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8714
  • 博文数量: 49
  • 博客积分: 456
  • 博客等级: 一等列兵
  • 技术积分: 3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2-08 19:38
文章存档

2012年(49)

分类:

2012-06-17 10:06:03

    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每日里只需根据由群体行为所决定的市场上的价格,量入为出地在琳琅满目的众多商品中间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消费品即可。他(她)可以不用考虑别人是如何消费的,而只关心自己如何把口袋中所挣得的收入如何花费的最好即可,此即前述“互不相识”经济人的方法论意义,即每个人都类似于孤岛上的鲁宾逊一样做好自己的消费选择决策即可。因此,实际上我们假定了没有消费上的外部效应,即消费者之间的选择行为是互不影响的。
    既然收入是有限的,而我们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贪心且花心”?呵呵!)。因此,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总是要把自己有限的收入用来购买自己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就是所谓的要做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面临着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如何花费自己有限的收入才能让自己最满足(效用最大化)呢?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考察最后一元钱购买到的商品所给我们增加的效用——如果这一元钱购买到的是一根冰棍儿,我们觉得不如购买一张公交车票划算,显然我们就会把最后这一元钱花费在购买公交车票上;反之亦然。这样,我们实际上要使最后一元钱所购买到的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时,我们满意程度(总效用水平)是最大的。
    用数学表示就是:
    (1)MU/P表示最后一元钱所购买到的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例如,如果一件商品恰好是一元钱一斤,购买到的一斤该商品提高了我们10各单位的满足程度,那么10/1恰好就是一元钱的效用;如果一件商品是10元钱一斤,我们最后一元钱可以购买0.1斤(1两)该商品,若最后一斤商品的边际效用是100单位,因此一元钱购买到1两该商品所增加的效用就是100/10=10单位。因此,我们说MU/P就是一元钱所购买到商品所增加的效用。
    (2)最后一元钱花在不同商品上所购买到的边际效用应该都相等,都等于一元钱的效用(λ),才能使得我们的总效用最大,用数学表示就是:MU1/P1=MU2/P2=...=λ。或MU/P=λ。
    (3)上面的式子又可以改写为P=MU/λ,因为MU是随着我们购买和消费某商品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量,因此,MU/λ就表示我们觉得用货币来衡量的这种边际效用所值得我们付出的钱数,即我们认为该单位商品值多少钱。也就是说,P=MU/λ表示的恰好就是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曲线。
    因为我们说,每个消费者都互不相识、相互之间没有外部效应,因而,我们就可以把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曲线简单相加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所以说,我们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就是为了探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规律,该规律恰好表现为需求曲线。因此,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阅读(91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