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2599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4:05:00

                                                                                                            

        第一次知道织田信长这个人,是在去年逛书店的时候。那时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军事家的一些传记被陆续介绍了进来,从那时才知道织田信长是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一个率军统一几乎全日本的大人物。后来在学校阅览室里看了一本杂志《日本战国志》(有不少虚构的成分),突然就对这个人来了较大的兴趣,刚巧没多久,书店就运进几本中国人写的关于他的传记,于是国庆假的晚上我天天去看。也许是因为这书由年轻作者所写,所以内容比较浅薄,某些观点也不是很成熟,但叙述比较真实。从中我发现,织田信长并不是很多小说写的那样有无限的智慧,他有一定的智慧与勇气,也有惊人的运气,但也充满了太多的莽撞、专制与残酷。从这里我也感觉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是充斥了整个东方文化的,只要他成功了,后世的崇拜者们都会在文学作品里竭力粉饰他的一切罪行,把他变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神。

        他在早期统一自己的尾张国的战争中,并没有太多的传奇,甚至有一些莽撞的错误,比如尾张国里还有敌军在威胁着他的后方,他却去攻打外国,还好他的这些敌人们没有联合起来围攻他,否则差点就没有他了。也许正是这种鲁莽的性格,才造成了他在后来战争中的多次危机。

        在总结他成功的原因时,有几个大军事家的印象不断在我的脑际飘浮:成吉思汗(古蒙古),信陵君魏无忌(中国战国时期),拿破仑一世(法国),后来又有了恺撒(古罗马)。因为织田信长的很多能力、风格与优点,太像他们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                                                                     (信陵君魏无忌)

                                    

               (拿破仑·波拿巴)                                                (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

        首先,他在前半生非常善于结盟、维护同盟,并尽量地发挥同盟的作用。

        结盟的好处就不用说了,但有一点也许需要指出,那就是结盟往往可以集结起敌人预料不到的力量,去做敌人预料不到的事情,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时,日本的幕府将军(全日本仅次于天皇的统治者)受到一群较强的军阀势力追杀,被迫逃到东部的一些诸侯国去搬救兵来报仇,但没有谁敢出兵,因为怕被那些军阀报复。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相对弱小的尾张国老大织田信长,竟然亲自带着部队把幕府将军成功护送回了京城,沿途还打败了几个诸侯,并且挫败了那些追杀幕府将军的军阀军队,这就是“上络之战”(洛就是日本京都)。他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原因就是他联盟了一些诸侯共同出兵,壮大了实力,所以他有能力做。后来在讨伐四方诸侯国的战争中,他始终不忘结交新同盟、维护旧同盟,共同组成盟军去作战。

        联盟军往往会出现内部分化、闹矛盾的情况,这就是历史上很多盟军都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原因。而织田信长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维护这个同盟,足见他在平时用了不少的精力来凝聚、或是控制自己的同盟。

        在战国时候,很多诸侯、军阀都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与周围国家交战,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织田信长就经常利用他们的仇恨,和某个诸侯结成同盟去打击这个诸侯的敌人,作为回报,这个诸侯就派出自己的军队去跟着织田信长打仗。而他能够洞察到这些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他可能建立有比较得力的情报网络。

        织田信长就经常这样结成比较强的同盟,去攻打弱小而分裂的诸侯国。

        其次,他控制了日本的三大重要资源:粮食、新式武器、中央朝廷。

他的根据地尾张国,以及他最先灭掉的美浓国,并称为浓尾平原,是日本的重要粮仓之一。可想而知,在山区地形复杂的日本,拥有丰产的粮食供应地意味着什么。靠着这片平原,织田信长几乎成为了日本的一大粮食垄断商,这使他能够有比较强的能力进行长期战争,并且可以通过调控粮价来打击其它诸侯国(就像现在的很多国际粮食大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做的那样),在粮食需求紧张的战国时代,他又会把粮食高价卖给其它诸侯国,这样不但可以拉拢一些诸侯国做自己的盟友,还能赚取大量外汇,用于投入自己国家的经济,以及军队的近代化建设。

