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06074
  • 博文数量: 244
  • 博客积分: 1000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4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9-29 09:0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44)

文章存档

2011年(4)

2010年(3)

2009年(72)

2008年(119)

2007年(46)

我的朋友

分类: LINUX

2008-04-28 21:17:26

嵌入式系統開發新戰場(二)
SoC的另類設計哲學:可組態性處理器IP

由於半導體製程進步,相同晶片面積中可以放入愈來愈多的電晶體,致使這10多年來業界開始積極發展所謂的系統單晶片SoC,而可組態性處理器IP概念就像自助餐式的自組拼盤,提供嵌入式系統更寬廣的應用空間…

過往需多顆晶片才能組構的運算系統,現在透過半導體的整合工藝,單一SoC晶片即可實現,但無論是用多顆晶片構成的系統,還是用單顆晶片就實現的系統,系統中都包含各種屬性、功效電路,而在SoC需求愈來愈普遍,同時內部設計愈形複雜後,晶片公司已難完全以自力、自主完成SoC設計,若完全自力設計,則電路的設計、驗證過程費時更長,影響SoC上市時間與研發成本。

為能用更簡便、快速方式完成SoC設計,半導體產業衍生新經營型態的公司,稱為IP Provider(矽智財供應商),IP Provider只專注於晶片內各功效電路研發設計,並將功效電路設計成果授權給其他業者使用,而技術授權費或晶片量產後的權利金,就成了IP Provider的主要收益來源。

不過,並不是只有IP Provider才能授權晶片的功效電路設計,半導體產業中其他經營型態業者,也提供類似服務,包括整合裝置製造商(IDM)、晶圓代工廠(Foundry)、無晶圓廠的晶片公司(Fabless)、晶片設計服務業者(Design House)、以及電路設計自動化的工具供應商(EDA Vendor)等也多有提供,差別只在於專營與兼營,IP Provider屬專營業者,其餘各種型態的業者屬於兼營。

事實上矽智財概念最初來自Foundry,Foundry業者為讓投單客戶晶片電路設計可盡快投產,所以向客戶提供現成、已完成各項驗證的功效電路設計,當這類型的設計累積數量夠多後,才逐漸開展出更高層次的矽智財產業。

處理器IP是SoC的最核心

瞭解IP能簡化、加速SoC設計後。如今的SoC,晶片內多半會使用1個或1個以上的IP,在用及各種IP中,又以控制器、處理器的IP最為基礎與關鍵。每顆SoC設計之初就要決定控制器/處理器架構,此等於決定SoC的最核心設計,接著才能決定週邊功效電路,最後才能完成SoC整體設計。

也因為控制器/處理器的需求最基礎、普遍,所以如英國ARM(安謀國際)、美國MIPS(美普思)等業者在矽智財業界中相當活躍,因為ARM、MIPS等皆以處理器的IP授權為主業務。今日多數SoC均直接使用ARM、MIPS業者授權的處理器IP,已少有完全自力設計的SoC執行核心。(附註1)




圖說:英國ARC公司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展望規劃圖(Roadmap),圖上半為ARC 700系列的展望規劃,下半則為600系列的展望規劃。(資料來源:ARC.com)

Soft IP與Hard IP之別

雖然IP可以加速SoC設計,但進一步還要瞭解IP層次,大體而言IP可分成Soft IP與Hard IP 2個層次;Soft IP是偏向電路功效邏輯層面設計,而Hard IP則是除了具備電路功效邏輯外,連帶已完成晶片實際投產前的實體性電路設計。

如果SoC業者期望對IP部分電路設計能有較高的再修改性,或者是更高度的電路設計整合,則必須選擇Soft IP,反之Hard IP難以再修改,整合度也有限。不過Hard IP設計完成度較高,已經完成邏輯、實體2部分的設計,相對的Soft IP僅完成前期性的功效邏輯,所以就SoC整體設計的加速性而言,此方面Hard IP優於Soft IP。(附註2)

Soft IP的調修彈性仍有其限

所以,若為了追求較高的設計彈性,則必須選擇Soft IP,但即便是Soft IP模式,其設計彈性也有限。以處理器IP來說,多數的處理器IP其處理架構均已經固定,如處理器內有多少個暫存器、管線階數等,雖技術上依然可以對這些架構再行調修,但IP的授權業者通常不樂見、甚至不允許這麼做,因為對架構進行調整將會阻礙執行軟體的移植性與相容性。

因此,提供處理器IP的業者,通常採行另一種作法,那就是提供多種型款(但各款的設計架構皆已固定)的處理器IP讓客戶選擇,若客戶認為某款的IP不合用,則可以再評估另一款IP,直到選定最貼近需求的款式為止。

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意涵

用多種型款的現成固定式設計,來因應客戶對處理器IP的各種不同需求,這是目前較普遍的作法,事實上ARM、MIPS、PowerPC等皆是如此。然而業界也有另一種作法,就是提供更高度的彈性設計,此稱為可組態性處理器(Configurable Processor)。

可組態性處理器,是SoC設計者可以決定處理器的細節設計,包括增/減暫存器、執行單元、指令數...等設計,藉以建構出更合乎需求的處理器核心。如此,可組態性處理器IP,提供更高度的設計彈性,目前以可組態性著稱的處理器IP,主要有英國ARC公司的ARC 600、ARC 700核心,以及美國Tensilica公司的Xtensa 7、Xtensa LX2核心。

要注意的是,此類IP雖提供可組態性,但並不表示處理器內的任何環節都可重新調整,仍有其不變的主架構存在,倘若各環節都可以再行調修,此已等於是100%的自主設計,如此就沒有向外取得IP授權的必要。

