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4749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3:42:05

                                                                                     (四)
        秦孝公释放了魏国战俘并把函谷关与秦国东部的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希望魏国能就次罢兵,不消灭秦国,可是秦国东部土地上的地主们却极力抵制,因为那是他们的土地,直到秦孝公家族把自己的土地让给了他们,他们才罢休。在得知这些东部地主们很少按规定交税后,我才感到,秦国面临的最大忧患不是外敌威胁,而是内部分裂:正因为秦国内部各个大地主们势力太大,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政府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协调和对抗来自地方地主们的挑战,使得秦国不能集中国力对抗外敌,因此秦国急需削弱地方地主们的势力。从这里似乎就能理解商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时实施的“开迁陌,废井田”的措施了:意思就是鼓励私人开垦荒地,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去开发新的耕种土地,不必再依赖于地方地主们的土地了,这就使得地方地主们收到的地租减少,于是经济实力被削弱,也就没有力量去和中央政府对着干了。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个人去开垦荒地,既能扩大秦国的粮食储备,又能扩大秦国的征税面和税源税款,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魏国将军公叔痤老谋深算,建议魏王在拿到秦国割让来的函谷关等战略要地后,再邀请中原五国共同灭秦,以绝后患,并使魏国在灭秦过程中不会后院起火遭到中原五国的侵犯。虽然电视上演的公叔痤将军解释他之所以请魏王先接受秦国割让来的土地再联合其他国家攻秦,是为了不让天下人觉得魏国不守信用,然而,在我看来,他提议先接受秦国割让来的土地再去攻打秦国的真实目的,可能是出于对联合各国攻秦万一失败的考虑:联军阵容强大,但由于内部不容易团结,往往也很容易被击败,如果这次攻打秦国失败了,魏国至少也能得到秦国割让来的函谷关与河东地区,毕竟这些地区的土地是秦国最肥沃的,占领它也可以达到削弱秦国的目的,否则一旦秦国发现魏国对它发动战争,就会拒绝割让这些地区给魏国,并且派兵将其守住,而如果六国联军伐秦失败,魏国连一块土地都占不到。

         可是魏王心浮气躁,还没等占领函谷关就急着失信于秦国,号召中原六国组织联军发动灭秦战争,结果导致六国国王在协商瓜分秦国地盘时出现严重分歧,吵了起来,魏王以傲慢的姿态压制了其他国王,使他们敢怒不敢言。其实,当时恐怕只要秦国在魏军当中有卧底,就能探查到这些情报,然后秦国完全可以尝试着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用利益拉拢对魏国不满的国家在联军内部暗地里策反,挑拨离间,毕竟大敌当前、国家弱小,任何可能缓解危机的办法都应该尝试,再说这种分化瓦解敌军的方法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许秦国正是因为深感没有情报来源的苦恼,所以后来才派了一位叫景监的王族扮作薛国商人出使魏国,打入魏国贵族当中去刺探情报。
         魏军主将庞涓唆使大批商人前往秦国去大量收购秦国的战略物资和奴隶,想让秦国因为缺乏重要的战略物资而无法进行长期的战争。这应该算是原始的经济战了。此外这些商人还要在秦国内部制造谣言煽动恐慌搅乱其民心。从现代的战争中,都能看到这些经济战和心理战的很多影子,后人也需要向古人和历史多学习。不知秦孝公是怎么想到秦国内部闹起那么多的谣言是六国商人制造的,他很快派人分片区行动,逮捕了所有的正在一边抢购战略物资一边造谣的六国商人作为人质。看来魏军主将庞涓没有安排好这些商人的行动程序,应该让他们先收购物资,然后再造谣,最后迅速离开秦国。

