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讽谏信”
: ~) t8 L, e+ c/ t' J+ r 9 C! C. O& X: C1 Y/ \+ k
在我国古代,信访举报就有了雏形。据古文献记载,舜当部落联盟首领时,就设置了纳言官,让其深入民众,听取民众的讽谏。夏商周时,民众多以诗歌反映社
情民意,对此,专门设置了采诗官,“以采诗献之,以闻于天子”。由此,涌现了无数篇诗歌形式的“讽谏信”,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举报贪官污吏欺压民
众的恶劣行径。《诗经》里收集的这类诗歌,只是当时的一小部分。 ) x9 j) h K" u9 H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实行广泛的舆论监督和信访举报制度。齐威王对监督和举报者有丰厚的奖励:对当面批评过失的,给予上等奖赏;用竹简写信批评
的,给予中等奖赏;在大街小巷批评朝政得失的,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而齐威王听到批评后,及时改正过失、处理污吏,国家也很快政通人和。 1 E k, V$ I- M+ q6 A7 y
: |$ P/ ~/ z& E" F: o! c 最早的举报箱 ! Q; m4 c; ]- I# ^7 S4 K1 x
5 F( [, E% h! |1 t8 }; x$ h8 T- S 汉
朝统治者为鼓励民众进京告发地方官吏横行不法的行为,专门设立了“言变事”制度,规定普通民众可以要求官府提供食宿、车辆,直接进京到朝廷反映官吏们的贪
污行为,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个人见解或直接给予批评。汉武帝对民众举报的线索都派监察官调查。据记载,当时惩治贪官污吏的线索,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民众
的举报,以至于后来统治者会把民谣作为罢黜官吏的依据。
. j' X% A& X; p5 A5 U2 @& ~( z
2 A& C3 f9 G% x. R/ j4 V 汉宣帝时,“
言变事”制度有了创新,我国最早的举报箱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这是由名臣赵广汉创立的。他到颍川任郡守时,发现当地的土豪劣绅结党营私成风,形成了一个腐败
的整体,称王称霸,无人能治,民众敢怒不敢言,更没有敢直接到官府进行举报的。赵广汉令人制成形状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举
报箱设立以后,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反映土豪劣绅的不法行为,赵广汉根据举报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掌握真凭实据后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奸党散落,稳定了
社会。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升迁为京兆尹。
7 s ^, I; H. a4 l! b: J! z 两晋南北朝时期,信访举报虽有沉浮,总体上还是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可到了北魏后期,天下相对太平,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统治者们开始骄奢淫逸,对民众的举报再也没有当初那么重视了,导致地方官吏“守宰贪暴”,公行贿赂成为官场风气,整个社会腐败成风。
+ Q& J5 C# }3 Z" [: \2 j4 q3 D5 g
- x$ {3 e: a+ u3 e" ~: y 武则天置匦接受投书
: k* Z i1 O' [; K 4 D! W) U: ]- e* h/ Q( Q
唐朝君臣非常重视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公元618年,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法曹孙伏伽给唐高宗李渊写信,指明隋失掉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不闻其过
”,且当时非无直言之士,而在于“君不受谏”。李渊读了这封信后,认为“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戒”,从此“开直言之路”,鼓励官吏民众信
访举报。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与此不无关系。
% h! L' |, m5 ~0 L/ P1 I' F 武则天当朝时更
重视信访举报。公元686年,她命“置匦(又称匦匣,是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本刊注)四区,共为一室,列于朝堂”,投书按内容不同分别掷于一匦
中,“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即进”。虽然武则天为的是掌握权力,但她毕竟进一步深化了信访举报制度,为后人效仿和延用。
) l8 {4 z( \' \2 c' d& x& w, f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很强的廉政意识,对信访举报也十分注重,而且对重要的举报亲自处理。一次,有人举报他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穿衣豪华、生活靡费,赵
匡胤接报后便到公主那里,看到公主果然生活很铺张,穿得很豪华,特别是见了公主那件“贴绣铺翠”的上衣后,赵匡胤对她说“这件衣服不能穿了,今后也不要用
翠羽作衣饰了”。公主问道为何,赵匡胤说:“你穿上这件衣服后,皇亲国戚就会跟着学,就会形成奢靡之风。”公主听后接受了批评,将衣服放入柜中再也没有穿
过。 5 v! e! x% F2 l7 f2 n/ w
$ b+ Y! Z, \" B5 b) S 明朝时民众 8 \8 [" H( E9 s6 E5 ?# v$ G
可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
0 W$ i9 O* b: H: m& d5 ?5 P 4 m/ ~: u, s$ Z f" X
明朝时,朱元璋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他在《大诰》、《大诰续编》中要求,各地如有贪官污吏,城乡居民可将其绑缚赴京,“虽无文
引”,关津也要“即时放行,不得阻挡”,“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在此诏示下,常熟县陈寿六等人把贪财害民的官吏顾英绑缚至京面奏,朱元璋当即就给他们
进行了封赏,还免除了他们3年的杂泛差役,并警告当地官员,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一律族诛。 , _' `9 i5 P" @* c7 Z* E9 ^! R" C
清从明制,对待信访举报虽没有朱元璋那么严厉,但也鼓励民众对官吏实行监督。顺治专门下诏要求科道官“风闻言事”,揭发不法官吏,特别是高官的贪污行
为,明确提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实”,要求直言无隐,言必有据。康熙掌握朝政后,多次下令要广开言路,鼓励官吏民众特别是言官以风闻之事入告参劾。
8 L7 ^& F3 B+ L1 n 可惜从雍正后,举报的内容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实”的并不多,这项制度成了官员们“互为告讦”的手段。到了清末,无论是官场还是民众无不“风闻言事”而色变,这是异化信访举报的结果。 # S' X4 j! v; J- s! t v
(赵鸿祥、杜辉明荐自《北京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阅读(130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