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LINUX
2012-11-19 17:45:43
非阻塞connect()和accept()
一.select()函数
select()函数准备好读的条件:
1>.套接口有数据可读
2>.该连接的读这一半关闭(也就是接收了FIN的TCP连接)。对这样的套接口进行读操作将不阻塞并返回0(也就是返回EOF)。
3>.该套接口是一个侦听套接口且已完成的连接数不为0。
4>.其上有一个套接口错误待处理,对这样的套接口的读操作将不阻塞并返回-1,并设置errno,可以通过设置SO_ERROR选项调用getsockopt函数获得。
select()函数准备好写的条件:
1>.套接口有可用于写的空间。
2>.该连接的写这一半关闭,对这样的套接口进行写操作将产生SIGPIPE信号。
3>.该套接口使用非阻塞的方式connect建立连接,并且连接已经异步建立,或则connect已经以失败告终。
4>.其上有一个套接口错误待处理。
二.accept()函数
1.阻塞模式
阻塞模式下调用accept()函数,而且没有新连接时,进程会进入睡眠状态。
2.非阻塞模式
非阻塞模式下调用accept()函数,而且没有新连接时,将返回EWOULDBLOCK错误。
非阻塞模式select() + accept()
sockfd = listen_tcp(); //socket()、bind()、listen()
FD_SET(sockfd, rset);
while(1){
ret = select(sockfd + 1, rset, NULL, NULL, timeout); // 等待某个事件发生:或是新连接、或是数据、或是FIN、或是RST到达
if(select()返回TIMEOUT){ //select()超时
printf("日志打印");
sleep(1);
continue;
}
else if(FD_ISSET(sockfd,&rset)){ //判断句柄是否可读,返回真代表可读,可读代表有新连接。
connfd = accept(sockfd, ...);
}
else if(select()返回错误){
return -1;
}
pthread_create(thread_recv_data, connfd, ...); // 创建线程处理新连接.
close();
}
三.connect()函数
1.阻塞模式
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将激发TCP的三路握手过程,但仅在连接建立成功或出错时才返回。返回的错误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TCP客户端没有接收到SYN分节的响应,则返回ETIMEDOUT,阻塞模式的超时时间在75秒(4.4BSD内核)到几分钟之间。
2>.如果对客户的SYN的响应时RST,则表明该服务器主机在我们指定的端口上没有进程在等待与之连接(例如服务器进程也许没有启动),这称为硬错,客
户一接收到RST,马上就返回错误ECONNREFUSED.
3>.如果某客户发出的SYN在中间的路由器上引发了一个目的地不可达ICMP错误,多次尝试发送失败后返回错误号为EHOSTUNREACH或ENETUNREACH.
附加:产生RST的三种情况,一是SYN到达某端口但此端口上没有正在侦听的服务器、二是TCP想取消一个已有连接、三是TCP接收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连接上的
分节。
2.非阻塞工作模式
调用connect()函数会立刻返回EINPROCESS错误,但TCP通信的三路握手过程正在进行,所以可以使用select函数来检查这个连接是否建立成功。
源自Berkeley的实现有两条与select函数和非阻塞相关的规则:
1>.当连接成功建立时,描述字变成可写。
2>.当连接建立出错时,描述字变成即可读又可写。getsockopt()函数的errno == 0表示只可写。
非阻塞模式 select() + connect()
while(1){
ret = connect();
if(errno == EINPROCESS){ //此时TCP的三路握手继续进行
select(...) //等待某个事件发生:或是新连接、或是超时
if(FD_ISSET(sockfd,&wset) ){ //判断句柄可写,不能代表建立连接成功。
getsockopt(...);
if(errno == 0){ //建立连接成功
}
}
else if(select()返回TIMEOUT){
sleep(1);
continue();
}
}
else if(ret == -1){
//Connect failed
}
pthread_create(thread_send_log, ...); //建立线程处理新连接
close();
}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hanchaoman/archive/2011/02/14/618423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