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4-08 11:02:20
又到清明,那些故人的故事又浮上心头。时间无情,总会带走一些你所珍视的人与事,且不容分说;时间亦有情,总会在带走的同时留下关于这些人与事的痕迹,且不断累加。于是,逝去的便化作永存的回忆继续了下去。
更重要的是,有些回忆不仅仅是用来咀嚼过去的,它更可以是推动乃至引领你继续前行脚步的力量。我想,罗京老师之于我们,就是这样。
2009年,罗京老师走了。这一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选出“新中国六十年广播电视进程中有影响力的六十件大事、六十个栏目、六十个节目、六十个人物”,罗京老师位列六十个人物之一。他究竟怎样影响了新中国广播电视的进程?很多专家、学者、业界同仁都进行过深入的论述。而作为他的同事,作为他的后辈,我始终认为,他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我们、影响这个职业群体而实现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永远会记得他生前曾经对我讲过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刚刚接触电视新闻工作,兴奋而茫然,有的是热情,缺的是方向。罗老师对我说,“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自主学习”。他进而解释,“你已经是一个职业的电视播音员了,不可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有老师每天手把手地教你、带你、督促你,你必须具备一种观察的眼光、一种学习的能力,带着你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所有问题去自主学习。”这句话对一个刚刚踏入这个职业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啻为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一直到今天,当我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时,我愈发体会到了它的重要和珍贵。因为只有你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才能拥有一种持续成长的动力,才不会陷入圭臬或仅仅作到亦步亦趋。罗京老师还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并非仅特指播音专业的学习,还要注意学习与电视新闻相关的一切内容。他以自身的实践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罗京老师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出色的播音,但他还有很多没有被看到的职业技能:比如策划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为一台晚会撰稿、甚至扛起摄像机去拍摄。这样多方面的技能、这样对于电视新闻所需要具备的一切技能的及时补充和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这个行业当中很多人无法企及的。所以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行业的翘楚,绝非偶然。现在,我们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背负着很大的成长压力,在这个时候,也许我们更该时常问问自己,“我学会自主学习了吗?”
第二句话,是在我工作了三四年之后,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开始多元化,各种各样新的形态层出不穷,我也有机会尝试着做了一些直播报道,开始尝试在“播”别人写的话的同时“说”自己的话,把“播”与“说”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圆通地融合起来。但也仅仅是做了而已,至于这样的尝试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何意义,说实话,当时的我很懵懂。有一次闲聊时,罗京老师对我说,“你是组里比较早也比较多做这类节目的,这条路你要坚持走下去,这会是今后电视新闻的一种趋势。”看看今天的新闻频道,看看今天的电视直播常态化,我不得不钦佩罗京老师当年的敏锐。而今天回头看,他当时所给予我的这种肯定和鼓励,也正是我能一直在这个领域坚持尝试下去并不断成熟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那时开始的变化,我不一定有足够的信心应对今日的变化。如今的时代,变化的周期只会越来越短,变化的方式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想让自己不成为“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就必须保持前瞻的眼光与先行一步的行动。
第三句话,是我在加盟《新闻联播》的工作团队之后,似乎已经站在了所有学习播音专业的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峰,而这个平台除了带来更耀目的光环外,还意味着什么呢?我也在思索。这时,罗老师对我说,“你的平台不一样了,你现在要更加注意在工作中培养一种气度,培养一种气场,培养一种传递中国最强有力声音的气派。”这句话又一次使我认清了方向。在这个时候,他所关注到的我的职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上,而是从一个人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关照这些年轻人、这些后辈,而“中国气派”,又何尝不是他穷其一生所追求与攀登的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你要坚持下去”、“要培养一种气度”,这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罗京老师留下的三句话。想来,我何其有幸,在短短的职业生涯当中几乎每个重要的阶段,都曾得到来自他的重要的、中肯的、令我一生受用的提点,所以,他是我职业生涯的引领者,而且是永远的引领者。我更愿意将这三句话与更多的同行特别是年轻的同行来分享,因为我觉得,它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份职业。
今天,回忆罗京老师,需要的或许不再是悲伤,也不仅仅是缅怀,更重要的还是把罗京老师二十六年播音工作中所拥有的一种职业精神总结和传承下来。
我个人认为,在他的职业精神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还是他对于这份工作一以贯之的认真负责的态度。2009年,当接到为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担任电视转播解说的任务后,我马上想到的是“如果罗老师在,他会怎么做?”尽管在整个过程中,我和李瑞英老师几乎从未主动谈起过罗老师,但事后交流,我们发现,心里不约而同地感觉他在陪伴着我们工作。每一次演练,每一遍熟悉稿件,我们都会想,如果他坐在这里,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投入这项工作?那一定是最最严格、最最认真、最最一丝不苟、最最兢兢业业的,因为这就是他二十六年如一日的职业态度。在他走后,很多人都曾这样评价他,“二十六年中三千多次播出,从来没有出过错”。其实,作为朝夕相处的同事,我们都曾见到过他偶尔的失误和人所难免的紧张,但我们更看到了他从未丧失的从容。罗京老师自己说,“我不可能不紧张,也不可能没有失误,但是我们这个工作就要求你要有控制,你要自己把自己控制在最恰当的状态上”,所以,实际上,他是用他非常严格的自我控制,把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差错减到最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失误,他都是以同样的态度,将失误化解于无形。大家公认他的业务能力强,但是我想,能够在二十六年的三千多次播出中,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一定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一定是更取决于他的态度,取决于他对这份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我认为,这种态度就是他的职业精神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也正是还活着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后辈要继续努力去做到、做好的,只有做到、做好,我们才不会在罗京老师事业未竟的遗憾上再添加遗憾。
在参加《艺术人生》清明节目录制时,我曾经引用了那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是的,不会忘记,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