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71401
  • 博文数量: 287
  • 博客积分: 1100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383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8-16 08:4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15)

2012年(17)

2011年(17)

2010年(135)

2009年(85)

2008年(18)

分类: 系统运维

2011-03-28 14:29:03

银行核心与前置系统的区别

目前行业界对银行核心的定义是传统业务的集中处理,这些传统业务的核心都是基于数据记录为基础的业务集中交易。

一、从历史的演变看银行核心和前置系统的诞生

从银行电子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银行核心与银行前置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上世纪80年代,IBM PC XT、苹果机、王安电脑初步深入到银行界的应用,许多商业银行各分行或各分行的储蓄所以这些电脑设备搭建银行记账系统,交易种类在非常窄的应用范围内。

80年代末期,国家对中国金融电子化领域的优先政策,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引进IBM系统360、系统370系列的计算机系统,逐渐在地区性为单位形成区域性应用体系统一的处理单元。这时的其它商业银行,比如建行、工行、农行等还处在乱世英雄阶段,各区域的计算机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应用体系。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以人行计算中心为首,工行计算中心、农行计算中心等形成了以IBM系统370为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架构。人行计算中心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清算系统。工行和农行也以IBM系统370为平台,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统一银行应用体系。在这种系统环境下,还没有出现银行总行前置系统。如果说有的话,只有在这种IBM SNA架构下的前置通讯控制机,但是没有目前前置机上的通讯报文转换概念。

到了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始年代中期,各家商业银行把各地分行的IBM系统银行核心账务系统集中到各家总行计算中心。在集中的同时,又统一开发了银行综合前置系统,把进入银行各渠道的通讯整合到综合前置系统中,各渠道的通讯交换报文通过综合前置处理后再与主机交易系统进行通讯。在这之前的综合前置,从柜面系统通过综合前置再进入主机交易系统是主要的处理,其它渠道的通讯微不足道,许多系统处理其它渠道的通讯,没有把这类通讯归类到综合前置中,而是使用专门的通讯编程进行处理。

随着新的业务不断扩大,以及硬件展示平台不断延伸,一方面新的业务种类快速增长,要求新的业务在传统业务平台下通过技术实施手段快速融入,即数据记录为基础的模式不会改变,新的业务子系统在银行核心架构中可以集成到传统业务中,也可以通过中间业务交换平台成为一个单独运行的功能子系统。另一方面,硬件展示平台不断延伸,比如银行ATM自助功能不断扩充、自助设备和手机银行等功能的完善,传统的业务有60%70%都可以延伸到这些自助设备上。这两类业务的扩展,由于目前银行传统核心架构的技术限制,使得新的业务不能快速融入银行传统核心体系中。所以,在现有的架构下,许多银行,就把银行综合前置的概念进行延伸,一方面还保持银行柜面系统进入的报文转换处理;另一方面,把银行综合前置的概念延伸到银行中间业务交换平台上,通过银行综合前置,或者银行中间业务交换平台,把非银行传统业务核心交易之外的功能处理模块的报文进行转换,再通过中间业务应用平台上的路由功能进入到对应的应用子系统中进行处理。各独立的应用子系统在处理交易过程中,如果要与银行传统核心系统数据进行处理,都必须通过中间业务交换平台进行处理。

二、银行核心与前置系统区别、定义发展与架构延伸

这里,我们再回到文章的话题:银行核心与前置系统的区别。

银行核心,这里指传统的银行核心系统,可以进行完整的银行交易和事务处理的交易系统。没有前置系统,如果采用直连柜面通讯通道,银行核心是一个单独的、可运行的交易系统。

前置系统,或者中间业务交换平台,没有处理业务交易的功能,只能进行报文转换、报文的加解密处理、通讯协议转换,以及,通过这个平台上的路由功能进行通讯报文的转入或转出处理。

上面说过银行新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硬件展示平台种类和功能不断扩充,对银行核心系统定义范围的延伸,也就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银行核心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银行核心仅作为账务系统存在于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其它业务模块也随着交易量的扩大,或者业务模块的独立性,存在于这个银行综合系统的架构中。如果银行综合系统是这样一种三层架构:渠道层(包括柜面)、银行综合前置层(中间业务交换平台)、核心层,包括传统银行核心和非集成新业务子系统。我们如果一定要落实什么是银行核心的话?我认为,银行核心在没有有效地解决银行交易与银行数据事物处理关系之前,基于银行数据记录之上的交易处理的功能模块的架构集成就是银行核心。前置系统是连接各处理单元的桥梁,是血管。核心层的各处理单元,无论是紧耦合集成,还是松耦合集成,是核心,是内脏。

随着应用系统架构的不断扩充,新的技术不断涌入,前置系统角色随着功能的变化也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

从早期银行账务系统之上没有前置系统概念,到银行数据分区域或集中处理,诞生了银行前置系统,随着中间业务的不断加入,大前置,或者综合前置,或者中间业务交换平台,替代了传统的柜面进入主机的前置系统。从基于AS400平台db2/400数据库的应用开发模式的改变,java前端新技术的运用,在许多需要图形方式展现的操作画面应用上替代了传统的绿屏字符操作应用。新的交易处理流从简单直行前置系统或综合前置系统,到逐渐需要这类前端展示公共的预处理放到综合前置上来做,这样综合前置的角色就被ESB平台取代了。ESB平台包含所有综合前置的功能外,还有java服务的功能封装的功能,有前端java需展示数据或者报表数据的数据预处理功能。

三、展望未来

这里顺便探讨一下x86体系计算机,即‘云计算’应用于银行核心架构的模式。

不可否认,x86体系计算机在internet搜索引擎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成功地诞生了‘云计算’概念和技术。云计算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最小处理单位是搜索关键字词汇,云计算处理中数据涌向最小单位也是搜索引擎关键词汇。然而,把‘云计算’概念用于银行核心业务,势必首先要解决:1)什么是银行交易的最小处理单位?2)什么是银行交易云计算模式下的最小数据涌向单元?如果解决了上述这两个概念之后,为了达到交易的完整性,势必要对这两个单位的云计算处理单元进行统一调度,这又引发云计算体系中的调度问题。同时,在云计算模式下,如何实现银行交易的数据完整性?即银行事务处理的完整性。IBM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对单点对单点的事务处理采用二次确认进行处理。如果在云计算模式下,不会是n点对n点的n次方的确认方式吧?如果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不适合银行业务。当然事物总是发展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新的技术可以做到云计算模式下的银行交易的完整性。但是,目前为止,各计算机厂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如果这种新技术一旦诞生,银行界也不会是这种新技术的吃螃蟹者,也一定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缓冲期。

 

阅读(2334) | 评论(1)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pser2011-04-22 17:53:28

说的不错~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