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讲了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今天再给大家讲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说明: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所以这十多年间也没有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且去培养他们。
1、魏书生的例子。
2、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杨修与诸葛亮:
如果没读过三国,就到网上查一下:“一人一口酥”和“鸡肋”,以及“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两个人都是人才,但是,诸葛亮得到“三顾茅庐”而得到重用;杨修为展示自己才华,结果成为刀下之鬼。
结论:
大家都能得出的结论,就不说了,就说几点有些人看不到的结论:
第一个故事:
1、有一个善于发现学生特长的老师,也是学生的福气。
2、每个孩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但是,现在的评估制作,造就了优生和差生。
3、应该联想到另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尖子班。
问:尖子班里都是好学生吗? 答: 没错,开学的时候都是。
问:尖子班里还都是好学生吗? 答: 不是,已经有很多差生了。
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用的发挥,就会失去信心,进而失去成绩,甚至是生命。
第二个故事:
1、特长是相对的,“天才”也是有范围的。在教学中,不要拿我们的生活标准去看待学生,毕竟我们比他们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
2、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既使有学生是天才,成天也是“环谒于邑人”,最后变平庸。
3、为什么天才变平庸?就是有人利欲熏心。
第三个故事:
1、特长有用吗? 可有可无! 用者有用,不用者无用。
2、还是环境。没有环境,再有特长,也是白搭。
3、为什么好多年你们县没出清华北大? 答:坏学生让教坏了,好学生让教庸了。
自省书
1、任教十余年,皆从事繁杂事务,基本于教学无缘。三年前,因事迫归正道,但心不在焉,也不能务其正业。
2、教学三年,学生四五千,仅数面之缘,相逢恰似陌路,不得深交。既有才,也不知。
3、校有校规,凡参赛者,费用自出。前获省奥赛之奖者,每年数人,现无人敢就。唯电脑制作,还算苦撑,但每年也自掏数百。学生只有苦读圣贤之书,即有乾坤之才,也无用才之处。
阅读(216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