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88409
  • 博文数量: 62
  • 博客积分: 2995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6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12 12:1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2)

文章存档

2015年(1)

2012年(1)

2011年(4)

2009年(4)

2008年(3)

2007年(1)

2006年(4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11-13 23:55:44

注: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来有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由波斯或阿拉伯语原读音引申而来的,如采用谐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二、由祖姓或回回名演变而来的,如变繁为简、谐音、近音等。

三、由曾得到过的尊号或源来地名变繁为简采用谐音等而产生的

四、由各代皇帝赐给或御批(改)而产生的(一般会使用国姓或不饶口的姓氏)

五、历史上因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或者借用周边汉人邻居、朋友姓氏的(此类考证起来比较难)。

阿 艾 安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回回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回回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回回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的回回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族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回回人之故国。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

把 白 摆 拜 宝 保 比 卜 柏

  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贡使回回名的首音。如景泰三年(1452年)有入附回回把把,景泰五年(1454年)从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入附的回回人把好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回回贡使把部利朵思麻,不仅娶妻生子,而且还授职指挥佥事。明代还有一位年代不详的西域回回使者把把赛。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

  回族中的白姓,仅次于杨姓,也是大姓之一。现居广西桂林的白姓回族,谱系称始祖为伯笃鲁丁。据《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1266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又据《新元史.氏族表》载,西域回回伯德那之子察罕,元仁宗赐予其白姓。明代、哈密回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内附,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卒后,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瑜子白镔,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明孝宗实录》、《锦衣卫选薄》)陕西丁也是哈密回回,初居甘州(今张掖),任指挥使,后迁居北京,其孙亦撒,为锦衣卫百户,嘉靖六年(1527年)赐姓白名勇。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

  回族中的摆姓,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名言太。摆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拜姓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姓氏词典》称;“(拜姓)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拜姓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1321-1323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勋)“之后裔姓拜”。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说,拜氏是元代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同治年间陕西回族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宝姓,出自回回名首音。如在元代,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人。清代,在云南回族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云南。

  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比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回族中的卜姓,为改姓。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再有,明洪武中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今属乌兹别克)功官百户,占籍嘉定。后改姓卜,曾孙卜相、相侄永正、永正子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回回历史与文化》)卜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目前暂无资料,待整理

 

  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回族中以此为姓的有很多,属改姓,如西域回回那那罕,宣宗宣德中人附,徙居安徽全椒卫所,后改姓陈名景通。子陈友时迁北京,官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英宗正统九年(1444)迁游击将军,寻升都督,充总兵官,封武平伯,赠世券。未几,以平宁夏、甘州、凉州瓦刺功晋侯爵。卒诏赠沔国公,谥武僖。据史料记载,今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建造。友子陈能、孙陈纲、四世孙陈勋、陈熹、五世孙陈大策、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尤以大策功勋卓著,名重一时。。

  暂时不详,欢迎提供。

  暂时不详,欢迎提供。

 

达 答 笪 党 岛 邸 底 丁 定 端木 朵 董

 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回族人物志》)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宁夏等地。

  回族中的答姓,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两阳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

 回族中的笪姓,据《通志.氏族略》,归在“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类。又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称:“出处无可考。”显然,这是一个出自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为清初顺治时回回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笪重光(1623-1692年)。其人在当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参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在清代中后期,在重光之孙笪立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孙女笪妃,均为著名的画家。笪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族族当中,故延用此姓。

 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岛姓为数很少。在明代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回族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族十大姓”,其中便有岛姓。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

  回族中的邸姓,是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由外地迁往山西太原的。山西太原的回回十大姓中便有邸姓。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内蒙包头和北京。

  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有回回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族族说》)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新元史》阿老丁,西域回回,成祖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卫都指挥同知。子札马儿丁、札刺儿丁皆袭封。后札刺儿丁以丁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历史与文化》)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姓回族,“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日泉州陈棣丁姓的始祖。”(《陈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回族中的定姓,是“以回回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据续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定氏宗谱》载:“一世祖定公于元末自高昌入中原居山西大同府(今大同),为元顺帝效力,官居西台御史,二世祖定宝禄,因有武功于明朝,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护藩分封至楚,授武昌卫所指挥,落籍武昌长虹桥,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其后裔在数百年间,虽纷纷由经商、出仕、随军调遣、游学、逃荒或过继承嗣等原因迁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但仍以湖北居多。

端木 端木为回族复姓之一。端木原为中国古老的姓氏,后也融入了回族族之中。端木,早期见于回族族的有清代的书法家端木采、书画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这一回族复姓,主要分布在安徽和东南沿海地区。

回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如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北京牛街志书——<冈志>》)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暂时不详,欢迎提供。

法 傅

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傅姓,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载:“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十六年至十九年(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定居旧村,成为傅姓一族。”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地。

