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敏捷开发
2013-09-10 14:38:09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到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书中的方法可能会让那些习惯于传统管理方法的人感觉很迷惑。有时候,我喜欢想象自己从高处俯视一家典型的现代公司的情形,我可以“看到”公司按照不同的职能分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圆筒仓库,筒仓上写着市场、运营、制造、IT、工程、设计,等等。各部门按部就班,有序运作。
想象一下,如果伸手下去,拿起一个筒仓,把顶盖掀开,朝里面看,你会看到什么?这是一家现代公司,你将看到,每个筒仓都是以追求最大效率为目标设计的。要想实现高效率,就必须找到一个高度迭代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于制造部门来说,可能要采用传统的精益生产法;工程和IT部门可能会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市场部门会使用客户开发法;运营部门采用DevOps理念;设计部门则使用最新的设计思维、互动设计以及用户研究方法。
重新站回高处,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家公司使用了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严谨,而且是由假设驱动的,不仅以客户为中心,而且是迭代式的。所以,它肯定是一家非常敏捷的公司,可以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不断创新。”但是,凡是在现代公司中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事实根本不是如此。
为什么每个部门都非常敏捷,但是整个公司却死板、缓慢呢?从高处看,我们必然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细节。虽然各个部门都注重敏捷,但是部门之间的联系却一成不变,还在走工业时代的老路子。
再举一个例子,也许你对它并不陌生。有一家公司觉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创新。所以,管理者指派了一个设计团队(内部或者外来的)来分析公司的行业前景,并推荐一些创新产品以确保公司能持续经营下去。公司上下都觉得特别兴奋。设计团队和客户面谈,观察并分析他们。各种实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原型产品以及粗略测试一个接一个。各种理念迅速产生,然后验证、否决,继而改善。
结果是什么呢?设计师骄傲地用一大堆说明文档来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推荐,业务人员则欢呼雀跃。然后迭代结束,实验和探索也随之终止。接着,管理者叫工程团队来落实这些设计。虽然工程流程是敏捷的,但说明文档是完全固定的。万一工程团队发现设计无法实施或者有问题,怎么办?要是这个设计在实验室里很有用,但是没有商业价值,怎么办?要是在初期的“研究调查”之后,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又该怎么办?
我曾经跟一家公司的领导聊过。这家公司曾不惜高价聘请一家设计公司,对公司所在行业进行一项跨度长达数年的研究。最后,这些设计师在公司总部布置了一间名为“未来景象”的展示厅。在这个展示厅里,你可以看到他们对未来十年行业发展的一些预测,还包括各种可以操作的、颇具科幻风的概念产品。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家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年做了些什么——什么也没做。十年里,这家公司的高管、经理和员工来来去去换了成百上千人。实际上,十年过后,这个展厅已经不再那么科幻了。尽管当年迷雾重重,但是研究人员的预测居然大部分都成真了。不过,这家公司却连一个预测都没能实现。所以,我问管理者他们接下来准备怎么做。他们告诉我,想把之前那些设计师找回来,再做接下来十年的预测!这家公司认为,没能实现设计不是设计师的错,而是工程人员和管理者的问题。
当我把这些告诉设计师之外的人时,他们感到十分震惊,并且对我说都是那个自以为是的设计公司的责任。我告诉高层管理者(包括大公司和初创公司)这个故事时,他们会很无奈,因为不同的部门都说自己很高效,并且走在时代最前沿,都是其他部门拖了后腿。当公司无法找到新的增长点时,这样的指责就会满天飞。
不过,责任其实并不在设计师、工程师,甚至也不在高层管理者身上。真正的问题在于公司的体系。世界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仍然在使用这种一根筋的组织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全面合作才能成功的世界,而公司组织却依然严格区分职能和部门。这是一个必须不断做实验才能持续创新的世界,而我们却仍然在分析上浪费时间,为了说明文档而争执不休,拼命工作也只是为了完成交付任务。
四年前我才开始通过写作和演讲来宣传精益创业法。我的那本《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也刚刚出版一年有余。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思想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职能部门中开始流行起来。每当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都有一些极具远见的业内领袖取其精髓,用创新的方式将其运用到其领域中。
本书就是这样来的。我们第一次全面探索了如何将精益创业法运用于设计领域。二者相结合,产生了很多新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合作,更快地交付,当然,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产品。
精益创业法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它吸收了很多方法的精华,包括精益制造法和设计思维,等等。它让我们达成共识,同心协力,使用一套统一的方法论来帮助整个公司发展。我们不必再争执孰是孰非,也不必再争执哪个部门才是公司的主心骨。
我希望大家记住Jeff Gothelf提倡的“不要再谈交付”。让我们回归本源,让全公司都集中精力关注真正的问题——让客户满意。
是打破筒仓、团结一心、一起工作的时候了!
埃里克·莱斯
2013年1月30日于美国加州旧金山
内容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