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3252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3:39:12

        《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中演的秦国,还远没强大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地步,而是在他两百年前,早他几代人 的秦孝公时代。这部电视剧说明了,弱小者,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要想强大甚至是取得生存,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磨难和抗争,当中还会经历濒临灭亡的过程。秦孝 公接手的秦国摇摇欲坠,极度贫穷而又虚弱,任何已经存在的危机只要稍微扩大,就足以击垮它。深陷内忧外患的秦国在贫困和东方六国的联合进攻中,几乎几次灭 亡,而它每要想争取得一次小的胜利,都必须付出惨重的伤亡和代价。这部电视剧讲的就是秦国在这种险恶境地中,是如何费尽心力披荆斩棘,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 间的。
        整部电视剧的主调就是悲壮。其实弱小者在险恶中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悲壮,只有真正经历过险恶和抗争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 悲壮的震撼。实际上,一个国家或人在险恶环境中的表现和抗争,最能够反映出他真正的实力和未来的希望。在险恶和绝望的境地中,弱者唯有敢于放弃、收缩和忍 耐,唯有采用明智的谋略和善于抓住时机集中力量突破,才有可能争取到胜利的希望和生存的空间。
                                                                                                   (一)
        一 开始,秦军东征魏国,打起了少梁战役。第一天秦军歼灭了魏军2万人,第二天魏军就调来了装甲步兵(穿盔甲拿大盾的,魏国的精锐兵种)。秦军则几乎是清一色 的老百姓部队(穿布衣拿农具来打),并且作战经验丰富,很显然久经战场,一看就知道是因为秦国以前打恶仗太多,士兵死得太多,于是征老百姓来打仗,这么看 来秦国一开始就不该打这一仗,以前打仗太多了应该让国家有一段时间修养和恢复实力,否则即便打赢也会损失惨重,把国家实力拼光,而此时外国就会趁它国力虚 弱而发动突袭,它连还手之力都会没有。(我与秦军副统帅赢渠梁想到了一起呀)
        魏军谋士商鞅同样也把这个形势看得一清二楚,他 提议魏军秋守春战,意思是让魏军转入防御,把秦军牵制在那里进不得也退不走,使穷困的秦军在饥饿和寒冷中挨过一个冬天,魏军则趁机好好修整,等冬天一过, 秦军战斗力大减了,再一鼓作气攻灭秦军(1704~1945年,俄罗斯和苏联就是用相似的战略,先后打败了瑞典、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的入侵),而在我看 来,魏军除了把秦军牵制在那里而外,还可以派出小股部队去骚扰秦军以瓦解他们的士气,如果是去骚扰秦军后方的运粮部队的话,就更可以使他们冻饿交加、士气 进一步瓦解。可是魏军装甲步兵统帅没有大局意识,只想着与魏军主帅争功,不但否决了商鞅的建议,还在没有骑兵协助掩护的情况下,指挥装甲步兵单独杀向秦 军,结果陷入了秦军步兵的包围。魏军主帅派身边的骑兵去援救他们,这正好中了秦军的调虎离山计:秦军围攻魏军的装甲步兵就是为了吸引魏军的骑兵来增援,这 样他们就能趁虚直捣魏军指挥部。随后,埋伏在魏军侧面的秦军骑兵趁虚突然杀向魏军指挥部,生擒了主帅。秦军最终因后勤保障困难而撤走了。魏军没有发动追 击,错失了围歼秦军的时机。如果发动追击,可以将部队分成几路迂回包抄过去,各路部队保持能够互相支援的距离,这样就不怕中秦军的埋伏了:其中一路部队要 是中了埋伏,其他几路可以增援过来,同被包围了的那路部队一起,内外夹击秦军。
        商鞅在魏国是受到排挤的,所以他的计谋没被采 纳。也许正因为受到排挤,所以后来强大起来的是秦国(商鞅变法),而不是魏国。不过即使他真的在魏国搞改革,魏国也未必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强国。它的位置处 在六个强国的中间,它的强大必定会引起周围六国的警觉,很容易遭到它们的围攻,而它又不像秦国那样有函谷关、崤山这种易守难攻的险要的战略地区来保护自 己,因此它的崛起会比秦国面临更大的危险。但凡强国都有坚固的天然屏障作保,比如20世纪前的大英帝国,正是因为有了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保护它免受欧洲列 国的进攻,它在全世界的海上霸权才得以延续了几百年。英国不用像欧洲大陆上的国家那样维持庞大的陆军来对抗外敌,它只需维持几支海军,在其他国家的海军还 没来得及强大时将其消灭,就能保持它的海上霸权。英吉利海峡使英国用较小的成本就能保护自己,再看现在的美国因为受到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保护,也没有太强又 好斗的国家能威胁到它。
