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98778
  • 博文数量: 1812
  • 博客积分: 90800
  • 博客等级: 元帅
  • 技术积分: 223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5-03 18:35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812)

文章存档

2008年(1812)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5-03 18:47:00

一起学习

中国软件业长久以来都处于疲软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政策、政府部门、公司主管、软件开发人员……都对软件产业报以极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中国软件业的底子很薄弱,难以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需求。中国软件业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不仅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更谈不上韬光养晦了。热闹与喧哗,掩盖不了它骨子里的虚弱与浮夸。

看过一篇报道,里面说如果把中国软件业作为一家公司来看的话,据2001年的报告,其在世界软件500强排名中只能位居第26位。其收入在20亿美元左右,还不到微软的1/10,以及IBM的1/20。而中国软件业这20亿美元的底子,将要承受的是中国数以千计的软件公司的生存问题。即便是目前略显萧条的中国硬件产业,仅PC市场,就有上百亿美元的容量。我们不希望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软件的泡沫又出来充拆原本就没有长大的软件产业。中国软件产业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能只把眼光聚焦在软件产品本身上,软件的价值必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才能体现出来。

我们不能否认国外某些调查机构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但有时那些调查显然是带着某种目的。比如预测中国软件产业的容量2006年可以达到270亿美元,就难以令人信服。以目前的中国软件产业状态来看,仍处于还没有彻底摸清自己未来发展路数的时候!仍处于沉重地承担着这样那样的期待的时候!凭什么到2006年就能达到270亿美元?

中国软件业一直喊着学习印度模式,但是真的学了吗?学到了吗?没有。甚至我们还不清楚,应该学习印度软件产业的什么。印度软件90%的收益来自欧美市场,其他国家及其本土的软件收益不足10%;同样,印度软件90%的收益来自软件服务,而不是软件产品本身。

印度最有特色的软件销售模式不是卖软件,而是卖软件工程师。一种模式是,伴随着订单,几十、上百名软件工程师,浩浩荡荡驻扎到客户公司里,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完全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个性化二次开发销售模式,造就了印度软件的神话篇章。另一种模式干脆就是针对客户的项目,由客户立项,而软件公司提供技术人员协助客户开发产品。这显然更为直接的把人员“卖到”了客户公司里去。当然,中国也有这种模式,但是太少了。

我们的软件企业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为市场设计产品上,在这方面,成品软件的成熟度,中国的软件产品总是比不过国外的产品。在二次开发上,国内企业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了调试和兼容上,而不是个性化定制上。那么,中国厂商的软件产品及销售的开发模式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学别人,还学不到点儿上,那将是可悲的。

中国软件业长久以来都处于疲软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政策、政府部门、公司主管、软件开发人员……都对软件产业报以极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中国软件业的底子很薄弱,难以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需求。中国软件业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不仅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更谈不上韬光养晦了。热闹与喧哗,掩盖不了它骨子里的虚弱与浮夸。

看过一篇报道,里面说如果把中国软件业作为一家公司来看的话,据2001年的报告,其在世界软件500强排名中只能位居第26位。其收入在20亿美元左右,还不到微软的1/10,以及IBM的1/20。而中国软件业这20亿美元的底子,将要承受的是中国数以千计的软件公司的生存问题。即便是目前略显萧条的中国硬件产业,仅PC市场,就有上百亿美元的容量。我们不希望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软件的泡沫又出来充拆原本就没有长大的软件产业。中国软件产业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能只把眼光聚焦在软件产品本身上,软件的价值必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才能体现出来。

我们不能否认国外某些调查机构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但有时那些调查显然是带着某种目的。比如预测中国软件产业的容量2006年可以达到270亿美元,就难以令人信服。以目前的中国软件产业状态来看,仍处于还没有彻底摸清自己未来发展路数的时候!仍处于沉重地承担着这样那样的期待的时候!凭什么到2006年就能达到270亿美元?

中国软件业一直喊着学习印度模式,但是真的学了吗?学到了吗?没有。甚至我们还不清楚,应该学习印度软件产业的什么。印度软件90%的收益来自欧美市场,其他国家及其本土的软件收益不足10%;同样,印度软件90%的收益来自软件服务,而不是软件产品本身。

印度最有特色的软件销售模式不是卖软件,而是卖软件工程师。一种模式是,伴随着订单,几十、上百名软件工程师,浩浩荡荡驻扎到客户公司里,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完全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个性化二次开发销售模式,造就了印度软件的神话篇章。另一种模式干脆就是针对客户的项目,由客户立项,而软件公司提供技术人员协助客户开发产品。这显然更为直接的把人员“卖到”了客户公司里去。当然,中国也有这种模式,但是太少了。

我们的软件企业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为市场设计产品上,在这方面,成品软件的成熟度,中国的软件产品总是比不过国外的产品。在二次开发上,国内企业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了调试和兼容上,而不是个性化定制上。那么,中国厂商的软件产品及销售的开发模式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学别人,还学不到点儿上,那将是可悲的。

一起学习 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中国软件悲哀中成长
阅读(28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