尕 改 高 宫 古 桂 郭 甘

回族中的尕姓,主要源自明清时的“尕最”的首音。再有,自中亚而来,精通《古兰经》诵读的学者及在清真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人称“尕阿訇”,也是少数尕姓之源。在新疆地区有一尕姓家族,上祖为明代望族。至清初,曾祖曾考取进土入翰林院,故陕西咸阳一带有民谣:“先有尕家坟,后有河州城”。回族中的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区。

回族中的改姓,初期见于康熙年间居北京牛街的社会活动家改弼廷。改氏先祖为麦加人,故其姓应是由“名改姓”而来,或为求仕入官者的赐姓。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高姓,多是西域回回人入关后的改姓。如元代学者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大同。明代西域回回善巴斯,入关居甘州(今甘肃张掖),改名为高彦名。清代名将高天喜,先世也是西域回回,后落籍青海西宁,改姓为高。回族高姓在中国分布很广。

回族中的宫姓,早期见于明代吐鲁番归附回回宫火因。宣德四年(1429年),宫火因入朝后授锦衣卫指挥使,遂以宫为姓,有子宫玉、孙宫祥、四世孙宫清,并世袭其职。宫姓回族在北京,山东、辽宁、上海有分布。

回族中的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回族中的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据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著名的),”即郭氏先祖郭广德(波斯语译汉姓“郭”音为“贡”,且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郭广德译后为“德广贡”)。今泉州和惠安白奇乡万余名回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之子郭子洪、郭仲远的后裔。(可参见《泉州石刻》、《郭氏奇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回族中的甘姓,目前此姓氏在回族中的由来还未有详细资料,欢迎知情者提供。

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哈只克,哈密回回,武宗正德中人附,十二年(1517)任桂林右卫百户,遂以哈马姓。子哈金、孙哈同贤。四世孙哈忠华、五世孙哈应麒皆袭封桂林右卫(〔明〕《桂林右卫选薄》),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

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回回名首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伊斯兰教民族说》)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海口)左所。海氏先祖多从军行武,海答尔落籍琼山后,全族弃武从文,杰出文人学士辈出,且多为政治家。著名政治家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后裔。在明代,仅琼山海氏一支,就有举人、进士八人。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海氏“一门之内,才德彬彬,为海内鼎族”。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迫害,海南海氏回族家族大多已分散流失。在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也有海姓回族一百多户。这一支海家,为明末伊斯兰教经师海东阳之后,现已传至第九世。今海家老坟上还有为纪念海大师,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石碑。在甘肃和新疆亦有一少部分海姓,这部分海姓源自元朝时屯戍垦边的“西域亲军”和“探马赤军”回回名译音,与其海南和中原地区的海姓不同源。海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北和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韩姓,据山东禹城县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伊斯兰教,为邑望族……”据传,韩氏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青海省循化县迁入禹城,初居西白庄(大程乡),后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至韩家寨。此外,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的西域回回人卜尔者丁,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了韩姓。卜儿罕丁,西域回回,代宗景泰二年(1451)人附,官南京锦衣卫百户。子者马七、哈密丁、喜刺儿丁皆袭百户,孙哈陆儿袭百户。四世孙更改姓名为韩辅,五世孙韩存仁袭百户。在西北地区,有一些回族韩姓,祖上系青海循化撒拉族韩姓。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郝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回族中的何姓,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载,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失兀喇,元时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明初,何也思答儿随燕王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永乐初年封武德将军、上千户,次年(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为姓。何姓也有取“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等)首字谐音者。现居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姓发为“火”音。何姓回族以河北、河南、北京。南京居多,在全国分布也很广。

回族合姓,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代咸阳王赛(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甲子(1444年)科举人,建坊村前,为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以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又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回族中的黑姓,据金吉堂《伊斯兰教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地区。

回族洪姓是“由回回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又据金吉堂《伊斯兰教民族说》称:“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编著《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呼姓源自我国古代鲜卑人,后因部分鲜卑人融于回回族族,故有呼姓。呼姓主要分布在宁夏。

回族中的胡姓取自祖辈回回名首音。据《元史.胡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的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和胡姓的。“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众多,而胡姓在明清间为大族。”再有,清代内务府的回回人喀尔迪克,后改姓胡,遂为胡姓回族的又一支。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天津、南京和陕西。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虎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回回姓氏考》)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花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华姓,回族姓氏之一。江南及西北地区均有此姓。(参见《镇江回回》)。

福建泉州的回族黄姓来源有二,其一是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回族中的回姓,取自回回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回姓原本为复姓,即回回,如“元代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此氏。”(《姓氏词典》)后来,回回这一复姓才逐步演变成了单姓。回族中的回姓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

回族中的火姓,出自波斯语的回回名“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来演变为尊贵、学者、圣高等多种含意,故采用此回回名者颇多。在中国,回族的火姓元明时大多在南京、扬州,明以后又迁到了湖南、湖北等地。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姓。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及湖南、湖北地区。

阅读(452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