採行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動機

前面提到,為了更高的設計彈性、為了更切合設計要求,所以需要可組態性處理器IP,但「彈性」、「要求」仍是相當浮泛的概念性形容,以下將更具體說明採行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動機。

1.減少晶片電路面積
將原本的多晶片系統整合成SoC,為的就是要精省系統電路面積,同時也精省實現成本,不過要將原有的多晶片整合成單晶片,多半要對電路功效進行權衡取捨,甚至犧牲部分規格、性能、功效,所以設計時都會盡力縮小各功效電路面積,而可組態性處理器IP因具備更高彈性,能將「電路面積」視為第一要求,組態出佔用面積最小的處理核心。

2.減少晶片的功耗用電
許多SoC是用於手持式應用裝置中,手持式應用裝置除力求晶片小體積化外,也相當講究功耗用電,原因是手持裝置的電池電力有限。此外能源成本愈來愈高,用於機房設備內的晶片也得講究省電,其他各類應用晶片亦有類似趨勢發展。因此,可組態性處理器IP在組態時,即能針對功耗用電進行最佳化設計。

3.增加晶片的運算效能、反應速率
能以電路面積來組態、能以功耗用電來組態,那麼也可以從運算效能為取向來進行組態,尤其是硬性即時控制(Hard Real-Time Control)的應用格外有需求。事實上,一直以來處理器首要講究的特性表現,是價格效能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近年來才開始重視功耗用電性的每瓦效能比(Performance Per Watt)。

4.減少晶片的授權成本
使用處理器IP要支付一筆技術授權費,且在SoC設計完成、投入量產後,還要針對每顆出廠後的SoC抽取量產權利金,為了減少授權費及權利金等成本支出,採行可組態作法有機會減少此方面的成本支出,例如不需要浮點運算單元則在組態設計時將可棄捨該單元,需要數位信號處理單元才放入該單元,透過逐項的權衡增減,有可能降低整體「技術授權費/量產權利金」成本。即便不能減少「技術授權費/量產權利金」成本,電路面積也可以獲得精省,進而讓晶片投產成本得到精省(與前述的第一項動機相近)。

5.針對SoC的應用進行最佳化
SoC的應用非常多,有的是數位相機(DSC)的SoC,有的是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的SoC,或是導航機(PND)的SoC,不同的SoC其應用設計也不同,例如DSC SoC不重視音訊處理,而PND SoC只專注靜態視訊處理及簡易的音訊處理,但卻需要重視數位信號的處理(接收衛星定位信號後的相關處理),至於PMP、STB(視訊機上盒)則重視動態、高品質的音/視訊處理,也重視信號處理(接收、處理節目信號)。

由上可知,不同的執行處理特性、不同的運算負荷度,若用單一架構處理器IP則難以滿足設計,而可組態性處理器IP卻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來進行組態,以合乎各種應用取向的SoC設計。

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隱憂

雖可組態性處理器IP有如上的5種優點,但也不表示沒有缺點,事實上,隨半導體技術及市場演化,可組態性處理器也面臨一些隱憂、威脅,以下我們簡要討論。

1.製程持續縮密,晶片面積資源獲得寬解
晶片的縮密製程技術仍持續精進,從90nm、65nm、到45nm,並持續往下探,使晶片電路面積成本愈來愈低,因此晶片設計者已不如過往般重視面積成本,事實上處理器的多核化發展,無論是同質多核、異質多核,都表示「透過電路面積倍增的作法來爭取效能提升」已屬可行、值得。如此,透過組態作法讓執行核心的面積最佳化,此種需求將逐漸減少。

2.晶片上市的時間壓力愈來愈大
使用IP為的就是要節省晶片設計的驗證心力、加速晶片的開發,讓晶片更早上市銷售,而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晶片Time To Market壓力比過去更大,使許多SoC專案都捨棄從Soft IP階段開始設計,直接取用Hard IP加速設計。

然而可組態性處理器IP可說是比Soft IP更Soft(軟)性的IP,是從「比Soft IP」更前期的設計階段開始著手,好處是獲得更高的設計彈性,但相對的就是增加SoC的設計時間,甚至為實現組態化而必須學習、熟悉另一套前期設計工具,即處理器的組態工具。

3.軟體風險
此點前面已約略提及,事實上,除有軟體移植性、相容互通性等疑慮,軟體的後續維護也將令人擔憂,同時協力業者提供的巨集程式(Macro)也可能無法立即適用,這些都須再行斟酌、調修。特別是軟體開發、維護成本在整體SoC方案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高,許多原有以硬體電路方式設計成的功效,而今多半轉成軟體方式實現。

4.固定組態處理器IP的轉向
ARM、MIPS等皆是以固定組態性處理器IP為主,不過為因應客戶需求也開始有些轉變,或允許部分的特例,例如MIPS的Pro系列IP就擁有組態性,或如ARM的OptimoDE Data Engines能因應不同需求的應用設計。

附註1:ARM、MIPS在處理器IP的主要授權業務逐漸成熟後,也開始進行相關延伸,如ARM延伸至實體IP領域,MIPS延伸到類比/混訊IP領域,此外兩家業者皆開始跨入32位元的控制器IP市場。

附註2:除了Soft IP、Hard IP外也有Firm IP,Firm IP的設計完成度介於前兩者之間,不過在產業的實際運用中卻不如前兩者普遍。




圖說:Tensilica Xtensa系列可組態性處理器IP的組態設計示意圖,左上是勾核需求的功效項、特性項,例如需不需要硬體乘法器、桶式移位器等,右上則是延伸處理器架構,例如增加暫存器、增加VLIW資料路徑等,左下則進行設計應用最佳化,右下則是軟體自動化產生工具。(資料來源:Tensilica.com)

阅读(61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