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12-21 17:06:50
UUID
通用惟一标识符(UUID)是128位比特的数字,用来惟一地标识因特网上的某些对象或者实体。
A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is an identifier standard used in software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by the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OSF) as part of the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DCE). The intent of UUIDs is to en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to uniquely identify informa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central coordination. Thus, anyone can create a UUID and use it to identify something with reasonable confidence that the identifier will never be unintentionally used by anyone for anything else. Information labelled with UUIDs can therefore be later combined into a single database without need to resolve name conflicts. The most widespread use of this standard is in Microsoft's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s (GUIDs) which implement this standard.
一个UUID 是一个标识符标准用于软件架构,是由开放软件基金会(OSF)作为分布式计算环境(DCE)的一部分而制定的标准。UUIDs的目的就是使分布式系统可以不需要重要的中央调合系统而能唯一地标识信息。这样,任何人能创造一个UUID 和使用它来标识一些东西,而且,你有足够的信心来确定这个标识是永远不会被任何人无意地使用在任何东西上。因此,信息加上了UUID标签就能合并到单个数据库中而不用去解决命名冲突的问题。这个标准的广泛应用在微软的全球唯一标识符(GUIDs)上,GUID实现了这个标准。
A UUID is essentially a 16-byte number and in its canonical form a UUID may look like this:
:550E8400-E29B-11D4-A716-446655440000
And has this structure in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ypedef struct {
unsigned32 time_low;
unsigned16 time_mid;
unsigned16 time_hi_and_version;
unsigned8 clock_seq_hi_and_reserved;
unsigned8 clock_seq_low;
byte node6;
} uuid_t;
The J2SE 5.0 release of Java provides a class that will produce 128-bit UUIDs. The API documentation for the class refers to ISO/IEC 11578:1996.
关于UUID的定义,详细内容可参考,文档里面还有C语言对UUID标准的各种实现。
GUID
A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or GUID is a pseudo-random number used in software applications. While each generated GUID is not guaranteed to be unique, the total number of unique keys (2128 or 3.4028×1038) is so large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ame number being generated twice is very small.
一个全球唯一标识符 或 GUID 是一个假随机数用于软件中。虽然每个产生的GUID是不保证唯一的,但不同的标识符总数是(2128 也就是3.4028×1038)如此之大,以至于相同的数字被产生两次的机率是很相当小的。
The GUID is an implementation by Microsoft of a standard called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specified by the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OSF).
GUID 是微软对UUID这个标准的实现。UUID是由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定义的。
UUID还有其它各种实现,不止GUID一种,其它的在此不详细说明。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nidehong/archive/2006/11/22/1406125.aspx
UUID是是128位整数(16字节)的全局唯一标识符(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指在一台机器上生成的数字,它保证对在同一时空中的所有机器都是唯一的。通常平台会提供生成UUID的API。UUID按照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制定的标准计算,用到了以太网卡地址、纳秒级时间、芯片ID码和许多可能的数字。由以下几部分的组合:当前日期和时间(UUID的第一个部分与时间有关,如果你在生成一个UUID之后,过几秒又生成一个UUID,则第一个部分不同,其余相同),时钟序列,全局唯一的IEEE机器识别号(如果有网卡,从网卡获得,没有网卡以其他方式获得),UUID的唯一缺陷在于生成的结果串会比较长。关于UUID这个标准使用最普遍的是微软的GUID(Globals Unique Identifiers)。
UUID,其格式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8-4-4-16),其中每个 x 是 0-9 或 a-f 范围内的一个十六进制的数字。而标准的UUID格式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4-4-4-12)
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需要为每张表指定一个主键,所谓主键就是能够唯一标识表中某一行的属性或属性组,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但可以有多个候选索引。因为主键可以唯一标识某一行记录,所以可以确保执行数据更新、删除的时候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数据库的主键生成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在主键的时间和空间效率上做平衡折中,从而选择不同的主键生成策略。归纳起来,对主键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 自动增长字段
自动增长型字段允许我们在向数据库添加数据时,不考虑主键的取值,记录插入后,数据库系统会自动为其分配一个值,确保绝对不会出现重复。
2. 手动增长字段
手动增长型的字段,也就是说主键的值需要自己维护,通常情况下需要建立一张单独的表存储当前主键键值。
3. GUID类型
GUID是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缩写,是一个128位的随机数,并保证不产生重复。
4. COMB类型
COMB(combine)型可以理解为一种改进的GUID,它通过组合GUID和系统时间,以使其在索引和检索事有更优的性能。
COMB数据类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这样的:既然GUID数据因毫无规律可言造成索引效率低下,影响了系统的性能,那么能不能通过组合的方式,保留GUID的10个字节,用另6个字节表示GUID生成的时间(DateTime),这样我们将时间信息与GUID组合起来,在保留GUID的唯一性的同时增加了有序性,以此来提高索引效率。
下面转自:温少,首发于博客园
替代方案之一,就是使用关系数据库的自增长字段,自增长字段的一个问题是,无法预先创建一个ID,只能够在保存的时候才能生成ID,这对于批量关联插入数据来说,不满足需求。
替代方案之二,就是使用一个记录ID的表,每次加一,在事务中使用Select FOR UPDATE来读取然后UPDATE SET FVALUE = FVALUE + 1,或者使用我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CAS算法。 这样做,会导致性能低下,每生成一个ID的成本都很高。
替代方案之三,就是把ID分成两部分,Seed和IncrementID。Seed采用上面的方案二或者其他办法生成,IncrementID使用一个AtomicInteger来每次递增生成。SEED转化为九进制数字,这样SEED就不会包含9,于是使用9作为分隔符,把SEED和IncrementID隔开。这样做,就可以做高性能产生ID,而且确保不重复。甚至可以更进一步,SEED由一个中心服务器生成。使用9个分隔符号隔开SEED和IncrementID,好处是SEED是变长,而不是使用固定位数来保存SEED,这样产生的ID会更短,可读性更好。
举例,34915,其中34时SEED,15是IncrementID,9是分隔符,SEED部分采用九进制表示法,确保不出现9,第一个9之后的内容属于Increment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