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37034
  • 博文数量: 1051
  • 博客积分: 53280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66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09 13:2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051)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1050)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9-09 15:44:37

    1、前言

  NGN是当前电信业关注的焦点,其原理是利用IP包承载电信业务,各类业务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灵活的计算机软件处理和IP网传输。它以IP承载和包为基础,具有控制与承载分离、开放的业务接口、支持用户漫游等特点。

  我们认为,软仅是业务控制层面的技术,在实际组网不是多个独立技术的简单堆叠,而需从全程全网、业务运营角度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目前,业界对NGN的争议仍然颇多,但NGN的研究步伐一直没有停滞,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下文将结合中国联通的实践,对NGN实际组网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

    2、NGN组网实践中的思考

  2.1 总体技术框架的思考

  目前,各标准化组织并没有给出十分清晰的NGN组网指导方案,这与ITU、ETSI、IETF、IPCC、3GPP等组织间的工作协调有关。ITU的工作受TISPAN和3GPP的影响较深,IMS架构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运营商间也未提供完全可照搬的成功模式。因此,整个业界面临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网模式的困惑。

  从全球实际应用来看,NGN在长途交换局中的组网已比较成熟,如中国联通成功运营的全球最大IP电话长途网;而在本地网组网中,还需要解决IP到末端等诸多复杂问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大多采取在靠近用户侧增加用户接入控制设备的方法。用户接入控制设备主要负责NAT转换、代理、QoS控制、管理、终端认证等功能,使对末端用户的管理控制功能从核心层向接入层下放。

  另一方面,随着功能增多和新业务的需要,核心控制设备的功能将逐渐分离,例如将原软交换设备中的用户数据分离出来,组成类似移动网络中HLR数据库,以增加对用户管理的灵活性。核心设备将增强业务交换能力,而将用户管理、计费采集等相关功能逐渐分离。

  传统运营商还需要通过渐进方式实现与传统PSTN网络的融合,以解决PSTN网络发展瓶颈,许多设备厂商已提供了融合解决方案,但在运营商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许多难题。另外,在PSTN网络容量已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对NGN的新投资均强业务交换能力,而将用户管理、计费采集等相关功能逐渐分离。

  传统运营商还需要通过渐进方式实现与传统PSTN网络的融合,以解决PSTN网络发展瓶颈,许多设备厂商已提供了融合解决方案,但在运营商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许多难题。另外,在PSTN网络容量已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对NGN的新投资均须相当谨慎。

  NGN框架设计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需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与原设备融合、用户可控管理、、业务漏洞防范及投资回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随着NGN在本地网的逐渐部署,这些逐渐成为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设备厂商也由提供单纯NGN设备转向提供总体组网方案。

  2.2 通信的选择

  我们认为,H.248和MGCP仅是局部的呼叫控制协议,在视频等综合业务提供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很难大规模商用,最终将可能成为过渡性协议。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H.323及SIP协议,特别是SIP协议。

  关于由ITU制定的传统H.323协议,中国联通运营的IP电话网及视频会议网的成功实践已证明,H.323协议是完备的、易维护的和可运营的,并且其扩展性能较差等方面的缺陷已不断改善。关于将H.323协议过渡到SIP协议,与IPv4演进到IPv6面临相同的困惑,我们认为技术选择是以业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够发现“杀手锏应用”才是关键。在增值业务成为必须之前,缺乏将当前稳健的H.323协议过渡到SIP的理由。

  SIP协议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该协议也变得复杂起来。其过度开放性为不同厂商间的互通带来了许多潜在障碍。基于SIP的各种增值业务特别是因特网应用(如即时消息)逐渐增多,这是SIP的优势所在。在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中,SIP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原H.323网络的业务能力,而设备制造商提供的SIP功能不断增强,两种协议将在彼此借鉴中共存,SIP与H.323的互通网关的功能也将逐渐增大。SIP发展将与3G和增值业务密切相关。

  2.3 IP电信级应用的思考

  对于从应用发展起来的IP协议,在其承载电信业务时,存在IP地址不足、QoS控制、可运营和可管理性、安全等技术问题。

  近年来,相继出现的许多新技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其中IPv6及NAT等可解决地址扩展的问题;MPLS、VPN、VLAN等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可能,但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的QoS将是永远的课题。在业务的可管理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仍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法,导致防范非法话务及安全漏洞已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随着IP到末端业务的不断增多,IP协议问题越发棘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新业务(例如网络电话)的广泛开展。

  原本希望IPv6能为IP在电信业务的应用带来新契机,而事实证明,IPv6关注点主要在地址空间扩展上,NGN最终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IP技术发展的限制。

  2.4 业务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NGN新的增值业务需要可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但当前还尚未有成熟模型可参考。例如,部分增值业务的资费标准还未确定;行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业务监管规范;各运营商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也需要解决。

  与3G业务一样,NGN发展还需要建立可盈利的产业链,即实现由设备提供商、运营商、应用/业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等组成的产业链的良性运转,目前并没有出现原来设想的NGN新业务繁荣的场面,我们需要借鉴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前车之鉴。支持第三方业务开发的接口标准制订的缓慢也制约了新业务的发展。

  另外,NGN的业务计费单元由原来的语音业务转变为综合业务后,需要增加对视频及各种增值业务的支持,由单纯按通话时长计费改为按时长、流量、内容等综合计费。同时,对基于NGN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提出了新要求,某些技术细节正在探讨中。

[1]  

【责编:Peng】

--------------------next---------------------

阅读(7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