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态主机设定协定(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是一个的,使用协议工作,主要有两个用途:
- 给内联网或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分配地址给用户
- 给内联网管理员作为对所有计算机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网域名称系统(
Domain Name System, DNS)是的一项内核服务,它作为可以将域名和相互的一个,能够使人更方便的访问,而不用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IP数串。
传输层:
· · · · · ·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
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
在因特网协议族(
Internet protocol suite)中,TCP层是位于层之上,之下的中间层。不同主机的应用层之间经常需要可靠的、像一样的连接,但是IP层不提供这样的流机制,而是提供不可靠的包交换。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协议。
在模型中,UDP为以下和以上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靠传递,它一旦把应用程序发给网络层的数据发送出去,就不保留数据备份(所以UDP有时候也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数据报协议)。UDP在IP数据报的头部仅仅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字段)。
UDP首部字段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两个是可选的。各16的来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用来标记发送和接受的应用进程。因为UDP不需要应答,所以来源端口是可选的,如果来源端口不用,那么置为零。在目的端口后面是长度固定的以字节为单位的长度域,用来指定UDP数据报包括数据部分的长度,长度最小值为8byte。首部剩下地16bit是用来对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做(Checksum)的,这部分是可选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使用这一功能。
由于缺乏可靠性且属于非连接导向协定,UDP应用一般必须允许一定量的丢包、出错和复制。有些应用,比如,如果需要则必须在应用层增加根本的可靠机制。但是绝大多数UDP应用都不需要可靠机制,甚至可能因为引入可靠机制而降低性能。、实时多媒体游戏和 (VoIP)就是典型的UDP应用。如果某个应用需要很高的可靠性,那么可以用来代替UDP。
由于缺乏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需要基于网络的机制来减小因失控和高速UDP流量负荷而导致的拥塞崩溃效应。换句话说,因为UDP发送者不能够检测拥塞,所以像使用包队列和丢弃技术的路由器这样的网络基本设备往往就成为降低UDP过大通信量的有效工具。(DCCP)设计成通过在诸如流媒体类型的高速率UDP流中增加主机拥塞控制来减小这个潜在的问题。
流控制传输协议(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或简写
SCTP)
作为一个传输层协议,
SCTP 可以理解为和
及
相类似的。它提供的服务有点像
TCP,又同时将 UDP 的一些优点相结合。是一种提供了可靠、高效、有序的数据传输协议。相比之下
TCP 是面向字节的,而
SCTP 是针对成帧的消息。
SCTP 主要的贡献是对多重联外线路的支持,一个端点可以由多于一个
组成,使得传输可在主机间或网卡间做到透明的网络容错备援。
网络层:
( · ) · · · · · · · · ·
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缩写:IP),或互联网协议,是用于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
数据在IP互联网中传送时会被封装为或。IP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报文交换网络中主机在传输数据之前,无须与先前未曾通信过的目的主机预先建立好一条特定的“通路”。协议提供了一种“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机制(也被称作“尽力而为”);也就是说,它不保证数据能准确的传输。数据包在到达的时候可能已经损坏,顺序错乱(与其它一起传送的封包相比),产生冗余包,或者全部丢失。如果 需要保证可靠性,一般需要采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层协议控制。
互联的网络通过报文交换机或者是互联网进行互联,传输数据包。由于不必保证数据包传送质量,因此交换机的设计也是十分的简单。(大部分的网络设备都“尽力而为”的传送封包,避免封包丢失,损坏等问题出现,而这些都将给用户带来不便)。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或简写
ICMP)的目的是用于在
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提供可能发生在通信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反馈,通过这些信息,令管理者可以对所发生的问题作出诊断,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解决它。 ICMP
依靠来完成它的任务,它是IP的主要部分。它与传输协议,如和显著不同:它一般不用于在两点间传输数据。它通常不由网络程序直接使用,除了和这两个特别的例子
数据链路层:
· · · · · · · · · · · · · · · · · · ·
IEEE 802.11是如今通用的标准,它是由所定义的的标准。
- IEEE 802.11 ,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工作在2.4GHz)。
- ,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GHz)。
- ,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 ,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 ,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的支持。
