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9年,IEEE-P2P会议的组织者将P2P定义为:
覆盖网技术和大规模并行系统及应用。
更广义的延伸为:
任何以分散化和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并明确指出:P2P的研究焦点已经从过去的覆盖网算法和设计转移到系统的优化、安全和测量上来。
2. P2P研究模式:
模式1 “模型+近似算法”
(1)提出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理论最优解法;
(3)证明理论最优解法的计算/通信复杂度极高;
(4)提出合理的近似算法;
(5)理论分析或实验证实近似算法的有效性;
采用该模式的学者往往具有深厚的理论或数学功底,尤其是队列论、马尔科夫过程、组合优化等。模式1在INFOCOM、ICNP和ICDCS这三个会议中到处可见。
模式2 “测量+优化算法”
(1)通过实际系统测量发现问题或不足(往往是以前被忽视的);
(2)提出针对该问题或不足之处的优化算法;
(3)实验证实优化效果;
从实际测量中发现问题往往让人信服,即使优化算法看起来平平也一样会被接受。
模式3 “融合解法”
(1)提出问题;
(2)分析该问题的经典解法(往往为两种);
(3)提出一种融合式解法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4)实验证实融合解法的有效性。
“融合解法”常常为初学者采用,大多数此类论文形同并凑、不入一流会议之列,但不乏融合得恰到好处、坚实可信的精妙之作。
模式4 “坚实系统”
(1)设计并开发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坚实系统;
(2)通过系统测量数据证实所用机制的有效性。
任何一个科研领域都不欢迎空头理论,有坚实背景的系统往往很受青睐,搭建、维护、宣传系统一般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模式5 “逆向思维”
(1)从一般人考虑问题的反方向、坏方向来思考问题;
(2)分析或解决问题;
(3)实验证实其合理性。
合理的逆向思维往往给人耳目一新、拍案称奇的感觉,也因此与通常的理论分析或期望相去甚远。
模式 6 “交叉应用”
(1)将P2P应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课题;
(2)将全新的技术或机制引入P2P领域;
(3)实验证实其有效性。
自从人类科学进入20世纪后,交叉学科就被公认具有最优秀的研究前景,由于科研领域日益分化,一个领域内长期困扰的难题往往在另一个领域可能只是基本知识,很多工具性的方法虽然产生于一个领域、实际上适用于其他领域。
与P2P交叉的领域有:虚拟现实、协同编辑、发布者/订阅者系统、社会网络、硬件设计、图形图像以及隐私保护等。
阅读(45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