        而在这里,我又设想,秦孝公也可以先不抓这些六国商人,而是将计就计——既然他们要大量收购秦国的战略物资,那么就弄一些成本低廉、做得像真货一样的假货、烂货卖给他们,让他们做吃亏的生意而让秦国白赚;既然敌国可以利用他们在秦国内部制造谣言,那么秦国也可以利用他们去敌国造谣,比如派一些高级军官故意装作不小心地透露给他们一些假情报,说秦国在某处的兵力很薄弱,没有防备,等等。然后秦孝公再把他们抓一部分作人质,将剩下的那部分赶出秦国,当他们回到敌国后,自然就把这些听来的假情报传播到了那里,进而引诱敌国派部队去那里进攻,秦军在之前则在那儿设好埋伏,等敌军一到就发动伏击。这样就能削弱敌军,扰乱敌国的军心。当然实际操作起来会比较复杂。
        六国联军囤聚了几十万军队在秦国东方,将秦国仅有的几万主力部队牵制在东部,还派人出使秦国西方(陇西)的草原蛮荒部落,邀请他们趁虚从西面攻入秦国,配合联军东西夹击将其灭亡。秦国得知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护国主将拿出了全盘战略: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必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应当从东线抽调大半兵力到西线,埋伏于陇西山林之中密切监视敌军,“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一鼓杀出”将其歼灭。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方案,一旦东部的六国联军趁秦军西调后发动突击,秦国将无力防守,灭亡无疑,然而如果不这样抉择,只会灭亡得更快更惨。弱小者在悲哀而绝望的境地中往往都要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冒着自杀的危险去争取那极为微弱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生存的希望,这就是不公平,本来已经丧失了太多却还要继续牺牲自我,而这仅仅只能拖延自己灭亡和垮掉的时间,可是弱小者还得竭尽全力地去争取!如果联系到秦国后来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来想,也许有人会觉得秦国这是提前活该,但社会中却有太多的这样弱小者存在,他们以后都能得到应有的好的社会待遇吗?不会,成功永远都只会属于极少数的人,大多数的人则只会在不断的抗争中得到不断的失望与痛苦,他们该怎么办呢?又有谁愿意理解他们?
        秦孝公最终同意了这个冒险而唯一的方案,从东线抽调了大半兵力开赴西线作战,如果东部的六国联军趁虚打进来的话,“举国血战!”,最大限度地拖延秦国灭亡的时间。终于,秦军一位将领车英谋划好了一个可能缓解外敌压力的战略,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了:车英和一群士兵假扮成魏国的大使官员出访陇西的草原蛮荒部落,当着其他中原国家的使臣的面,“代表”魏国单方面宣布同该部落结盟,使其他中原五国以为魏国在跟它们抢盟友、想削弱它们在陇西草原蛮荒部落当中的影响力,这就惹起了其他五国对魏国的不满。更为有效的是,车英他们还以魏国的名义邀请当地部落在5月份草原长草之际开始进攻秦国(这正是部落首领认为最合适的作战时间,因为他们不用愁战马没有草料吃了),“魏国”将出兵给予配合,并约定到时候把秦国的土地分一大半给该部落。当地部落见有利可图,便满口答应了车英他们提出的结盟和进攻秦国的请求,同时疏远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其他五国对魏国开始怀恨在心。此外,车英同当地部落约定的进攻时间,比魏国同其他五国约定的进攻时间早了很远,其他五国便认为魏国擅自背叛了盟约,改了进攻时间都不和他们商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于是很快就纷纷宣布与魏国决裂,魏国立即陷入了孤立。由于魏国担心其他五国同秦国结盟来共同对付魏国,因此也不敢把兵力派去打秦国,免得腹背受敌。这样,东方六国灭秦的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秦国终于转危为安。
        秦国西部的草原蛮荒部落还被蒙在鼓里,他们派出了大部队东攻秦国,结果在陇西山林附近遭到秦军的伏击,虽然燕、赵两国还策动了北方的匈奴骑兵南下协助那些部落,但秦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还是取得了胜利。
        不过我在这里有个疑问:秦国将军车英是怎么弄到魏国大使官员的身份证明的?要是没有这身份证明,那些草原蛮荒部落怎么就能那么轻易地相信车英他们的话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真能弄到这种身份证明的话,我又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吗?另外,我觉得秦国将军车英“邀请”那些部落在5月攻秦,这样做的好处和目的有二:一方面可以引诱那些部落在没有东方六国配合的情况下,孤立地来进攻秦国,这样秦军就能相对放心地集中兵力去对付这些背后的敌人;另一方面,引诱他们主动来进攻秦国,秦国就有了出兵去还击他们的理由。
                                                                                                        (五)
        如果我是东方六国联军的参谋,我的灭秦方案就是:
        第一步,把六国联军(共20万人)分为两半,其中一半屯驻在秦国的东南方(以下称作“第一批联军”),并假装成是联军的全部兵力,迫使秦国把仅有的那点主力部队屯驻在东南部。另一半联军(以下称作“第二批联军”)的所有信息则严格对外保密,秘密驻扎在后方,作为后备主力部队并加紧训练。然后派人去联络秦国西部的草原蛮荒部落进攻秦国,这里需要向他们撒一个小谎,说联军会在东方和他们同时行动,而实际上是会等到他们先行动,把秦军吸引、牵制在西部之后再行动;
        第二步,在第一批联军的内部,故意制造首脑之间、将帅之间、各国部队之间不团结的现象,以及士气低落、军律涣散、缺乏战斗力的假象,另外还可以故意派人到秦国的内部或附近制造谣言,说联军是如何如何地孬、对秦军和战争是如何如何怕得要死,等等(这是跟拿破仑学的)。这是为了麻痹秦军的间谍和决策层,使他们对联军失去警惕心,从而敢于把集中在东南部的主力部队抽调到西线去对付那里的草原部落;
        第三步,等到秦军把东南部的主力部队抽调到西线去去对付草原部落、并且我方判明秦军不是佯动之后,一直隐藏在后方的第二批联军就立即行动,迅速迂回到秦国兵力最薄弱的东北部和北部(第一批联军和西部草原部落的行动,已经把秦军仅有的那5万人的部队几乎全部牵制在了东南部和西部),从那里南下长驱直入攻入秦国,将秦国部署在东南部和西部的主力部队分割开,使他们不能互相援助。然后第二批联军分成两路,一路以步兵为主(因为步兵比骑兵擅长防御),在秦国西部组成防线,阻挡西部的秦军向东进攻第二批联军,另一路以骑兵为主(骑兵比步兵善于进攻),向秦国部署在东南部的军队发动进攻,同时,一直屯驻在秦国东南方的第一批联军也向秦军进攻,使这支秦军腹背受攻。将其歼灭后,联军立即西进与西部的草原部落联合夹击西线的秦军。

阅读(73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