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317)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12-11-04 23:00:10
转载:
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统和硬盘储存的基础。
我觉得,理解inode,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水平,还有助于体会Unix设计哲学,即如何把底层的复杂性抽象成一个简单概念,从而大大简化用户接口。
下面就是我的inode学习笔记,尽量保持简单。
===================================
理解inode
作者:阮一峰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硬盘上有多少文件,就有多少个inode。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四、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五、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l /etc
六、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
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
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
七、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ls -li , find . -type f -inum 12334 -print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linux ext3 inode大小调整方法
Linux ext3等分区是具有inode table的,用于存储文件的位置等信息。一般来讲,一个文件将占用1~2个inode值。在WEB系统中,如果采用生称html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小文件,这样会暂用大量的inode值。所以,常常出现文件空间还剩余很多,但是由于inode满了,LINUX也会报警说没有空间了,不允许增加文件。
根据这一状况,你可能需要对磁盘的inode大小进行调整。
如果磁盘中主要为小文件,你可以适当的增加inode值。
如果大文件居多,可以适量减少inode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很必要,inode也暂用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节省不了很多。
可以使用 mkfs来调整inode数值。
具体方法&案例:
0. 预热,准备一些数据和资料
我目前需要将我的分区 /dev/sda9 (mount at /var/www)的inode值增加到2500000(原值为2000640)。
我的系统: ubuntu 8.04 Desktop
df #获得目前磁盘加载情况己使用情况
df -i #获得目前磁盘inode使用情况,便于估计目标inode将要调整为多少
cat /etc/fstab #输出当前fstab,修改inode之后,uuid会被修改。因此,该文件也需要作相应调整。需要记录一下,最好的,cp备份一下
cp -aR /var/www /home/bak/ #备份所有数据到另一个分区/home,调整inode会格式化整个分区,分区将被删除
1. umount
sudo umount /var/www #www是我准备调整inode的磁盘。当然,umount之前你需要关闭一些使用它的进程。比如apache,或者其他service
2. mkfs.ext2,调整inode
注意!!!!!!!!!!该操作将删除整个分区数据,在进行此操作之前,请再次确认你已经对该分区的信息做好了备份。请再次确认你的数据已经全部备份完毕。
sudo mkfs.ext2 -N 2500000 /dev/sda9 # 2500000 是我需要的inode值 /dev/sda9是我 /var/www的磁盘。
会有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输出,具体含义不表:
mke2fs 1.40.8 (13-Mar-2008)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Fragment size=4096 (log=2)
2503680 inodes, 3905795 blocks
195289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4001366016
120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20864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819200, 884736, 1605632, 2654208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2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3. 更新分区
sudo tune2fs -j /dev/sda9
4. 更新系统uuid。
sudo udevtrigger
5. 获取新的uuid,记录它
sudo vol_id -u /dev/sda9
6. 修改fstab,将新的uuid替换进去
[geshi]
sudo vi /etc/fstab
[/geshi]
有可能,你也需要相应调整 /dev/sda1的uuid值或其他,你可以通过下列语句来检查并更新uuid,直到mount -a 不报错。
sudo umount -a
sudo mount -a
7. 最终,在mount -a通过之后,使用预热阶段的命令查看一下新的设置。
df -i
文件系统 Inode (I)已用 (I)可用 (I)已用% 挂载点
/dev/sda9 2503680 11 2503669 1% /var/www
inode值已经增加了。当然,有一些偏差,这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