15世纪,葡萄牙船队以印度为航海基地,发现了日本,从此,欧洲的火药枪开始传入日本,它的威力迎来了不少日本诸侯的青睐,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战争时代。由于这种武器在当时做工比较复杂,且在日本是被欧洲航海家垄断了的,所以价格昂贵,只有比较富裕的诸侯才能买到并进行复制。拥有强大的粮食垄断权、在日本的粮食贸易中大获其利的织田信长,自然就成为了少数能够大量装备这种新式武器的诸侯之一。

靠着“粮食--新式武器”这样的模式,他武装起了一支在日本比较强大的近代化军队。

       再次,他和他的一些手下人,比较善于策反、分化敌军。

        他在作战时,总是习惯先去对敌军中可能摇摆不定的将领作策反工作,让他们临阵倒戈或投降过来,这一招也是敌军的总司令防不胜防的,等到发现自己的手下人倒戈时,军队的士气已经因此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至于未战先败了。成功的策反因此总是能避免很多的伤亡。

        那么在武士道精神根深缔固的日本,将士往往视背叛为莫大的耻辱,织田信长是怎么成功策反的呢?他在北伐美浓国时,了解到该国西部的几个将领对该国的老大有成见(可能又是他的情报系统的功劳),于是暗中派出了自己一个能言善辨的谋士去策反他们。这谋士就对他们说,织田大人来进攻,是为了替你们以前被杀的那位统领报仇(当时美浓国的国主的老爹,是通过弑父篡位上台的),那几位将领一听,有了报仇作为借口,他们脱离那个讨厌的现任国主,也就应该不用背上背叛的罪名了吧,于是他们就投向了织田信长。没多久,织田信长的军队就攻占了美浓国的都城。而投向他的将士,大多都被编入了他的军队里,跟随他南征北战,这样做除了可以壮大自己的军队而外,还可以:

        1.使投靠过来的敌军将士在他手下能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从而可以抚平他们投降时留下的心理伤疤;

        2.给他们提供戴罪立功、抚平心理伤疤的机会,还可以对没有投降的敌军将士起到表率作用,在以后的战斗中,就能够争取更多的敌军来投降。

        正因为织田信长比较看重策反,所以才那么急切地要抓住护送幕府将军回京都的机会,并把他和天皇都控制得很紧,“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是很有效。在讨伐诸侯国时,拿出天皇的“招降诏书”在阵前一亮,说:“敌军的将士,你们究竟是效忠你们领主呢,还是效忠至高无上的天皇?”这样,敌军当中就会有一大批人,或明或暗地跑到织田信长的阵营说:“效忠天皇!”于是,策反就成大功了。

        每个人做事,都会为自己找合适的借口,织田信长就经常为敌军的将士们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扫除他们投降过来的后顾之忧,从而就把将敌军当中能策反的策反过来,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剩下的、孤立的敌军。

        然后,他有高效的动员、管理军队的体制。

        高效的动员、管理体制的价值之一,就是较多地激发集体的潜力,并尽量将它发挥。织田信长在征战大半个日本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战略失误而损失惨重甚至濒临全军覆灭,但就是高效的动员、管理体制,使他的军队总是能激起较大的战斗力来力挽狂澜。

        他在早期统一尾张国的战争中,有一次因为寡不敌众,差点被敌军打得全军崩溃。这时,他手下一个将军很快就从附近农村动员了一批农民兵来投入会战,使他转败为胜;他在率军护送幕府将军回京都后,去讨伐一个诸侯国朝仓氏,但由于深入过远,结果后路被敌军截了,顿时,他的军队被截为了两半,且各支部队都遭到大批敌军的猛攻,损失惨重得几乎被全部消灭。这时,织田信长悄悄潜回自己的国内,很快又奇迹般地动员到了1万士兵,然后迅速杀回去,在姉川合战中付出较大的代价打败敌军,解救了危局。

        这是他经过的最危险、损失最大的战役,他的大业差点毁于一旦,这个时候如果很多人对他失去信任、离他而去,是很正常的。他手下有不少的军事人才,都是他年轻的时候不拘一格从底层老百姓、敌军投降者中提拔上来的。可是在最危急的时候,他们没有离去,而是拼死作战,打退了优势敌军的猛攻,一直坚持到织田信长来救援。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很多原因,但跟织田信长军队的管理体制能够把他们凝聚、控制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对于一个集体,建立一个能够识别并吸引人才、激发潜能并将其发挥、能够凝聚人心的动员与管理体制,才是抗住风险并取胜的根本。

