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2005)
分类:
2007-06-19 22:09:51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荏平人。他年幼时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困苦。他喜爱学习,精通于《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人认为他不拘小节,所以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助教一职出缺。由他补了这个职位。因为事情经常办不好,刺史达奚常经常责怪于他。马周于是离开,客居于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华,给了他很多行装,让他入关。途中客宿汴州,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心中悲愤不已,于是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主人不照顾他,马周于是要一斗八升酒,在那悠然自得的自斟自饮。众人都觉得奇怪。最后他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让百姓议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没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条列目写了二十多件事,都切中时弊。太宗感到奇怪,问常何,他回答:“这不是我所能想得出来的,家中门客马周这样说的。这个客人倒是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立即要见马周,过了一会没有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四次敦促。等到马周拜见,唐太宗与他谈话,觉得对此人非常有兴趣。于是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恭谨地接受了这一职务,并且充任称职。太宗因为得到人才,于是赐常何丝帛三百段。
马周上书说:“臣下每次读前代史书,看到贤能之人和忠孝之事,没有一次不掩卷长思,渴望追寻他们的足迹。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报答养育之恩的心情已经无法实现。想到今后所能做的,只是对朝廷的忠义了。因此我步行两千多里地来归依陛下。陛下不以为我愚笨,超越级别提拔我为朝廷官员。我暗想没有什么可报答陛下的,现在就竭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和忠心,提建议供陛下选择。
我看见大安宫在宫城右边,宫墙,屋檐和门观比起紫禁城来就显得矮小。东宫、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在里面;大安宫,是圣尊高祖太上皇居住的地方,反而在外面。太上皇纵然心意清静俭朴,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背他的意愿,但有外来民族朝见,天下前来观听朝政,大安宫就显得不合适了。我希望建造城墙门观,务必高大显著,以与太上皇名望相称。如果这样,陛下的大孝也就彰明显著了。
我看见陛下宗室的人和功臣都到属国去。这样,封国就传给子孙后代了。让他们世代守护着分封国土的政权。我私下以为陛下用意实在是爱护、看重他们。想让他们的后代子孙继承、守护下去,代代相传。我倒是以为陛下应该考虑如何安定他们,使其富贵,又何须让他们做官?即使尧、舜那样的父亲,尚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贤的儿子。假使不成器的儿子承袭了国家,百姓都将蒙难。
我听说圣人教化天下,没有不把孝义当根本的。所以说:‘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大的孝义,而尊敬父亲又不能大于祭天。’孔子也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自陛下登上帝位,宗庙祭祀之事,未曾亲自参加过。我私下揣摩陛下心思,以为一乘车外出,花费就很多,所以忍下孝心,方便百姓。但这一代史官没有写皇帝到宗庙去,将拿什么来传给子孙后世,昭示帝业呢?我知道大圣并不在于仪式上,但圣人要教导别人,必定要自己做到,表示没忘记根本啊。”
太宗赞成他的说法,升他为侍御史,他又上疏说:“我听说治理天下,以人民为根本。(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这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一名言较早的出处。)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在于刺史、县令。县令很多,不可能做到都是贤才。但要让州里有好的官员的办法还是有的。假如全国刺史都贤能而得民心。陛下拱手端坐朝廷,还要再去做什么吗?……” 等等。他上疏以后,太宗认为很好,于是,提拔他做给事中,转任中书舍人。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天不见马周就想念他。”本对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很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晋王为皇太子后,又拜任他为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还兼任庶子。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暂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写白书赐给马周,上写:“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依靠的,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他原来上的奏章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年,马周逝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