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3149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10-03-07 23:16:13

1964年11月26日,毛泽东听取西南三线建设的工作汇报,谈到领导应该统一,不能多头,否则会出现内部决策危机时,讲了一个历史上的教训,他说:领导 多头总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东,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再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 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

这个评点,道出一个常理:干成大事的团队,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人物,否则,团队的事业就会出现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1989年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核心人物既然对团队事业的兴衰成败起着关键作用,那么,他怎样才能集中团队意志,凝聚团队力量,以发挥别人不能替代的关键作用呢?

捡拾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一些点评,大致可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理念目标

团 队核心人物通常是靠精神信念来凝聚队伍的。中国古代小说便反复呈现这样的描写,《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去西天取经的首倡者、组织者和这一信念最坚定的维护 者;《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则以复兴汉室作为其招募人才的口号;《水浒传》里的宋江,其“及时雨”的绰号,则代表了108位英雄好汉共有的劫富济贫理念。 正是这些信念和口号,使他们拥有调动政治资源和人脉关系的感染力,能够把各种人才组合在一起去做事情。毛泽东1938年在一篇纪念孙中山的文章中说:“孙 先生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也意在表明,孙中山之所以成为近代史上民主革命家团 队的核心人物,根本原因在于他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主张,从而使一班有志之士凝聚在他的周围,知所趋赴。

当然,核心人物提出的理 念主张必须符合实际,要为群众接受才能成为胜利的旗帜。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曾国藩的湘军集团的斗争,双方在理念号召上的得失就是一个明证。洪秀全用 来动员群众的,是拿来西方的天主教,再由他加以中国化而成的“拜上帝教”,这在中国社会缺少深厚根基。曾国藩看准起义军的这个弱点,以保卫中国传统名教作 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结果,一场阶级战争,被他说成是一场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讲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所谓手段错了,事实上就 是动员群众的思想工具错了,而曾国藩在运用思想工具方面,确实高明一些,毛泽东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很厉害的人物。”

 

制定发展战略

在 群雄并起的局面中,要使强者更强,弱者渐次强大,领导团队的核心人物须具有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的能力,才会使团队有不断进取的行动路线。三国时,刘备 属“织席贩履”的小手工业者,他与推车的关羽、屠夫张飞结义起事后,整整30年间都依附于强势集团,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 抓住赤壁大战后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机会,占据荆州,夺取西川,壮大了自己。刘备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收容,并且还有不少人才前来投靠呢?除了他那块皇叔 的牌子和“仁义布于天下”的外部形象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善于判断形势,隐蔽锋芒,又注意保持自己团队的独立性,始终不坠进取拓展的青云之志。相反,如 果一味保守,无战略谋划,即使势力可观,也会衰落。刘备投靠过的刘表集团,地广人众,但有识之士均认为刘表绝非“明主”,诸葛亮、庞统这些人便隐居在他的 地盘里不出来效力。无雄才大略,不思进取之策,对人才自然缺乏吸附力。毛泽东读《三国志•刘表传》的批语,也都是贬语。刘表初入荆州曾诱杀在当地作乱的刘 姓宗室,毛泽东批注说:“杀降不祥。”为了自保,刘表周旋于董卓旧部、曹操、袁绍三大势力之间,手下劝他不要这样做,刘表不听。毛泽东批注说,刘表后来 “虽绝绍附操,终亦为操所吞”。《刘表传》里说到刘表“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毛泽东批注:“做土皇帝,孟德不为。”曹操与袁 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派人向刘表求助,刘表答应了却不派兵去,但也不帮助曹操,毛泽东批道:“中立。”这些批语,都集中于批评刘表消极保守,无战略经营。 而中立保守恰恰不能保全基业。袁、曹官渡相持时,刘表部下就指出:“豪强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 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后来果然被曹操吞灭。毛泽东给刘表的最终评语 是:“虚有其表”。这里顺便说说,毛泽东在评论刘表时,不止一次地将他与曹操加以比较,说他尽干些“孟德所不为”的事。论人、识人、知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而运用比较法亦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来观察人,则是很灵验的。通过比较,往往能较为容易地看清一个人的高下与优劣。可以说,比较法是一种很重要的“识人之 术”、“知人之哲”。

 

