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9729296
  • 博文数量: 679
  • 博客积分: 1049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93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7-18 10:5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79)

文章存档

2012年(5)

2011年(38)

2010年(86)

2009年(145)

2008年(170)

2007年(165)

2006年(89)

分类:

2006-09-18 16:54:42

今日沸点 “明朝的事”要管吗? 网络红人重写明史 凌建平 祝裕 每日经济新闻 [2006-09-18]   主持人:     据媒体报道,一名27岁的年轻人正在重写明朝兴亡史,他长达百万字的宏大写作令许多史学界教授都瞠目结舌。据称他白天在广州一家单位做公务 员,晚上就猫在家里写“明朝那些事儿”。他写作用的全是时下通俗的话,这种通俗的笔法让他写的历史不枯燥、读来有趣。他计划在1年多的时间内写完整个明 史、完成100万字。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人写出来的明史在网络上受到了热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他的文章在网站上的点击率超过了300万, 一大批网民还聚集到他的周围成为粉丝“明矾”,其中包括大学教授、7岁小孩和60多岁的老太太。而该作品为“当年明月”带来了直逼易中天的人气,印刷版接 着出版也将为他带来20多万元的版税收入。     有人认为,“当年明月”的做法实际上只不过是“超级女声”和“我型我秀”在文史领域的翻版,即通过虚拟网络走红积累超强人气,然后正式进入实体产业。问题是,像历史这样的话题也可以复制“超女”成功的模式吗?   大众评判台   王青松:大众接受通俗化     不管网络上也好、现实也好,只要有市场,广大消费者认可,我认为就可以成功的。一般情况下,大众普遍认为历史较枯燥,很多人不喜欢看,如果 让它通俗化、简单化,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让学习历史成为一种乐趣,那当然是好事。只要写出来的东西不脱离史实,戏说的不要太离谱就可以了。   袁陈伟:只要不篡改历史,怎么轻松都行     支持,毫无保留地支持!我认为,他只要没有篡改历史就行,这样做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谁愿意在下班后再去看那一堆枯燥的文字,轻松点是好事。   许洪焱:个人修史是“盛世”体现     热烈支持个人修史。在古代中国,当修史成为一种表现新王朝一统江山的象征后,像前四史那样有观点、有内容的优秀史书就不多见了,更多的不过是保存史料而已。     现在,既然有人有志于以个人观点重写明史,我以为这正是盛世的体现。   陈先生:他是尊重基本史实的     我看过他写的东西,算不上戏说,还是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的,只不过采用了现在惯常的语言手法罢了。我们不能因为“胆敢”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采用了现代笔触就要批判他吧?   文小姐:好事情也有坏的影响     事情要分两面来看。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知道一定历史的人来说,在茶余饭后,轻松有趣地重读一下历史并非坏事;但对于那些还未涉猎历史的学生来说,我就很担心,很多事情都是先入为主的,一旦这些戏说历史的东西在他们心里定格,他就会当作是真正的历史的。   ◆沸点特稿   这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自然现象   谢文     这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他们同正史一直是两条平行线,处于不同的两个区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这样的作品严不严谨,到底有没有学术价 值,还是让市场和读者来评判吧。当然,野史永远替代不了正史,我们不敢想像野史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学里的教材,但在老百姓眼里,怎么开心就怎么戏说吧,评书 场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不就是几百年口口相传的结果吗?谁又会一本正经地去讨论这些评书的学术价值。     “当年明月”同易中天一样,都是利用了一个平台、抓住了一个机会,易中天是通过电视平台,而“当年明月”抓住的是屡有奇迹发生的互联网。正 因为互联网传播渠道的廉价、有效,使得前互联网时代不可能再现的现象频频发生。“当年明月”的这篇小说,我也大概看过一点,不光他的,我最近还买了东方龙 吟的一系列小说,他也通过互联网出了很多历史小说,写过东方朔也评过苏东坡。     互联网使得大众传播几乎是零成本,这也是自从互联网深入生活以后要值得大家重视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变化,到底是要多跟踪时代潮流还是要高高在上,这也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一旦面对机会,我认为,与其在一旁冷嘲热讽不如跟上潮流抓住机会,大家都有利用机会的权利。     自从互联网为普遍百姓开启了非常有效、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新颖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碰巧这样的路子适合了大众的口味,不但会有读者,也会自 动形成一种时尚。当然,背后隐藏的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权威推荐和编辑的层层筛选相比,这是一条多出来的也是极具市场性的路子。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余的 价值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如果学术雅俗共赏,同样也会广为流传,就这点,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历史就是历史,自然会有专门的学者来研究。历史也有层次之分。正史 学家不会因为野史有一百万读者而自己只有一万读者就吃醋,因为这是真正的历史,学术地位高,供专家参考。绝对不会出现27岁的小伙子写了一部明朝兴亡史、 以后明史就没人看的现象出现的。    我认为这也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出现的自然现象。还是尊重互联网的规律任其发展的好,所以谈不到管理层面。再说了,谁来管理?凭什么管理?
阅读(247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