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9)
分类: WINDOWS
2012-10-17 12:31:02
曹广福 发表于2009-5-19 16:52:08 江泽坚老师曾经说:“教师就应该以教书为主业,科研为副业。”老师自己一生就是这么做的,论数学修养与博古通今,我对老人家只能高山仰止、望老师兴叹!老师当初在数学界的地位很高,尽管他一生发表文章不多,也没有获得过很多国家级奖励,但对当初吉林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时候我在想,江老师如果晚生二十年或三十年将会如何?身在今天的高校他还能有过去那样的地位吗?时事造英雄,一种时代出一类英雄!记得网上曾经热炒过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老讲师”的事情,我当时对网络不熟,没有仔细注意那件事,依稀记得大概是那个老师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没有文章,就是评不上副教授。其实,如果按今天的标准,很多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不仅当不了博士生导师,恐怕教授都成问题!就说吉林大学的孙以丰老师吧,全中国数学界我这个年纪以上的搞纯数学的人如果说不知道孙以丰,那我真的有点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懂纯数学。以我有限的阅历(因为本人见识少,见过的大师不是很多),如孙以丰老师的数学修养、对数学的理解力者凤毛麟角。但孙先生一生发文极少,好像就几十年前跟陈省身先生合作过有数的几篇文章。老先生淡薄名利,给我的感觉他似乎对什么样的名誉都不在意。尽管他讲课跳跃性极大,常常一个问题还没讲完就跳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了,如果不好好预习,你真的无法听懂他的课,但如果你专心致志地听,你会学到很多东西,遗憾的是,当时我们都懵懂得很,直到很久以后有些东西才搞明白。回想我们考代数拓扑时,原计划考三个小时,可最终考了七个半小时,中午孙老师的老伴到考场来看了看,见老先生坐在那一直陪着我们,一声不响地回去了。后来我们对孙老师说:“题目太难了”,孙老师说:“你们上届考了八个小时,这些题其实都是些基本题”,由此可见孙老师的数学眼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菲尔兹奖获得者的工作刚刚公布,孙先生马上就在南开大学数学年上给大家讲,如果没有对数学深刻的理解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孙先生如我这般年纪,他还能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吗?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教学与科研上都投入全部的时间与力量是不可能的,这就存在一个时间与精力的分配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是教书育人为主?还是科研为主?我想理论上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江泽坚先生的观点,但现实不可能做到。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只要你能拿来大项目,那你就是个杰出教师,各种荣誉、名利接踵而至,想躲都躲不了。而如果你科研上哪怕的确做得还好,对某个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教书育人有自己的思想,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但只要你没有大项目、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各种荣誉,哪怕是面向教育的荣誉,全都不可能落到你的头上,除非你幸运地有人在后面推你!所有这一切,环环相扣。于是,一些人从头到脚充满了各种光环,被包装成一个划时代的英雄!一个教师的杰出代表!而一些踏踏实实干事的老师就这样默默地耕耘着,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去! 面对一个功利十足的社会,想以一颗平常心做人做事的确很难。在一个浑沌的环境中,你要么充当时代的弄潮儿,要么就象一棵小草自生自灭!但不管怎么说,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坐在茶桌旁与三两朋友一起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一丝的愧疚?我们能不能拍着胸脯对自己和别人说:“我这辈子无愧于自己的职业、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 补充:李小文院士的博文《如何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谈到如何设定评价指标的问题,学数学的苹果留言: 发表评论人:学数学的苹果 [2009-5-20 6:54:23] 如果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做好本质工作,做一些喜欢的科研就可以了。至于职称,津贴之类的,我想水到渠成的感觉来形容最好不过了。当我们过多的去说这不公平那不公平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已经怯了:因为自己本身没做好,而过多的去找其他原因。 我不赞同这一观点,于是我也留言道:
苹果的观点有失偏颇,即便是庙里的和尚真的能做到看淡世间一切么?对某个个体可能做得到你说的那种境界,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比任何个人的境界都重要得多,把希望寄托在教师个人的高境界上好比把廉洁奉公的希望寄托在每个官员的良心上--天方夜谭! |
本文引用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