        同样重要的是,集体中的人们要有不败的心和旺盛的精力。

        织田信长打下半个日本后,在日本中部的琵琶湖东北岸、与京都一湖之隔的半岛上,修建了他的新都城安土城(所以他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并且命令他手下的各员大将,把妻儿老小家室全都迁来安土城下居住,以便监视、控制这些将军们,进而控制整支军队(后来的德川家康统一了全日本后,就从他原来的老盟主织田信长这里学了这一招,把各个诸侯的一些亲人招到了京城附近,以便控制住诸侯们)。

 也许正因为这一招,织田信长后来在四面出击、进军全日本的战争中,才敢于放心大胆地派出手下的几个将军率领大批部队去远方征战,并“豪爽”地将大量的军权下放给他们,使他们的军队有比较大的自主权。 这就使得这些将军们能够在远方的不同战场上,找到了锻炼和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确保了他们保持足够的积极性和才能,为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提供了后继人才。后来日本实现了最终的统一,就是由这一批参加了织田信长的发动的远征战争的一部分人才,率领军队完成的。

 最后,他的军队总是能迅速机动,在敌军作好战备之前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只有一个原因:他掌握着一支可以随时作战的职业军队,而不是其它诸侯国那种农忙时得去种田、农闲时才能打仗的“半农半兵”的军队。

        他在自己的土地上,总是执行“兵农分离”的政策,从农民中雇佣人来当兵,然后下令当兵的不能再回家种田了,只能呆在部队打仗。这种使农民、军队之间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制度,就建立了一支职业化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不过,织田信长的部将、后来的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似乎就因为这个政策而被迫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统一天下后就需要安置很多士兵,但又不准士兵们回家种田,就没地方安置,他们就会捣乱,引发社会动荡,所以只好去朝鲜给他们找仗打,结果引来一连串败仗。如果当时丰臣秀吉能改革“兵农分离”的制度,让大批的士兵能回家务农经商,也许就能避免这种错误。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

        1.制度都是为了应对一定的情况设置的,当变则变;

        2.没有万能的行家,所以不同的时候得任用不同的行家。丰臣秀吉是个厉害的军事家,但不是能干的政治家,打天下是他的事,但到了治天下时,他就该退后了,除非他有能力对不符合天下大势的政策进行出色的改革。

        这些都是后话~

        织田信长使兵农分离、建立职业军队是适应当时统一日本的需要的,但不准士兵回家种田,这会导致农村缺乏劳动力,可能还会威胁到粮食生产、军粮的供应和人们的生存,那么他怎样来缓解这个问题呢?我突然想到了一点,他善于结盟——每次作战中,盟军都占了全军的近一半左右,也就是说,织田信长和他的盟国都因为对方能分担一部分作战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军队不会有很重的负担,这就使得他们各方都不用出动太多的部队投入战争,那么从农村动员来的军队自然就能少些,这样就可以缓解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局面了。

        当然,他的根据地尾张国和美浓国,是日本重要的粮食产地浓尾平原,这里的粮食产量比较高,所以用不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去种粮食,也就可以省下一批农民去扩充军队了。

        此外,织田信长的军队进军神速,恐怕还有个原因,就是攻入敌国后,靠沿途抢劫老百姓来补给,否则要等从自己国家运粮食来,就要费很长时间了。抢劫敌国的物资,自然也就减轻了自己的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                                                         

       织田信长的战略错误

        他的作战风格也和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几个军事家很像,就是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盟友,倾全力投入战争,先将敌人分化瓦解,然后集中兵力对孤立之敌发动突袭,袭击的目标是敌军的薄弱环节(如姉川合战)或要害部位(如稻生合战、长筱合战)。这是一种常胜战法,但织田信长控制了幕府将军和天皇后,却在统一日本的战争中吃了太多败仗,有几次差点全军覆没。为什么?也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急于求成的性格导致战略谋划失误,所以经常遇到本可避免的风险,遭受不该出现的损失。这和恺撒、拿破仑的缺点很像,他们都曾因为性子急、不等谋划与准备周全就进攻,结果差点或已经全军覆灭(恺撒在公元前46年远征阿非利加的战争中差点全军覆没,拿破仑则在1812年入侵俄罗斯的战争中全军覆灭)。

