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55232
  • 博文数量: 1352
  • 博客积分: 61620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143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12 10:0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352)

文章存档

2011年(114)

2010年(979)

2009年(231)

2008年(28)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4-27 17:44:15

近代西式婚礼的顺序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世代集中居住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的宗族集居是主要的居住方式,以宗族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本制度;“同姓结婚,其生不藩”,中国禁止同宗、同姓之间的通婚,但人的活动区域或范围往往很小,尤其到了唐宋以后,女子的活动受到更大约束,她们不参加社会性的劳动和活动,这使男女间的交往、交流受到限制和制约,也就是说,男女青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所以男女交往无“自由”可言,“恋爱”更是一个空洞的名词。男婚女嫁只能通过婚姻中介——媒人。几千年来,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合法、合理。

  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国际性都市,传统的宗族集居模式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宗法制度的基础被摧毁,男女接受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加上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因失去了其社会和文化的背景而渐渐不成制度,新的婚姻形式逐渐出现并蔚然成风。

  文明世界与文明结婚

  所谓“文明结婚”,是指婚礼的仪式。近代以后,上海出现大量西方人办的男校和女校,学生出现明显西方化倾向。1890年上海《点石斋画报》绘“西例成婚”一画,配文颇有趣:

  “西俗,凡男女配合而为夫妻者,必署券领事为领事签字,行礼于教堂,必设誓,掌教者为主婚。前月二十八日,有法国人某完姻事,循例先往领事衙门,复往天主堂;后有西妇十数人随之而行,其为伴娘送嫁者流与,抑贺喜之戚友相与之,成其美焉。莫明其礼,故绘之以意。”

  在上海的侨民结婚,男女双方必须到领事馆注册登记,由领事签发证书。然后,新娘由十几位伴娘陪伴,男女双方亲友也来祝贺,到教堂在牧师主持下,双方宣读婚姻誓言。这种简便时尚的结婚仪式很快在接受西式教育的人群中流行,并被叫作“文明结婚”。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但上海没有婚姻的注册、公示、签发机构,于是只能自己制作“结婚证书”,上面书写新郎、新娘的名字、年龄、籍贯、签证日期,并有介绍人、证婚人、双方父亲的签字,形式模仿西方人的结婚证书形式。结婚日,男女双方在同学、朋友、亲属陪同下,到预定的礼堂举行结婚仪式,同学间以唱颂校歌致贺,请老师或校长做主婚人,并宣读结婚誓言,还要“数块花糕几包喜果”。与中国传统婚礼相比,“文明结婚”确实够简便的。中国传统风俗并无向青岛婚纱摄影亲属、友人、邻居分发喜糖的习俗,而如今结婚方分发喜糖的习俗,也许就来自“文明结婚”。
阅读(45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