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930813
  • 博文数量: 200
  • 博客积分: 10071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3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9-12 11:3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00)

文章存档

2013年(1)

2012年(5)

2011年(6)

2010年(5)

2009年(46)

2008年(91)

2007年(33)

2006年(13)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4-13 22:58:46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四成居民认为与所受到的教育质量相比,当前的教育花费是不值得的,认为教育花费物有所值者比例仅有16%。 (《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

  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舍得投资的领域之一,许多穷人当屋粜米也要供孩子读书。民间一直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古谚,读书也的确曾经一直是高回报率(物质、地位、声望、荣誉等)的投资领域之一。然而,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加上低迷的大学生就业率,使教育的产出也越来越低,甚至成为亏本的买卖。根据国家发改委截至2006年8月的统计,教育乱收费已经连续6年位居价格违法举报首位。零点公司2005年居民生活质量调查表明,我国城乡贫困人口中,四至五成的人主要是由于“因学致贫”,农村家庭单个子女的教育花费达到家庭收入的1/3,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也均在1/4左右。

  零点的调查有两个有意思的倾向值得注意:其一,农村地区37.6%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花费不值得,低于城市(49.1%)和城镇地区(48.9%)。其二,学历水平越高的群体中,认为“教育花费不值得”的人比例越高: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群体中,47.8%的人认为“不值得”,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的35%。这个结果说明,越高的学历,水分可能越大;而农村居民对教育认可度稍高于城市和城镇居民,乃是有学历背后的因素做支撑的,特别是大中专文凭,对他们来说还具有“改变身份”的功能,否则你一辈子都只能是同工不同酬、各种身份和政治地位与城镇居民悬殊的“农民工”!随着中国逐渐告别不平等的“身份社会”,如果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没有根本性的改观,教育的价值认可度还会继续下降。

  教育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成为相当严峻的社会问题。按可支配收入计算世界最高的学费,换来的却是每年超过四分之一、一百余万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同时就业者的起薪点也非常低的“回报”。这些透支和掏空了家庭好光景的底层知识分子,如果将来和数千万平等受教育权利和身心都备受煎熬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合流,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有关方面已经局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中组部牵头决定在未来五年内组织10万大学生村官下乡,就是试图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努力,与当年的“上山下乡”异曲同工。但它的作用毕竟有限。一年2万大学生村官相比于每年新增上百万失业大学生而言,还是杯水车薪,况且不排除到了基层有人利用权力安插亲信吃空饷挤占名额。更关键的是,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这块天地施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前几天有两个来自武汉的大学生到我家,其中一个正读大三,但他告诉我,他们的功课已经基本上学完,剩下两年时间就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和找工作。这种情形,其实并非哪家大学所独有,而是当今大学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到了大三大四,课堂上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实际上相当于大学教育在严重缩水,收了四年学费,却只提供了两年的教育服务,还白白多耗掉了学生两年青春。

  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势而为,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弹性学制,本科四年的,读完三年如果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还少交一年学费,相当于降低了学费。同时又空出了课桌和宿舍,可以多招一些学生进来(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等待大学文凭改变身份呢,他们原本也是可塑之材,却被名额向大城市大幅度倾斜的大学招生制度挡在了门外)。而一些修满三年却没有修满学分但提前找到工作的,也可以先让学生工作,等修满学分再给毕业证。这样做一举多得:许多人为了早日毕业,会加倍努力学习,大学学风因此大大向好;大学没有经济损失(因为可以多招人),只有学风向好的收获;学生降低了大学成本;社会增加了大学生受教育人数,提高了社会公平的基础。

  何乐而不为?

阅读(565)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婀娜2008-04-14 13:01:17

教育啊,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