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64449
  • 博文数量: 607
  • 博客积分: 10031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663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3-30 17:4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07)

文章存档

2011年(2)

2010年(15)

2009年(58)

2008年(172)

2007年(211)

2006年(149)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1-29 23:38:33

原文 http://armstrongonsoftware.blogspot.com.nyud.net/2008/05/road-we-didnt-go-down.html

 

Erlang中的RPC

最近,erlang的邮件列表中,我参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Steve Vinoski和他的朋友们谈及RPC的一些"错误". 这个讨论开始与522,FaceBook宣布部署采用erlang编写的chat server.

 

Steve发表了一个回复说:“...多年的CORBA经验告诉我,使用RPC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错误的事情.erlang风格的RPC却非常棒,因为erlang本身是分布式的.对于一般的语言,RPC带来的困难远远多于其解决的问题...”

后面出现更多的回复,我要求Steve详尽的解释其观点.

 

随后,Steve给出了丰富且有说服力的关于RPC问题的论述: "如果你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我告诉你,RPC的目标是使分布式的调用和本地调用尽可能的相似,但是这恰恰是其最根本的错误.因为远程调用和本地调用具有很多的不同..."

 

不错,不错,不错.当我读到这里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连串的好,,.谢谢Steve!


Erlang
没有选择的道路
Steve
过去曾深入研究RPC,并且感受RPC带给他问题,但是现在Steve站出来,告诉我们他曾经经历的一切.

 

对一个远程操作竭力地封装,使其看起来像本地操作,这就是RPC主要错误所在,因为远程和本地调用完全不同,我再次重申这个观点.

在不是最坏的情况下,远程调用和本地调用对性能的影响也差别很大.一个本地调用可能仅仅需要几十微秒,而通过RPC远程调用可能会消耗几十毫秒。两者性能大约相差1000倍。

 

如果程序员不知道本地调用和远程调用间的不同,那么他很难写出高效的代码.如果其在软件内部掺杂了很多RPC调用,那么很有可能他的软件性能会饱受毁灭性的打击.

 

我曾将亲眼目睹很多工程的失败,正是因为参与者对远程调用和本地调用没有清晰的认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对大型的项目的开发影响更坏.因为在较小的开发团队中,每个参与者都了解其使用的调用为远程还是本地调用.

 

Erlang如何实现RPC
所有的erlang程序都是由很多并行的process组成, process可以创建其他的process,可以发送、接收消息。这些操作在erlang中都是非常轻量,高效的操作。

 

Process可以被连接起来(link),用来应对错误处理。如果Process AProcess B相连(通过调用link/1函数),A发生错误时,B会接收到一个错误信号,反之B发生错误时,A也会收到信号。Process连接机制,内部使用 Process的消息发送/接收机制。

 

当我们进行分布式系统开发时,需要多种形式的RPC调用。如果使用RPC,那么对于各种问题,RPC具有各种各种的规范及形式,严格的形式要求以及对错误的处理方式使应用RPC成为一场灾难。

 

Erlang的时间,通过sendreceivelink,开发者非常轻松的构建具有自定义错误处理功能的个人RPC”

 

Erlang中没有“RPC存根生成器,也完全没有必要拥有类似的生成器。

 

在很多程序中,可能仅仅需要一些简单的RPC调用,在Erlang中,我们可以这样实现:

rpc(Pid, Request) ->

    Pid ! {self(), Request},   

receive
            {Pid, Response} -> Response

end.

 

非常简单,这段代码首先发送一个请求,然后等待应答。

 

 

基于上面的代码,可以进行很多有用的扩展。简单的RPC在发送请求后,永远的等待应答,所以如果应答无法返回(比如远程主机crash,那么请求方会被永远的挂起。通过添加一个timeout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rpc(Pid, Request, Time) ->

     Pid ! {self(), Request},

     receive {Pid, Response} ->  Response

     after Time ->

         {error, timeout}

     end.

 

现在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想产生一个exception,当与我们通信的远程主机die的时候,那么代码如下:

rpc(Pid, Request) ->

    link(Pid),

    Pid ! {self(), Request},

    receive

        {Pid, Response} ->

            Response

    end.

 

通过link/1函数,我们将自身processPid连接起来,确保远程主机出错,die时,本地Process也终止。

新任务,现在我们想并行执行两个RPC

rpc(Pid1, Pid2, Request) ->

    Pid1 ! Pid2 ! {self(), Request}

         receive {Pid1, Response} ->

             receive {Pid2, Response2} ->

                {Response1, Response2}

             end

         end.

 

 

 (不必担心这段代码是否工作,Response1Response2返回的顺序对代码没有影响)

通过上面的几个小例子,我想要说明的是:在Erlang中对于RPC的形式和规模以及错误处理,程序员可以进行各种精确的控制。同时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仅仅通过Process和消息,就可以很方便地更改RPC


标准RPC基于一个假设 -- 所有的应答都应返回给client

 

RPC框架中(比如SOAP),可能会有这样的处理:让X去做Y,最后把结果发送给Z。这在Erlang中也很容易实现:

rpc(tell, X, toDo, Y, reply Z) ->

    X ! {Z, Y}.

 

(在这里,我们固定发送的tuple消息中,第一个元素为希望得到应答的Process,第二个参数为要执行的动作。在文章开始的例子中,调用者等待应答,那么Z可以设置为self())

 

现在,我们要给我们的程序加上版本控制功能,也很容易:

rpc(Pid, Request, Vsn) ->

        Pid ! {self(), vsn, Vsn, Request},

        receive … end.

 

好了,通过这些例子,向您展现了版本控制,错误处理,同步执行,超时等等可以非常简单地添加到RPC调用中。通过消息接口,用户可以很轻松的定义各种交互。

 

最后,很多开发中通用的模式我们都为您准备好了,那就是OTP库。

 

阅读(165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