        在护卫幕府将军回京的“上络之战”中,织田信长还是打得比较不错的,看得出来是经过长期的精心谋划的——当时有一个诸侯家族六角氏,在陆地上占住了织田信长的尾张国与京都之间的交通要道,为了夺取并霸占这条进入京都的交通要道、实现称霸全日本的野心,织田信长就决定趁六角氏家族的内部刚刚发生了内乱,抓住机会将其消灭,并且与下属定下了相应的作战计划;为了消灭六角氏,他一方面与六角氏北方的宿敌浅井氏(也是一个诸侯家族)结成军事同盟,另一方面派军队到自己的尾张国的西南方、六角氏东南方的伊势国北部,分两次扫平了当地一些弱小而分散的诸侯(这不但夺取了进攻六角氏的前沿阵地,在护卫幕府将军向西进京之后,还可以确保自己左侧后方的安全),然后和那个盟友浅井氏一起南北对进夹击,很快就端掉了六角氏。 在把幕府将军护卫回京之后,他又迅速带领自己的联军南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剿灭了进京要道以南的伊势国的很多小诸侯,这不但扫除了进京要道所受到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夺取了伊势国的海岸线,这段海岸线与织田信长的尾张国隔海相望,夺取了它,就可以加强作为后方的尾张国与作为前线的京都之间的海上交通联系,便于协调和控制尾张国与京都。

        可是,护卫幕府将军回京之后,他控制了将军与天皇的权力,随后就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首先,他不顾路途遥远,兵力较弱,也不顾背后某些诸侯国对他手中的天皇蠢蠢欲夺,很快就去攻伐一个他看不顺眼的盟友,这不但把盟友变成了真正的敌人,还由于深入过远被,大量的敌军截为前后两段,且各段都因为遭受猛攻而差点被全歼。要不是一些将士拼死抵抗,要不是他悄悄潜回自己的尾张国动员了大批士兵来解救,他的大业就完了,并且在解救过程中的姉川合战里,要不是敌军作战不力,他的军队早就在敌军的攻势下垮了;后来,敌人唆使织田信长后方的诸侯国去进攻他,他去后方讨伐时,居然没有防备敌人会从他空虚的后翼来把他包围了。要不是他逼迫天皇下诏让他们退兵,他又要全军覆没了;…… 要不是他的敌手们多次错失消灭他的良机,给他提供了一次次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他的大业早就被毁灭多次了。

        织田信长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控制主动权,“上络之战”胜利后,他就利用幕府将军的威信去讨伐对自己的尾张国形成威胁的诸侯国,得胜后又去攻打自己的盟友,这都是在控制战争主动权,但结果却被动挨打,扮演起“救火队”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劣势与危险,也没有注意后方的安全,结果一打起仗来,自己的薄弱处就全都暴露给敌军了。

        如果说当时织田信长不顾自己后方空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去保护(当时面对在“上络之战”中打下的大片土地,他的兵力是有点顾不过来),那么他就应该采取这样的大战略:

        因为考虑到占领京都及其周围大片土地、并控制天皇与幕府将军后,周围的诸侯国可能会为了争夺天皇、幕府将军与京都,而来进攻织田信长,甚至可能联合起来围攻他,所以他应该赶快派军队占领周围的易于防守的山川等战略要地,阻击敌国的进犯,同时留出一支足够的后备机动部队,部署在后方,准备等前线吃紧时随时去增援。此外,还要占领能够将周围的敌国分割开的战略要地,以分割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难以联合起来。同时,赶紧稳定占领区内的秩序,恢复战后经济,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作准备。如果周围某些战略要地有其他诸侯国把守,那么就拉拢它,如国它不愿来结盟,而要与织田信长的敌国联合,那么就打,如果打不赢,甚至它联合别国一起来打,那么就采取诱敌深入、内线机动的方法打持久战→→这样可以拉长敌军的后勤线,使其补给困难,织田信长的军队则可以对敌军的正面部队进行牵制、搔扰,同时深入敌军空虚的后方截断其后勤运输和退路,这样就把敌军困住了,然后对其围而不打,并采取加强搔扰战、在敌军面前虚张声势、传播谣言的方法,以蛊惑其军心,这样,即便敌军强大,也最终会在身体上、心理上被拖垮。

