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投資真騙稅難逃海關監管
“一個假港商在湖南設立了一個並不從事生產的外貿工廠,專以來料加工為名騙領海關加工貿易保稅手冊,免稅進口原料後倒賣牟利,涉案價值4540萬元,涉嫌偷逃稅款1108萬元。”2月4日,長沙海關緝私局對外宣布,歷經一年多時間的縝密偵查,該局成功偵破一起加工貿易領域特大走私案。
案情
“港商”居然是走私通緝犯
2007年10月下旬,長沙海關緝私局得到情報:以香港居民“李正”為首的一夥走私分子,在湖南省雙峰縣以外商投資的名義成立華湖公司 製品有限公司(下稱華湖公司),表面上是從事加工貿易業務,實際上是以此為名,騙領海關加工貿易保稅手冊,將免稅進口的塑膠原料轉手倒賣,從中牟利。
在先期偵查中,緝私警發現,這個工廠平時很少有來往的車輛和工人。令人吃驚的是,長沙緝私警在深圳警方的配合下,查出“李正”的香港身份是假的,其真實身份是廣東陸日光,且陸竟然是深圳海關緝私局網上通緝的走私分子。
此後,長沙海關緝私局接到線索,該走私團伙大部分成員,包括陸日光,正在雙峰縣參加一場婚禮,緝私局決定展開抓捕。第二天,專案組民警在雙峰縣一家賓館門口先後抓獲了陸日光以及其他團伙成員。
經查,2006年8月,陸日光用虛假的“李正”香港身份證以及其它虛假資料提供給當地商務、工商等部門備案審批,投資註冊成立了塑膠製品廠,對外聲稱專做外貿業務。實際上,華湖公司所有進口貨物在進口後並未按規定在下屬工廠進行加工,而是運到深圳、東莞一帶塑膠原料市場,就近倒賣。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華湖公司進口的塑膠原料必須用於自己工廠的生產,產品也只能銷往境外。而華湖公司卻違法倒賣原料,賺取差價。
警惕
“三假”企業成為走私溫床
2004年,陸日光就被公安機關通緝,為什麼幾年時間裡,他仍能到處作案,逍遙法外,並且還被視為招商引資的對象?引人深思……
近年來,個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方面操之過急,容易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據辦案人員介紹,雙峰縣在華湖公司這個所謂的港資企業投資以前,還從未有外資企業在此地設廠。自然,華湖公司就被視為“寶貝”。當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果對所引進的這家企業的資質及人員身份嚴格審查的話,也不至於讓陸日光得逞。執法人員建議,政府部門在招商引資時要心存警惕,以免最後不僅沒有給地方創收,反而給地方政府帶來後患。
在把好外資企業入門關的同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於這些外資企業的生產也有後續管理的責任。內地海關監管範圍點多面廣,這就需要地方政府一旦發現有“三假”(假設廠、假生產、假核銷)企業就與海關溝通,以儘早截斷“三假”企業的違法犯罪。
緝私民警在抓捕陸日光時,從其身上搜查出幾個證件,除了一張香港假身份證外,還有三張貼有陸日光照片,但姓名、地址、編號完全不同的真身份證。據陸日光供述,這幾年他就是憑藉這些證件多次逃過公安機關追捕的。海關執法人員建議,戶籍管理必須加強,以免成為不法分子作案的工具。
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慢慢向內地轉移,加工貿易領域一些“三假”企業走私案件在內地也逐漸增多。這起大案給地方招商引資帶來警示:要警惕以虛假身份假投資真犯罪的投機者
博主推薦:
阅读(13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