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近现代工业化的浪潮,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而是从
分工开始的。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
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也正是因为有了分工,“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可以做许多人的工作”。实际上,
“分工”是西方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的基石,正是因为深刻的分工意识的出现,使得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中部门和职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正规教育和培训成为
了必须的一项管理内容,使得员工的职业化的程度也由此而越来越强。
很显然,就在传统的西方企业使用“分工”的深刻观念,在努力“使一
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时,中国传统企业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即以“修身说”替代了“分工说”,在修身说看来,只要道德水准上来了,具体的专业能力并
不重要。所以,在中国传统的管理中,组织里主要是考察品德、而不是能力,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永远不会被开除,而一个能力强却所谓品德不好的人,将无法走进组
织的核心。至少从分工而产生的组织效率来看,中国传统的“修身说”不但不能产生效率、反而是在造成组织效率的损失,因为现代企业组织是由每一道工序、每一
个流程、每一个岗位员工所连接起来的有序流程,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环节的自动自发的“超额完成任务”,都意味着可能是在破坏组织事先设定计划、程序和流程。
事实上,“效率”一项技术性含量很高的工作,它意味着一系列人均利润率/产品库存率/资金周转率等等具体词语;但是,中国人却以“人多力量大”的惯性思维逻辑,想当然的认为:“个人效率+个人效率”,就等于所期待的“组织效率”。
一
个问题是:假如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的无私奉献,那么,是否就会必然出现所期待的“组织效率”?中国传统管理总是非常肯定的回答:是!----然而,这却是
个想当然的回答。在一个生产扣针/只有十个雇工的小企业里,究竟是明确的分工/协作、还是每个个体都积极主动工作,所产生的效益/效率更多、更高?西方经
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所做的考察结论是:象这样一个设备简陋的小工厂,采取分工操作的方法,结果是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
四千八百枚。但是,“假如没有分工、而是各自独立工作,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然
而,中国人从来没有怀疑过,一个稳定和谐的、人人积极奉献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是否能够产生或具有强大的“组织效率”?----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个无庸质疑的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那么美好高效的组织必然会出现,“人心齐、泰山移”成为了中国人对于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好描
述。事实上,从“组织效率”角度来说,当一个员工积极主动/加班加点/超额完成任务时,他完全可能是在破坏整个组织的计划/有序的流程,至少是直接导致了
下一道工序的工作改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效率大大下降;即使是对于非流程性的企业来说,一个员工独立性的“超额完成任务”,也完全可能是在制造“库存产
品”,直接构成了对于资金流和利润的威胁。
实际上,如果组织效率是来自于个体的1+1+1式的简单数字游戏,那么,连“组织”本身都
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只要采取简单的收购“个体成果”的契约方式,就可以实现期待中的目标了,庞大的组织反而成了累赘。早期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已经
证实,个人凭借满腔热情的工作,并不能解决高效的完成任务;一个完全不懂汽车装配的工人,之所以能够站在流水线上轻松自如的工作,得益于将庞杂而模糊的
“岗位职责”分解,拆分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标准动作,岗位分工标准说在创造出了可重复性的标准岗位,而“重复”即造就了熟知细节、又造就了行为惯性,
重复性/专业性/职业化,成为了造就个人效率和细节管理的基础。当然,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个人绩效取代了传统个人效率,
“个人效率”与“组织效率”,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知道,个人独立性的努力工作,并不产生组织效率;强大的组织效率的产生,存在于因分工而出现的企业流程中。
“流程化/标准化/职业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基石----是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伟大的“分工说”,造就了这一切:假如没有分工,企业里就不会存在流程;而没有流程,也就不存在标准化管理;而没有标准化管理,也就不可能造就高度职业化的员工。
假
如不能一项庞大而模糊的企业工作分解/分工,那么,无论个人如何积极主动/无私奉献的努力工作,都无法出现因“分工”带来的强大的“组织效率”。有理由相
信,中国人不但不相信西方的“分工说”、反而还会抱有强烈的抵触和排斥,因为“分工”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工作界限被确定,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种确定性的限制
正是“自扫门前雪”的恶劣行为,因此,分工越是明确无误,就越是妨碍了“爱厂如家”精神的执行;分工职责越是被严格要求,就越是限制了“无私奉献”精神的
发扬。
零散的个人/个体/个别的高效工作,仅仅实现的是个人高效业绩;但个人/个体/个别的超常业绩相加,却无法得出超常的组织高效
业绩----在今天,“流程”的概念已经今非昔比,它几乎渗透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客户管理流程、产品研发流程、服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本流程、财务管理
流程等等组织程序,其基本运行的都依赖于强大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基础。在中国的今天,一些学者教授在毫不留情的批判、甚至是嘲笑“科学管
理之父”泰勒,认为他是过时的、组织僵化的代表,绝对是一个错误。事实上,正是泰勒将组织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素质的员工,从原先的无序的/无联系的/无责
任的/无效率的工作状态,拉到了有序的/系统计划的/协调合作的/高度负责的高效工作状态。
对于中国企业组织来说,至少忽视了一个词语:“重复性”----“岗位”的可重复性,为组织流程化作业提供了可能;“组织”的可重复性,为企业全球连锁扩张提供了可能。
实
际上,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依旧有大量的企业主/企业家并不知道,“规模”是如何产生“效率”的?“组织”是如何象细胞分裂一样毫不走样“复制”的?“精细
产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并保持质量稳定的?----实际上,“规模经济/规模效率”并不是来自于简单的规模/资源扩张、而是来自于高度非人格化的组织结构
设计;“全球连锁/分公司”并不是来自于表面的品牌/声誉的影响力、而是来自于组织自身高度标准化/流程化的“组织复制”能力;“精细产品/稳定质量”并
不是来自于员工对于组织高度负责的精神、而是来自于员工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能力”。显然,这一切与中国传统组织管理“想当然”的理解与认识,完全
大相径庭。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规模扩张、连锁加盟、分支机构、全球化运营等等,其本质是描述组织的可重复性/可复制性/可扩张
性,都是在考验企业组织自身是否具备“自我复制能力”;而组织自身的自我复制能力,也已经成为了今天企业创造组织效率最重要方法。只要是“重复性”的工
作,不管是个体重复性的工作、还是组织重复性的工作,就都可以因规范化管理,从而避免个人或组织的随意性/模糊性/经验性,所导致的效益或效率丢失。就如
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并不是一回事;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没有可复制性的、连续不断
的、流水线式运营的组织能力,几乎不可能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阅读(72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