        这样的战略,往往是历史上弱小的军队战胜强大的敌军所常用的法宝,它能够尽量避免自己的伤亡,又可以增加胜利的把握。且织田信长在“上洛之战”里占了大片的土地,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此外,日本战国时代的诸侯军队,很多都是“半农半兵”,持续作战的能力并不强,长期被困在外国,战斗力很快会减弱。当然,织田信长和他的军队在之前没打过多少高水平的仗,也没学过多少军事战略,不能根据敌我的各种优劣势来制定合适的战略,也是能理解的,但如果手下有行家给他想出了这种战略,而他又不听,那就不可原谅了(织田信长总是独断专行)。

        令我比较高兴的是,织田信长后来在他打的最辉煌的一次战役→长筱合战中,和他的盟军就采用了我想出来的那种战略,即先占领利于防守的战略要地,然后诱敌深入、攻其后方,结果打败了天下无敌的甲斐国军队;后来为了对付北方越后国的强大军队的进攻,他手下的军事家羽柴秀吉(后来的丰臣秀吉)也提出了诱敌深入、内线机动的计划(结果,织田信长的手下大将柴田胜家没有采纳,于是在手取川合战中败给了越后国)。看来他们打仗多了,也就从中懂得了一些战略谋划。

        我的战略还没有完:用以上的这套大战略打败了周围各个诸侯国的武装进攻之后,织田信长就可以在自己打下的土地上用一段时间发展经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首先利用前面提到的 、由军队占领的能够将周围敌国分割开的战略要地,作为发动反攻的前沿阵地,然后循序渐进地对外发动反攻,将周围的敌国各个击破,最后全线进行统一日本的战争。

        

        总之,织田信长在大约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凭靠非凡的结盟、军事管理与动员能力,还有惊人的运气(他的敌手们多次错失消灭他的良机,结果给他提供一次次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锻造出一支长期强大的军队,统一了大半个日本,为以后结束纷乱的战国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种种失误,也造成了太多的损失与伤亡,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人格缺陷:性格急躁、独断专行、复杂多变、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

        历史上,因为重大的人格缺陷,而导致身败名裂、功败垂成的人,已经数不胜数了。

        所以,塑造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做人成事的根本。

        最不可原谅的,则是他的极端残酷。为了报复一个曾经受雇去暗杀他的刺客,他把刺客的下半身埋在地里,不断锯他的脖子直到他死;一个将军被织田信长逼得造了反,他就抓住这将军的妻儿,活活钉死在木架上以示羞辱;他在第三次征讨长岛时,为了报复长岛军民在前两次长岛合战中大败他的军队,他先是背信弃义杀了不少投降的老百姓,后来又把两万军民活活烧死在岛上;也是为了报复越前国的军民发动起义,他在第二次征伐越前国时,屠杀了大量的男女老幼……

        这样令人发指的残酷与对弱者的摧残,最终为他以后被手下一群将士杀死而埋下了伏笔。最后,他手下的一员大将明智光秀,因为不满于他的专断统治,也因为担心自己像其他某些将领那样被织田信长铲除(织田信长统一了半个日本后,过河拆桥,抛弃、迫害了一批新老将领),于是就趁织田信长的主力部队全被派到了远方去征伐诸侯国、国内兵力空虚的时机,指挥自己的军队发动了“本能寺兵变”,织田信长随即丧命于兵锋之下(一说纵火自焚)。这也算是这个叱诧风云一生的战国霸王,比较合适的下场了。

阅读(863) | 评论(4)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9-12-25 11:05:24

你好哇,朋友,欢迎你转载了我的这篇博文。eagleplain@126.com

chinaunix网友2009-12-18 14:24:12

塑造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做人成事的根本。——马云在身体力行

chinaunix网友2009-12-18 14:23:35

诱敌深入、攻其后方、内线机动

chinaunix网友2009-12-18 13:53:15

同一时期有个老姜——武田信玄,也是位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