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楚第一次听到夫子的“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是什么时候的事,只记得是很久很久前的事了,因为各种原因,夫子的从学经历,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
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的意思,等到我完整地读了《论语》这本蒙学典籍,我一直在想,夫子十五岁就开始立志读书,在三十岁的时候,在学问方面,已经有所成就,真是了不起。确实是这样,我觉得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能“立”,确实是了不起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真正搞清楚,夫子在三十岁时,“立”起来的,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学问?还是人生?
显然,学问肯定是包括在“立”的中间的,但是人生,又何尝不是呢?夫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显然是要在行的基础上,才要开始学习提高文化程度,而学文,又是为什么呢?窃以为,是又文而化,促导自己,教化众生。
讲了“立”的内容,那究竟什么是“立”本身?简单的说,立是什么意思,什么才算是立,而什么又不管立呢?
还是从夫子这句话中讲,十五志于学,为什么志于学?学其实是立的前提,是立的基础,也是立的过程。立是学的一个目标罢了。
我们通常讲立,认为它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事业有成”,诚然,这么理解,也不能算错,毕竟夫子已经不在这儿了,即使是夫子在这儿,也不可能去拒绝或者否定别人的这种理解,毕竟虽然是同一座山,在不同的人眼中,山的意义,完全不同,何况只是一段文字呢!
立,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更多的意义,是指学问上的立,这个立,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基本上完成了从最初的从众求学到立时的有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推而广之,就是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思想,真正地成熟起来,但是实际上,成熟是一个过程,正因为是个过程,所以,夫子在四十的时候,才会不惑,为什么不惑呢?我觉得字面理解,是学术上有了一些求疑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始重视审视人生的观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可能这也算是螺旋式上升吧……
书还在读,夫子的教诲还在耳边回荡,不经意抬头看到身边的镜子,才发现自己的眼角,笑的时候竟然有了一些小小的皱纹,恍惚间,才想起来,我已经29了……
小30了,而立之年,却没有什么可以立的,思想深处最温和的地方,竟然还是一张白纸……
尴尬的而立之年!
阅读(69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