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42915
  • 博文数量: 391
  • 博客积分: 8464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458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2-13 15:12
个人简介

狮子的雄心,骆驼的耐力,孩子的执著!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91)

文章存档

2023年(4)

2018年(9)

2017年(13)

2016年(18)

2014年(7)

2013年(29)

2012年(61)

2011年(49)

2010年(84)

2009年(95)

2008年(22)

分类: IT职场

2023-06-21 09:12:2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而赵国和齐国,更是直接由国君开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

战国风起云涌,法家学派成为乱世中各诸侯国救亡图存的砝码,而提倡仁义道德、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市场,孔孟之道难以在乱世中被诸侯国采纳。

然而,正是在这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却有一个国家大力推崇孔孟之道,全国上下充满了安逸和太平。这是哪个诸侯国呢?

孔孟之道的兴起——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每一种伟大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时代的背景,孔孟之道的产生,同样因当时的时代。不同于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儒家思想是对现实的“批判”,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是{BANNED}最佳为“矜持”的诸侯国,鲁国也成为少有的守礼大国。


周公是鲁国人的骄傲,也许正是这一点原因,守礼成为鲁国人的操守。鲁国的臣民也深受影响,鲁国成长起来的孔子、孟子,创建和发展了倡导“仁义礼制”的儒家思想。

  • 《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鲁国人对过去礼制的怀念,和礼崩乐坏背景下通过兼并壮大起来的诸侯国形成鲜明对比,时常被这些“礼崩乐坏”的诸侯国压制,尤其是卧榻之侧的齐国威胁,鲁国人也{BANNED}最佳想恢复到礼制的时代,回归尊贵的大国身份。

然而新生势力的壮大,旧有势力的衰落,重回周礼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也成为不能实现的幻想。

法家治世的时代——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


相比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制,经世致用、变法图强的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先后被各诸侯国认同。

如果说春秋时期还有尊王攘夷的大旗,齐桓公和楚庄王时期为了仁义和礼制也有过伐而不占、主动归还小国土地的例子;

那么战国时代就不再有这种可能,战国时代的各诸侯国彻底撕下仁义的外衣,大肆鲸吞蚕食小国土地,不再需要理由。

战国时期,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诸侯国上演着残酷的森林法则,法家的变法图强,成为各诸侯国生存和发展的手段。



孔子的故乡——重礼的鲁国逐渐消沉

在战国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孟之道还有市场吗?哪个国家{BANNED}最佳推崇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鲁国。

毕竟,儒家思想的两大奠基人———孔子和孟子,都是在鲁国成长起来的,作为周公后裔的鲁国,也的确{BANNED}最佳拥护周礼。

  • 高士奇:周之{BANNED}最佳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时代变了,维护周王朝统治数百年的周礼,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的诸侯国因不同程度的改革先后强大起来,恪守周礼的鲁国却因不符合时代潮流逐渐落伍。


  • 《礼记·明堂位》:“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曾经的大国地位,在时代潮流面前,步履蹒跚,不断遭到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的攻打,鲁国实力也越来越弱。

在战国生死存亡之际,鲁国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礼制和各方面制度,废除不再适用的井田制,孔孟儒家思想发源地鲁国,也不能大力推崇孔孟的复礼主张。


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终成世人的笑柄

除了鲁国,还会是哪个诸侯国会推崇孔孟之道?{BANNED}最佳著名的莫过于宋襄公了,那位雄心勃勃,却高举仁义大旗,半渡不击结果大败,被后世嘲笑两千多年的君王。

相比于孔孟儒家思想发源地鲁国,宋襄公更加推崇儒家思想,也是仁义礼制的忠实实践者,不惜以一国,来践行仁义的执念。

  • 仁义1: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取而代之,发起会盟。为了彰显仁义,宋襄公不听目夷意见不带一兵一卒,结果,来回奔走发起会盟的宋襄公,被“不讲仁义”的楚国“执牛耳”,宋襄公自己也沦为楚国俘虏,被各个诸侯国嘲笑;
  •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 仁义2:为了报会盟之耻,宋国攻打楚国盟友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宋国回军迎战楚国,双方在泓水展开大战。宋军先于楚军到达泓水,楚军渡河,公子目夷说:“可以趁着楚军正在渡河,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认为半渡而击非君子所为,执意要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再战;楚军刚过河还没有列阵完毕,目夷说:“趁楚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宋襄公仍然以仁义之师的名义阻止:“等楚军列好阵。”等楚军列阵完毕,宋襄公率军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落荒而逃。
    •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宋军在泓水之战中大败,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宋襄公却说:“一个有仁义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和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并不依靠关塞险阻取胜,宋国就是灭亡了,我也不忍心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子鱼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讲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照你所说的做,就去当奴隶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 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宋襄公这种“仁义”,成为后世笑柄,宋襄公推崇的仁义,没有让他威震诸侯,却是丧师辱国,被后人耻笑,主要是宋襄公时代,早已经礼崩乐坏,宋襄公所倡导的仁义,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焉有不败之理?


