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20783
  • 博文数量: 378
  • 博客积分: 1005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40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6-23 21:4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78)

文章存档

2012年(1)

2010年(40)

2009年(102)

2008年(177)

2007年(58)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2-11 04:30:25

相公以为我喜欢摄影,曾经提议我换一部更好的照相机。其实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记录,也是为造像搜集材料,所以一直都没有很认真地对待摄影这回事,不过这只是个人的取向,也并不代表我不尊重摄影。
 
作为其中一种造像的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摄影自有它的特性,那是什么?
 
摄影最初被视为纪实工具,强调它的「真实性」,可是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即使在菲林胶卷的时代,由拍摄到冲洗的过程中,都有很多变数,会影响相片出来的效果,更莫论数码时代的 真实虚拟 或 虚拟真实 了。
 
很多时候,照片只是其指涉对象的一个形象符号而矣,所谓「真实性」如果只为它的像真度,那和一张画得很真实的画有何分别?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当代摄影批评的文章,其中提到摄影中「非主题内涵」的存在,这可能就是摄影跟其他媒介最大的分别了。
 
我们主观要「捕拍」的东西构成「主题内涵」,不过同一时间,即使是「摆拍」,实景里与它相关的都被摄进去,于是
‘非主题内涵’构成了影像与意义之间的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中间地带,而这正是纪实摄影最大的诗学特征之一。... ...纪实摄影的魅力不在于怎样去再现那种已被破译了的现实,而是怎样去‘直击’一个有待破译的嗳昧不清的现实。正因为‘嗳昧不清的现实’是有待破译的,才不会轻易滑入我们的认知俗套,而被思想的胃酸消化掉。
 
其实这正是真实世界与作品之关的关系,真实世界与世俗约成之符号的对奕,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需要一套 了解摄影 又高于摄影 的 理论 去评说摄影,也讨论过 文本 与 图像 的关系,说道:
... ...但实际上语言学是大于符号学的,因为没有语言学,符号学便根本不存在。同理,没有深层意义上的语言以及活语规则作为前提,所有的视觉符号也都失去其作为符号的意义。
于是,作者评论摄影时所用的是文字语言,用隐喻、换喻、提喻 与 讽喻 去解译摄影与实相之间的关系,但又似乎未满足于已有的语言(感觉而矣),又在末段又说:
文学不是要驾驭语言,而是要解放语言,唯有语言的解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 ...文学与艺术,乃是语言可以得到修养生息的牧场,并由此而通往一条现世的救赎之路。... ...
不过在现世中,一种新生的媒介,常常催化旧媒介的变化,好像上世纪摄影曾对绘画冲击;在数码年代,虚拟真实又反过来拷问摄影;这些作者都未及提到,他最后说道:站在‘元语言’的高度上... ...
 
我读到这句话有点抖动不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读」的「非主题内涵」,事实上当我读到标题上「批评」两字时,已经有点不安,但又明白「批评」两字在国内也是平常用语,不必过份反应。
 
在我的语言库里,我惯用「赏析」两字,「析」是理性的分析,「赏」则是度很艺术的空间,才是语言得到修养生息的牧场... ...我觉得世间并无真正的「一元」理论,人们需要的,其实是跨媒介(一时的本位)的 认知 和 应对,往往不是高度,而是广阔,当然高度与广阔的视角有关,也并不是追求架势上的高而矣。
 
文章的卷首提到一般读者「自发的批评」:
虽然有简明易懂等诸般好处,但也容易堕入浅薄无知和人云亦云。
如果真有什么「元语言」「元理论」,除了处理好符号与真实两者的关系外,其实也可以考虑从一般读者的「自发的批评」内吸取养分,免得只是以深奥去对换浅薄无知,变成另一种人云亦云。
 
那... ...必是一只飞翔的眼睛,给人们的心眼各种不同的角度,又能读取不同心眼摄影的「非主题内涵」。
 
注:上月底,在我的天台小屋看旧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元理论”与“元批評”--关于当代摄影批评,作者:藏策,载于2008年第8号的《艺术当代》 (35-38页)。
 
 
 
 
阅读(823)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我家的「字」

下一篇:当孔子遇上阿凡达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