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
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
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余众越过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
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
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
能统率与之进退。”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朝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初年,汉朝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藉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
却加深了汉朝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
使,阻断丝路交通。于是楼兰成为汉朝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戳汉朝使者。
向导是楼兰国内的重要劳役,专门担任过往使者、商人、僧侣的向导,并为他们提供骆驼、水和粮食。在楼兰国,担任向导的人都是世袭的。因为向导的工作非常辛苦,又没有太多的钱,所以楼兰国常发生向导逃跑的事情。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楼兰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赵破奴假装先要攻打车师,暗中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出其不意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
匈奴听说楼兰归顺汉朝,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汉朝各遣一质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宝马,派遣李广利率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
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扞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被解送长安。汉武帝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
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侦察匈奴的动静。
汉征和元年
(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派人来到汉朝,请求汉朝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长安犯法,已经被处以宫刑。汉朝不想让楼兰国知道,怕借口皇帝喜
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继任的国王向汉朝和匈奴又各派了一个质子。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嗣王在匈奴的质子安归遣
送回国,立为新国王。汉朝后来才听说消息,召新国王安归到长安,说有赏赐,想诱新立国王至汉廷,扣作人质。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楼兰王子被扣在长安没有回
国,新国王安归自然不敢来长安。安归由于生活在匈奴多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
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平
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耳,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汉书·傅介子传》)。
霍光同意傅介子在楼兰试一试。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与部下带着金币,来到楼兰。楼兰王安归对傅介子一行相当冷淡,并没有接见。傅介子便假装要离开
楼兰,去其他西域国家。到了楼兰西部边境界,派翻译去向楼兰王安归传话:“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并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
译回去向楼兰王报告。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便赶来会见使者。傅介子与楼兰王同坐饮酒,把财物拿出来让他看。酒喝得差不多了,傅介子故意对楼兰王说:“我们
汉朝皇帝派我来,有秘密要告诉国王。”楼兰王相信了,站起来跟随傅介子进入帐中密谈。事先埋伏的两命壮士从背后用剑刺楼兰王,剑刃穿出胸前。楼兰王当场死
去。国王的侍从人员都吓得逃散。傅介子向楼兰宣告:“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楼兰上下惧怕汉
朝的军威,没有引发动乱。
忠于匈奴的楼兰王安归被杀后,汉朝立在一直汉朝当质子的楼兰前国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赐汉宫女给尉屠耆为夫人,并更
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到在楼兰国内势单力薄,生怕为前王之子谋害,特意上书请求汉朝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
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
阅读(166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