明智采纳意见

怎样听取别人的建议,一直是领导团队核心人物的一个难题, 也是其有无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善于判断和选择别人的意见,拒绝采纳好的建议,常常会导致失败。成功的团队核心人物,大体上都能做到既听取别人好的意 见,又不盲目地被错误意见牵着鼻子走。毛泽东很欣赏曹操和谋士郭嘉的配合,在1959年3月、4月、7月和1966年3月的中央会议上,他四次比较集中地 谈论郭嘉向曹操提建议,曹操择善而断的故事,由此引申出核心人物和智谋之士相互成就的道理。谈到曹操和郭嘉,毛泽东都习惯用“多谋善断”来评价,可以说是 郭嘉的多谋善断成就了曹操,也可以说是曹操的多谋善断成就了郭嘉。反观袁绍,在这个问题上却屡屡犯错。他身边的郭图、沮授、田丰、辛评,智慧并不亚于曹操 集团的谋士,连荀、郭嘉也曾效力于他。问题在于,他们大都成为了袁绍的摆设,关键时刻并不采纳他们的擘画;智士之间则互不买账,意见相左,袁绍又见事不 敏,游移不决。郭图劝他迎天子到邺县建都,他不屑以为,看见曹操把天子接到了许昌,又后悔不已。田丰劝他不要南下同曹操决战,宜先巩固北方四州,同曹操打 持久战,他不听,结果在官渡大败。

 

勇于决断任事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之君,毛泽东读《旧唐书•高 祖本纪》却对他作了一个见地深邃的评语:“遇事无断制。”李渊在起兵和平定诸雄的战争中,主要依赖他的儿子李世民等,包括起兵反隋这一重大决策,也是李世 民的促动。李渊最后不能制衡诸子,导致玄武门之变,也是“无断制”的结果。“无断制”,就是无决断的魄力和勇气。毛泽东还经常引用曹操说袁绍“色厉而胆 薄”这句话。“遇事无断制”当与“胆薄”有关。袁绍为什么多谋寡断,其实就是关键时刻下不了决心。为什么下不了决心?缺乏担当的胆气魄力而已。有决心,有 胆魄,才有决断,才能把团队的意志集中起来。所谓决断,就是敢于和善于取舍,并有承担决策风险乃至失败结果的勇气和心理准备。天下大事,非“胆薄”和“无 断制”者所能为,只有不怕挫折和失败的人才能做得起,撑得住。例如,萧何、曹参、刘邦一伙杀了沛县县令起义反秦时,要推举带头的人,论身份、威望、才智, 身为县吏的萧何、曹参出来领头最合适。刘邦也同意,还说自己“能薄”,不宜担当此任。但“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在 关键时刻,萧何、曹参不敢为,皆因“胆薄”而心里又揣着小九九,倒是刘邦(季)敢于豁出去,自然被推上了起义集团的中心。毛泽东1975年同人谈到历史问 题时,说过这样的话:秦始皇怕秀才造反,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 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拥有识人容人胸怀

群 雄逐鹿,凝聚和拥有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各展所长的舞台,常常是各个集团的第一要务。这当中,各种人才也常常是择良木而栖,团队核心人物是否有做成大事的胸 怀雅量,成为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刘邦登坛拜将用韩信的魄力,曹操当众烧掉官渡大战危急时部下暗通袁绍书信的气度,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真诚,孙权 先后拔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明智,李世民用废太子死党魏征的胸怀,都是让人赞叹之举。陈胜称王后,其政权在军事上占优势的情况下,只存在六个月便失 败了,原因何在?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的批注中说,陈胜杀掉来投奔他的穷困时的朋友,导致“故人皆自引去”,是其“一误”;信用朱房、胡武两个没 有才能又很不正直的人“主司群臣”,使“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是其“二误”。陈胜此两误的结果,均表现为失去凝聚力:“皆自引去”、“不亲附”。再看袁 绍,更是等而下之,其用人政策很有些武大郎开店的味道。田丰劝他不要南下同曹操决战,他竟然给他戴上镣铐关押起来。袁绍在官渡大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的 建议是对的,看来要被重用了。田丰回答:如果主公打了胜仗,我还能活下来;如今他大败而归,我是死定了。果然,“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 笑。’遂杀之。”这样的团队核心人物,怎能不让团队干部们寒心。青年才俊郭嘉看出袁绍不足以成大事,决定背袁投曹。临行前,他对人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 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毛泽东读《郭嘉传》,很注意郭嘉对袁绍的这个评价,在许多场合引用了郭嘉的话,目的是 希望党的各级干部团队中不要出现袁绍这样的“班长”。

由上所述,成功的团队核心人物,尽管在许多方面不如其他人物有本事,但他们在理念主张、战略构想、决断魄力、识人用人、胸怀品格等方面,大都具有综合优势,由此形成精神上、政策上、组织上的凝聚力,赢得团队干部的尊敬和忠诚,拥有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阅读(91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