- ,基站的互连性(,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 ,2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 ,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 ,2004年,无线网络的安全方面的补充。
- ,2004年,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
- ,预留及准备不使用。
- ,维护标准;互斥及极限。
- ,草案,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支持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Input Multi-Output,)。
- ,该协议规范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络频谱测量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局域网络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Wi-Fi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标准的无线网络产品之间的互通性。现时一般人会把
Wi-Fi及混为一谈。甚至把
Wi-Fi等同于无线。
WiMAX(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是一项高速无线数据网络标准,主要用在城域网络(MAN)。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通过遵循该协议,只要我们知道了某台机器的IP地址,即可以知道其物理地址。在TCP/IP网络环境下,每个主机都分配了一个 32位的IP地址,这种互联网地址是在网际范围标识主机的一种逻辑地址。为了让报文在物理网路上传送,必须知道对方目的主机的物理地址。这样就存在把IP 地址变换成物理地址的地址转换问题。以以太网环境为例,为了正确地向目的主机传送报文,必须把目的主机的32位IP地址转换成为48位以太网的地址。这就需要在互连层有一组服务将IP地址转换为相应物理地址,这组协议就是
ARP协议。
RARP,(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作用与相反,用于将转换为。其因为较限于IP地址的运用以及其他的一些缺点,因此渐为更新的 或所取代。
令牌环(Token-Ring)是定义在IEEE 802.5标准中的一种接入方式。
令牌环网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令牌(代表发讯号的许可)来避免网络中的冲突,与使用冲突检测算法的相比,提高网络的数据传送率。此外,还可以设定传送的优先度。一个4M的令牌环网络和一个10M的数据传送率相当,一个16M的令牌环网络的数据传送率接近一个100M的以太网。但网络不可复用,导致网络利用率低下。当网络中一个结点拿到令牌使用网络后,不管此结点使用多少带宽,其它结点必须等待其使用完网络并放弃令牌后才有机会申请令牌并使用网络。此外网络中还需要专门结点维护令牌。
令牌环也暗示了除了使用令牌外,这还是一个环形的。令牌环是一个中的第二层()协议。除了4Mbps,16Mbps外,IEEE 802.5也定义了100Mbps和1Gbps的数据率,不过后两者极少被用到。
以太网(
Ethernet)是一种组网技术。制定的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的连线、电信号和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token ring)、和。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拓扑和(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帧中继(frame relay)是于兴起的一种新的通讯协议,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帧中继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它可以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应用中快速而低廉的传输数位信息。它可以使用于语音、数据通信,既可用于局域网(LAN)也可用于广域网(WAN)的通信。每个帧中继用户将得到一个接到帧中继节点的专线。帧中继网络对于端用户来说,它通过一条经常改变且对用户不可见的通道来处理和其他用户间的数据传输。
主要特点:用户信息以(frame)为单位进行传送,在传送过程中对结构、传送差错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出错直接予以丢弃,同时,通过对帧中地址段的识别,实现用户信息的。
帧中继是一种封包交换通信网络,一般用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的(Data Link Layer)。永久虚电路PVC是用在物理网络交换式虚电路(SVCs)上构成端到端逻辑链接的,类似于在公共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也是帧中继描述中的一部分,只是现在已经很少在实际中使用。另外,帧中继最初是为紧凑格式版的协议而设计的。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是用来标识各端点的一个具有局部意义的数值。多个PVC可以连接到同一个物理终端,PVC一般都指定承诺信息速率CIR和额外信息率EIR。
帧中继被设计为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物理资源,由于绝大多数的客户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利用数据服务,因此允许可以给电信营运商的客户提供超过供应的数据服务。正由于电信营运商过多的预定了带宽,所以导致了帧中继在某些市场中获得了坏的名声。
电信公司一直在对外出售帧中继服务给那些在寻找比专线更低廉的客户,根据政府和电信公司的政策,它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
帧中继正逐渐被ATM、IP等协议(包括IP虚拟专用网)替代。
物理层:
· · · · · · · ·
阅读(1925) | 评论(1)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