                                                                                                 (二)
        记 得上面一句话,有点印象:秦献公在临死前挑选王位继承人,大儿子英勇善战,战场经验丰富却缺乏耐心,二儿子深谋远虑又能忍耐却不如大儿子勇敢。很多大臣都 拥护老大,因为他们认为秦国太穷,得以战养战,只能在战争当中求得生存,所以选最能打仗的人做头儿,但首席大臣说了一句:“一人之勇,不能代表一国之 勇”,于是老大落选成为将军,老二赢渠梁被定为王,称秦孝公。其实想一想就能明白过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不能单独只靠一种手段来争取,它必须将政治、经济 和军事等方面的谋略结合起来才行,单独依靠军事或经济都无法建立牢固的根基,早晚会成为别国的牺牲品,看看二战时期,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就知 道了。历史上的西北荒原民族经济不发达,很多都只能靠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民族来生存,然而这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要想成为主导中原统一天下的强国,只能首先融 入中原,汲取中原的治国方式,像中原各国那样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作为立国的根本,否则即便军事强大了,但其他国家发动经济战金融战控制了它的经济,它 也只能变成其他国家的附庸,成不了大器。秦国选王位继承人的争论,其实是全局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较量。
                                                                                                 (三)
        对 里面感触最深的场景还是这个:秦孝公赢渠梁为了给秦国求得安定的休整环境,决定忍辱负重把秦国的重要门户函谷关(在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市附 近)割让给仇敌魏国。在飘扬纷飞的大雪中,他站立在群山簇拥的函谷关上,俯瞰着下面寂静地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千丈高的群山,眺望着远方朦胧的雾霭,心中泛起 了无限的惆怅和忧虑:这里是祖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夺得了函谷关,多少年来,就是函谷关在这个群山林立的险要之处挡住了外敌的军队,保 护了秦国。然而现在为了使国破民穷的秦国得到休整和喘息,他赢渠梁不得不把它割让给别国以换取生存的时间,如果这一步走对了,那么秦国就有了东山再起的可 能,但是如果走错了,秦国就将灭亡,他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那么,秦国的未来,究竟在何方?他自己的路,又在何处?
        之所以对 这个场景感触极深,是因为在赢渠梁身上找到了同感:原来不管是谁陷入险恶的境地里而又实力弱小,理智的话都会作出这种一再退让的生死抉择,也都会承担巨大 的精神压力,并因此而忧虑。的确,弱小者在险恶的境地里只会损失惨重,而为了保存实力获得生存,还不得不放弃已有的东西,即便它对自己很宝贵,很重要,而 很多时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争取到重新振作的机会,这等于是丢车保帅,然后才有可能扩充实力,把失去的夺回来。然而如果放弃了,或者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能 挽回全局的生存,又能怎么办呢?抉择者只能吞下满腹的苦水,忍受着能忍和不能忍的一切。这是悲哀的,然而这又是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背水作战,不胜 则亡。所以有这么多的人自杀,完全可以理解(当然应该在承担完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了后)。
阅读(55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