覺的最小聲音強度,通常用分貝數表示。由於聽覺系統能感受聲音的強度變化範圍極大,從聽閾的強度到最大可耐受的強度以能量計算可相差1萬億倍 ,而且人對聲音強弱的感覺也不與聲壓成正比而是與其對數值成正比。為了表示的方便,聲學中使用一個稱為聲壓級(SPL)的量Lp,它是某聲壓值 p與基準聲壓p0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
。聲壓級的單位為分貝,記作dB 。以正常平均聽閾為0分貝的表示系統稱為聽力級(HL) ,它的絕對聲壓值是隨頻率而變的。在強度足夠大時(以不引起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為限)可聽到的頻率範圍在人約20~20000赫,因此0.,習慣上把這一範圍叫做聲頻,20000赫以上的頻率叫超聲,20赫以下叫次聲。動物的聽頻範圍較難準確測定,總的說來種類間差別很大。
聽閾強度與頻率的關係曲線能較全面地反映聽覺系統對聲音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聽覺研究和耳科臨床工作中都是重要的測試指標。
頻率辨別指辨別聲音頻率的高低;聽覺系統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頻率的高低反映在人的主觀感覺上為音調的高低,所以頻率辨別在人又稱音調辨別。
音調(頻率)辨別閾指能辨別的最小頻率差,與頻率之間有一定的函數關係。正常人的音調辨別閾在1000赫以下時為1~2赫,在1000赫以上時約為頻率的0.1%~0.2%。
強度辨別指辨別聲音強度的大小,在人主觀感覺上的反映為響度的大小。
響度辨別閾即能辨別的最小強度差。當聲音為中等強度時,正常人的響度辨別閾約為5%~10%,或近似地相當於0.5~1分貝。在因耳蝸病變或損傷導致的耳聾患者,患耳的響度辨別閾常比正常耳的小,其辨別能力反較精確。
反映聲音頻譜特性的主觀感覺的統稱為音色。人可以辨別的聲音種類幾乎是無數的,它們各有獨特的音色,但較難具體地進行描述,更不容易準確定量。音色的辨別以頻率辨別和強度辨別為基礎,但複雜得多。在音樂中音色主要與樂音的諧波成分有關。
-------------------------------------------------- -------------------------------------------------- ----------------
生物神經元
人腦大約由1012個神經元組成,而其中的每個神經元又與約102~104個其他神經元相連接,如此構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神經元網絡。
神經元是大腦處理信息的基本單元,它的結構如圖3—1所示。它是以細胞體為主體,由許多向周圍延伸的不規則樹枝狀纖維構成的神經細胞,其形狀很像一棵枯樹的枝幹。它主要由細胞體、樹突、軸突和突觸(Synapse,又稱神經鍵)組成。
細胞體由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組成。細胞體是神經元新陳代謝的中心,還是接受與處理信息的部件。樹突是細胞體向外延伸樹枝狀的纖維體,它是神經元的輸入通道,接受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息。軸突是細胞體向處延伸的最長、最粗的一條樹枝纖維體,即神經纖維,其長度從幾個微米到1m左右。它是神經元的輸出通道。軸突末端也有許多向外延伸的樹枝狀纖維體,稱為神經末梢,它是神經元信息的輸出端,用於輸出神經元的動作脈衝。軸突有兩種結構形式:髓鞘纖維和無髓鞘纖維,兩者傳遞信息的速度不同,前者約為後者的10倍。一個神經元的神經末梢與另一神經元樹突或細胞體的接觸處稱為突觸,它是神經元之問傳遞信息的輸入輸出接口。每個神經元約有103~104個突觸。
從神經元各組成部分的功能來看,信息的處理與傳遞主要發生在突觸附近。當神經元細胞體通過軸突傳到突觸前膜的脈衝幅度達到一定強度,即超過其閾值電位後,突觸前膜將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傳遞的化學物質(乙酰膽鹼)。由於這種化學物質的擴散,使位於突觸後膜的離子通道(Ion Channel)開放,產生離子流,從而在突觸後膜產生正的或負的電位,稱為突觸後電位。突觸有兩種: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前者產生正突觸後電位,後者產生負突觸後電位。一個神經元的各樹突和細胞體往往通過突觸和大量的其他神經元相連接。這些突觸後電位的變化,將對該神經元產生綜合作用,即當這些突觸後電位的總和超過某一閻值時,該神經元便被激活,並產生脈衝,而且產生的脈衝數與該電位總和值的大小有關。脈衝沿軸突向其他神經元傳送,從而實現了神經元之間信息的傳遞。突觸傳遞信息有一定的延遲時間,對於溫血動物一般為0.3—1ms。
當一個神經元突觸前傳來一串脈衝時,突觸後電位的變化是其中諸單脈沖沖動效應的累加,即時間上的累加。而該神經元與其他很多神經元相連接的突觸前同時傳來的脈衝也能引起該突觸後電位的變化,即空間上的累加。時間累加和空間累加都會對突觸後電位產生影響。
最後,將突觸傳遞信息的功能和特點歸納為:
(1) 信息傳遞有時延,一般為0.3~lms。
(2) 信息的綜合有時間累加和空間累加。
(3) 突觸有興奮性和抑制性兩種類型。
(4) 具有脈衝/電位信號轉換功能。沿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衝為等幅(約60—100mV)、恆寬、編碼的離散信號,而細胞膜電位的變化為連續的模擬量。由此可見突觸有數/模轉換功能。這種轉換是通過神經介質以量子化學的方式實現的。
(5) 神經纖維傳導的速度,即脈衝沿神經纖維傳遞的速度,在1—150m/s之間,它隨纖維的粗細以及髓鞘的有無而不同。有髓鞘的粗纖維,其傳遞速度在100m/s以上;無髓朗的紉纖維,其傳遞速度可低至每秒數米。
(6) 存在不應期。在兩個相鄰脈沖之間,神經元的閾值電位突然升高,阻止下一個脈衝的通過,這段時間稱為不應期,約3—5ms。在此期間,對激勵不響應,不能傳遞脈衝。
(7) 不可逆性,脈衝只從突觸前傳到突觸後,不逆向傳遞。
(8) 可塑性,突觸傳遞信息的強度是可變的,即具有學習功能。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存在遺忘或疲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