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2772
  • 博文数量: 282
  • 博客积分: 250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31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24 14: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82)

文章存档

2009年(140)

2008年(14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9-06-10 13:29:06

史载乐广承何晏之绪,卫玠有王弼之音。卫玠少年时,曾问乐广梦是什么,乐广回答是想,卫玠闹不明白,整天琢磨以致成病,后经乐广点破,病才好了(。见《世说新语 文学》)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精神,正是崇理的“正始之音”影响的结果。永嘉前后,人们在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更多地从清谈的姿态和措辞的华美上增加注意力,并把它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加以欣赏。“谈中之理”开始过渡成为“理中之谈”。《世说新语 文学》载,在会稽西寺的一次清谈中,许询把王修打得大败,支遁却对许询说“: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正是批评许询因恪守“谈中之理”而自鸣得意,没有赶上“理中之谈”的新潮流。 转的资料中显示,东晋后期的清谈,则于理不顾,为谈而谈,即所谓“谈中之谈”。玄学逐渐失去其思想的深度和精神上的慰藉力量,随着佛学的渗透,终于走上空幻的道路。此时清谈多为嘲戏之谈,除少数内容稍有幽默感之外,多数内容既无理性之锋,又无语言之美,全然为浅薄无聊之属。如《世排调》载,殷浩因眇一目,清说新语谈中便被人讥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从现有史料看,清谈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在礼、乐、刑、政方面,便发生过多次论战。其中有:围绕是否应当施行肉刑以遏制犯罪,正始名士夏侯玄与李胜展开了辩论;围绕叔嫂之间的丧服问题,夏侯玄、何晏与蒋济发生了辩论;在礼乐的社会功能上,阮籍与夏侯玄发生了交锋。这些辩论基本上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嵇康的著名论文《声无哀乐系展开。论》便是通过音乐问题,否认儒家关于音乐本身有教化作用的主张。人才学也是清谈的热门话题,关于圣人人格,何晏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王弼则认为圣人有各种情感,但是不,表现为无情。关于人的本性与才能的关系问题,傅嘏认为才性同,李丰认为才性异,钟会认为才性合,王广认为才性离,后来钟会将辩论内容整理成书,也就是著名的《才性四本论》。西晋郭象的“内圣外王”学说,也是讨论圣人人格问题;王僧虔的《戒子书》说明南朝时,才性四本论仍然是谈客的重要论题。先秦诸子学说中的难点更为清谈家所看重。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为“三玄”,并通过重新解释“三玄”而建立起玄学思想体系。王弼《周易注》、《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堪称玄学的奠基之作。从正始时期开始,《周易》就成了清谈的热点,王弼与荀融曾就《周易》大衍义展开过论战。术数派易学家管辂与玄学家裴徽谈“易”通宵达旦。东晋时,桓温经常召集名流谈“易”,每天讨论一卦的义理。简文帝司马昱听了不以为然:“卦义的难易程度不同,为什么每天局限于一卦呢?”(《世说新语文学》)王弼注释《老子》,提出了“贵无”学说,认为圣人体“无”。到西晋玄学家王衍那里,便流为虚无主义哲学,引起不良后果。另一位务实派玄学家裴頠作《崇有论》,迎战虚无派。《世说新语文学》载,裴頠的理论击败了另一位“贵无”论玄学家乐广,其他人也无力和裴頠对阵,只有王衍本人才能取胜。《庄子逍遥游》是清谈的难点之一,庄 都没子的原意是说大鹏和斥有真正地达到逍遥,郭象注《庄子》却认为各安其分便是逍遥,支道林在一次清谈中又突破了郭象的旧说,认为逍遥就是不受条件的限制而能自我满足,大鹏和斥鷃都有待于翅膀才能飞,这还不是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者是佛教中的圣人。
阅读(38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