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12-18 08:54:34
伴随云计算的概念的出现,SAAS、DAAS、PAAS…纷繁众多的技术名称和定义在IT创新领域层出不穷。实际上,这些概念很多都存在相当大的交集、模糊或者重复命名,比如SAAS就只是早先失败的ASP的新瓶旧酒。而云计算的概念刚由Google提出,Amazon便声称自己早已向客户提供云服务,戴尔和FaceBook甚至宣称已经着手“下一代云计算”,国内的一些软件开发商也号称自己进入了云时代。在我看来,种种迹象表明,即使不能简单地把云看成是旧有技术的一种新鲜说辞,它也只是一种营销比重很大、技术比重很小的“创新”概念。
乌云密布——博弈路径依赖
不知道是各怀鬼胎还是英雄所见,对于云计算这样一个简单的命名,IT巨头们竟然各有各的“定义”。惠普说“软件即服务,就是B.T.——商业技术”,“云服务的本质是广泛、主动、高度个性化”。IBM说“云计算是一个可分享的虚拟池,一个全新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并宣布将云计算“作为接下来的重点业务”。
可以清楚地看到,巨头们口中的云计算并不一致。IBM“三句话不离本行”,虽然是说云计算,其实还是在谈自己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中间件。而对于惠普来说,“在其位,谋其政”,超越IBM并成为IT界的霸主是多年不懈的目标;几十年来,大部分的业界名词都是IBM、Intel和微软提出的,如果自己提出的B.T.策略能借云计算的东风,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那么这场战役将收获颇丰。实际上,个性化并不代表先进与优秀,高度个性化就是丧失个性化。麦当劳肯德基虽被诟病为“垃圾食品”,但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标准化而非个性化;广播为什么没有被电视、网络完全替代和彻底淘汰?因为在地震灾害等非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广播表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它往往是最简单迅捷和最广泛的传播手段(人们不是任何情况都需要交互)。
Google强调“90%的任务都能通过云计算在线完成,包括所有企业计算和白领办公”。微软则说“云计算就是存储,就是Windows Live”。很显然两家争锋相对地发出了对云计算的不同声音。Google要借助云计算,利用互联网优势将自己对传统软件的颠覆进行到底;微软则寄希望于云计算,改善自己在互联网战略竞争中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罗马的马车轮距决定了现代火车的铁轨间距,而为解决卡键问题设计的QWERTY低效键盘决定了现代计算机的键盘布局。争取路径依赖,是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以外的第四种竞争战略。技术提供商和开发商们深谙其中的道理,云计算的争夺并非真正的技术创新使然,这只是一场争取路径依赖的激烈博弈。
漫天云霞——过度营销创新
如果云不是一种真正的技术创新,那么它是否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用户结构和用户使用方式的创新呢?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心云计算的安全性。因为安全性早已是整个IT世界担忧的问题,不会在云计算上表现得更为过分。但是,云计算的目标是“象使用水电一样地使用计算”,这与之前业界著名的ASP和当下流行的SAAS有着“同一个梦想”。在我看来,计算永远不会像水电一样地被使用。原因不在于不能,而在于不需要。不是每一种产品或者服务,都以水电化为终极目标。确实如Google所说,我们“不需要在家里安装一台发电机”,但千家万户有哪一个没有自己的炉灶呢?哪怕快餐店再快捷再美味,我们也还是会选择大部分时候在家做饭。问题恰恰在于饮食不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需要,美食的变化和人们对美食的要求永远没有止境。云计算并非用户的真正需求。超级计算也许是一些发烧友的梦想,但对于大多数用户,互联网只是看看新闻和花边消息的媒体,只是聊聊天拉拉家常的工具。
那么云就只是时下流行的又一次营销创新而已。对营销过度创新的危害甚至比创新不足更令人担忧,并且意味着忽略风险。从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企业的创新一直都有实干的传统;但受所谓“金融创新”的传染,现代企业的创新有越来越务虚的趋势。我们看看所谓“金融创新”的危害:次债问题造成的金融危机短时间内根本得不到解决,不仅给美国,也给与美国相关的金融体系造成不可估量和难以恢复的破坏性影响。如同传销的华丽说辞不能提升传销产品本身与传销价格严重背离的低价值一样,次贷的高收益外衣也并不会提升贷款人的偿贷能力,不能改变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
健康的营销创新体现为对市场竞争格局的结构性改革,现有市场的各种压力在营销创新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如果营销创新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么它们之间必须是相互协调的,并且必须与战略目标相符以适应新生的竞争格局。否则,无论推行的营销创新多么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终将成为一现的昙花。现代科学方法带给人们对技术的充分信任感,因为科学技术革命性地创造了人类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教给人理性的生活方式。从用户的角度,如果把种种的营销创新,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都穿上技术的外衣,那么这层“皇帝的新衣”迟早要被用户中的聪明者慧眼识穿;到那时,对企业的不信任将成倍增长,对技术的信任也将严重透支。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胆战心惊地度过了20世纪后半叶,终于平安无事地来到新世纪,奥威尔曾经警告的可怕的“1984年”并没有到来。但是赫胥黎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所表现的种种担心正在成为我们的现实:对感官刺激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的追求,对娱乐的无尽欲望,逐渐主宰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左右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一步步改变着我们的技术态度、生产趋势和生活方式。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曾经热爱和追求的东西。回到我们关于云计算的反思,一个分不清是技术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务虚远胜于务实的概念,究竟能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我只期待,未来的技术天空,阳光灿烂、万里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