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471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1-09 02:20:22

“温州模式是没有价值的。”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求经者,国内最早对温州民营经济展开研究的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总会重复这句话。

  “温州民营经济乃至整个浙江民营经济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发展,关键在于人。”周德文说,“温州模式或者浙江模式都是死的,真正值得学习的其实应该是温州人乃至整个浙江人的精神。”

  对于国内很多地方打出“再造一个温州”的口号,周德文甚至觉得有些可笑:“他们大多数都只是把温州模式的框架拿去了,但却没有装进温州精神,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民营经济在新中国的萌芽来看,浙江似乎并不早于别的地方。为什么浙江能够在一无基础、二无政府支持的背景下完全靠民间自发力量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呢?

  创业天性

  浙江人的个性表现在广大普通浙江人身上。在很多浙江人口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使一位北方的大学生很受启发而对于浙江人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

  1983年,西北大学中 文系的一位学生让校门口一位十八岁的浙江姑娘补鞋子。大学生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中学毕业干这个,不怕人家看不起吗?姑娘也以同样的口吻反唇相讥:你穿双 破鞋就被人瞧得起吗?大学生又问:那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姑娘一本正经答道:想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大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好大的口气,你有资金吗?姑娘 似乎对这个书呆子有些不耐烦:你没看见,我这不是正在攒钱吗!

  浙江人个性的某些特征, 在这个补鞋子姑娘的身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界在总结浙江人精神时,“特别能创业”被认为是最具浙江人特征的描述。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称,每年都有 一大批个体户或民营企业关门歇业,2000年被注销或吊销的私营企业就达1000余家,这意味着不少富人可能又变成了无产者,但却有更多的创业者也跟着挤 了进来。

  笔者在温州采访期间,感 触最深的也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一位开饭馆的温州老板这样形容温州人:“在温州,大家最看不起的职业就是打工,只要一有机会,温州人都会自己创业,即使创 业所赚的钱远没有打工挣的多。”之前,这个饭馆老板就在温州一家大宾馆做主厨,月薪高过两万。

  另外,浙江已经形成了良 好的创业氛围,对于依靠自己创业做起来的企业家,在浙江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比如浙江飞跃集团创始人邱继宝就是从补鞋匠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并在去年 光荣的成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而10多年前靠2000元借款起家的传化集团创始人徐冠巨,自2002年7月起担任浙江省工商联会长之后,更是在近日举行的浙 江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先富起来的庞大群体中,你很难找到背景显赫的权贵者的身影。

  特别能吃苦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浙江民营企业家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顽强、坚韧的吃苦耐劳精神,才让浙江民营经济在缺乏资源、政策的情况下能迅速发展。所以特别能吃苦也被纳入浙江人精神领域。”周德文说。

  在温州,最让笔者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在全国排名前列的经济强县,居然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地人这样告诉笔者,当地的企业都是老板自己创业做起来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血汗钱,所以在花钱的时候就尽量俭省。

  而在台州,记者再次感受到了浙江人的吃苦精神。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注塑鞋生产基地,年生产鞋量达到5万双。然而这样一个大型民营企业,其老板陈华根居然没有一辆自己的专车。有时候到台州开会,陈老板甚至还起大早去搭乘公共巴士。

  但如果简单的将浙江人理 解为“吝啬”就太片面了。在个人生活上艰苦朴素,而在关系企业发展上的投资却丝毫不含糊。在陈华根的工厂里记者看到,一幢现代化的厂房就一次性投资 5000万元。陈华根有一句朴素的话代表了浙江广大民营企业老板的心声:“厂子盖来是给别人看的,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形象,而我坐什么车则是我自己的事情, 能省当然就尽量省了。”

  敏锐的商业头脑

  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这与其精明的商业头脑有直接关系。

  受“叶适学派”的影响, 温州人早在宋代就有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温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就只占全市的35·7%,不用说农民,连城市居民也多数没有被国家包下 来。而温州的人均耕地在那时就只有半亩,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面临就业和生存的巨大压力,于是很多人流浪到外地求生。

  温州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创业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很快让这些流浪者在外地找到了出路。擦鞋子、开发廊、开餐厅、弹棉花、做服装等成了众多温州人的职业。

  而正是这些外出者给温州带回了很多宝贵的商业信息,并为温州整体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例如,出去弹棉花的试探性带回几袋次品纽扣而造就了今天的桥头纽扣之都;在外面补皮鞋的,到卖皮鞋,后来就自己生产皮鞋;到矿上打工,然后从修理矿灯到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之都……

  而仔细研究浙江其他地方的产业发展模式,绝大多数也是受温州影响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浙江人敏锐的商业意识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

阅读(57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