    中山国推行孔孟之道的背景和原因

    如果说鲁国和宋国相对比较注重“仁义”和“礼制”,那么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却是真正的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

    • “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

    一个外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为什么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甚至比发源于中原的鲁国、宋国更加尊崇儒家思想?其实,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 其一,当时,中原的华夏文明比周边文明更加先进,中原诸侯国也比较轻视他们,这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而且和这些民族接壤的秦和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更是深入华夏文明腹地,处在华夏文明的包围中。中山国从魏国手中复国后,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华夏文明的先进性,主动向中原各诸侯国学习,以求得他们的认同。这种心理,让他们比中原各诸侯国更加注重华夏文明,中山国大开学习风气之门。一时间,在中原各诸侯国产生的百家学说,争相拥进中山国,以求宣扬自己学派,寻找展现宏图伟志的机会,中山国也成为列国中思想{BANNED}最佳活跃的诸侯国之一,其中被中原诸侯不看好的儒家思想,在中山国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 《史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 其二,中山大军伐燕归来后,中山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这个太行山麓的千乘之国,让诸侯们刮目相看,中山国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雄,和万乘之国并驾齐驱。中山王舋志得意满,开始了纵情声色的享受。相对而言,改革图强的法家思想更加“清苦”,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更符合中山王舋现在的需要。于是,儒家思想得到中山国的大力推崇,到处找不到市场的孔孟之道,终于在中山国找到了买家。

      外来户求认同的心理,加上政治上军事上的成功,国力的迅速上升,中山国积极学习中原的各种文化,儒家思想也得到中山人的崇尚。


      重文轻武的思想,{BANNED}最佳终毁灭正在崛起的中山国

      中山军队伐燕归来,中山王舋志得意满。借着子之之乱成功大败燕国的中山王舋,欣喜之余,害怕子之之乱在中山国发生,开始有意冷落军功卓著的武将,重用文人,重文轻武的风气,充满中山国的上上下下。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正好符合中山王舋的内心想法,儒家思想在中山国得到推崇。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国君尊贤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战国时期的大环境,是你追我赶、变法图强的时代,当齐威王纳谏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时,本来有骑射优势的中山国,却在四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摒弃了尚武的风气,武将们也被中山王冷落。

      中山王仰仗着伐燕的胜利,自以为国力强盛,不再关心周边的形势,中山国君醉心于儒、道、墨学说,把儒家思想奉为治国之术。

      “贵儒学贱壮士”的政策,导致“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中山国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


      赵武灵王打算除掉心腹之患中山国,胡服骑射,亲自到赵国和中山国的边境探查,寻找攻取中山国的{BANNED}最佳佳途径。

      为了更加了解中山国国情,赵武灵王派遣大臣李疵到中山国探查情况。来到中山的李疵,发现现实中的中山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彪悍尚武,整个中山国充满着十足的文气,商业繁荣。

      在中山国都,李疵还看到有不少的书馆,在别的诸侯国很少见的儒家、道家、墨家学者,在这里却时常可见。


      李疵回到赵国后,向赵武灵王报告了他在中山国看到的情况,说中山国并没有印象中的尚武好战,中山国君喜欢儒者,经常去穷闾隘巷拜访那些儒家学者,和他们探讨儒家思想,把他们请出来,并给他们高官厚禄。李疵和赵武灵王的这段对话,著名史籍《韩非子》有详细记录。

      • 当赵武灵王听完李疵汇报后,说:“这说明中山国君是个很贤明的君主啊,怎么可以去攻打呢?”
      • 李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山国习武当兵的都没什么出路,国君不喜欢尚武之人,中山老百姓也都不好战了,争相学习儒墨,以求得到国君重用。尊道崇儒,让士兵不再卖力,商业繁荣,农夫无心耕田,中山国富而不强。”

      赵武灵王听到李疵的分析后,很是高兴,下定决心攻取中山国。

      一边是完成胡服骑射、战力大增,一边是中山国重文轻武、战力衰减,中山国遭到赵国军队的两面夹击。

      赵军先是从北部攻取中山国的丹丘、华阳(可参考下图),随后,赵武灵王亲率的南路大军一路北进,攻克中山国的鄗、石邑、封龙、东垣四个重镇,中山国国都灵寿暴露在赵武灵王强大的骑兵面前。

      面对赵武灵王的一次次强大攻势,中山国只能一步步退让,五割国土于赵,经过先后八年不断打击,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对中山国发起{BANNED}最佳后的攻击,中山人英勇抵抗,却挡不住赵武灵王的大军。中山国,这个一度与战国七雄并驾齐驱的国家,{BANNED}最佳终被灭。

      • 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吕氏春秋》)。

      重文轻武,崇儒尚道,让一度强大起来的中山走向灭亡,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复国,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不合时宜的孔孟之道,不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墨道思想只是为拯救当时生灵涂炭社会苦难所开的乱世药方,并不能成为富国强兵的方略。

      鲁国重礼制,结果渐渐落伍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结果被贻笑千年;中山国把儒家思想奉为治国之策,{BANNED}最佳终导致武备不举,迅速亡国。

      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在大一统的年代,不失为一种太平国策,有利于臣民的臣服和国家的统治,但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却是不合时宜的思想。


      • 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史记》

      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孔孟之道终究不是主旋律,儒家思想的良好药方,难以医治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以后两千多年成功延续的封建王朝也是,在建立过程中,都会重视法家思想的赏罚分明,建国之初需要休养生息,道家无为而治占据上风,恢复国力后,儒家的忠君爱国,修得武艺与才华、卖身帝王家,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王朝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主旋律,影响着后世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阅读(51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