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90335
  • 博文数量: 155
  • 博客积分: 7055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17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4-11-22 11:4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55)

文章存档

2016年(1)

2011年(2)

2010年(1)

2009年(2)

2008年(9)

2007年(39)

2006年(58)

2005年(38)

2004年(5)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09-14 10:42:40



作者: 二手茅台 发表于: 2006-09-12 13:36:29

    重庆终于下雨了,下的是大雨、大暴雨,在旱魔的淫威下被煎熬了数月的重庆人民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为重庆人民高兴,也为重庆人民特别是颗粒无收的农民
感到沉重,看了中央电视台8月29日的《新闻调查——抗旱》,更为重庆人民有些
惋惜,因为它多少印证了一些时代的缺憾。

    8月29日的《新闻调查——抗旱》在谈到重庆农村的旱情的时候,特别提到了重庆农村因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而导致的灾害损失扩大。记者解说道:“
我们一直觉得很奇怪重庆的附近都是江河,但是重庆人均能够保证的灌溉面积是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是怎么回事?”,而当地政府安排记者采访了两个
具备代表性的地方来解答这个问题。

    其一,渝北区茨竹镇玉兰村,镜头表达不远处就有一个小二型水库,其中还有不少存水,但是当地庄稼依然受灾严重,基本枯死。原因是原先有的排灌管道、设
备已经腐烂不堪了,但是“村民告诉我们,很多年前,玉兰沟水库的水可以通过
提灌站抽上来浇灌上游的庄稼。”,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烂都烂了一二十年
”。记者问:怎么没修呢?是没钱还是一直没有顾上啊。政府官员答:没有钱“
这个工程可能上百万的资金。”,那么,这个“很多年前”和“烂都烂了一二十
年”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

    其二,水利局向记者介绍,在这次特大旱灾面前,不少大中型水库发挥了很好的
作用,但是,其中有一半的水库带病服役或正在整治之中,无法承担抗旱的功能
。记者采访了典型的两岔水库。这个水库干涸见底,据介绍,因为两岔水库的大
坝存在安全性的隐患,有垮坝的危险,为了保证下游居民的安全,目前正在维修
。如果这个水库能正常储水的话,能供应这个附近2万多人饮用水,原先水库周围
还白鹭满天,壮观无比。水库管理者对记者说:这个水库如果是能够及时维修能
够正常运行,干旱大灾之年,能够发挥比较可观的社会效益。

    记者引用当地的资料总结道:跟重庆绝大多数水利工程一样,这个水库建于七十
年代国家大兴农田基本水利期间,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局限,运行了近30年后,
一直没有维修。

    就是说,无论是经过维修后在这次大旱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水利设施,还是
已经损毁无法为抗旱出力的水利设施,“绝大多数”都“建于七十年代国家大兴
农田基本水利期间”,换言之,从上世纪70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后,这
些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成果,竟然支撑了这个国家的农业从所谓“长期吃不饱”
到后来的“吃不了”的巨大“变化”的生产需求,且长达30年甚至更久。

    无独有偶,8月15日的《新闻晚报》报道,“河南大旱红旗渠部分渠道渗漏严重将
大修”、“40岁红旗渠‘老态龙钟’”,而在维修红旗渠的工程中,工程巨大,
目前决定投资3000万人民币,但对红旗渠的改造难度极高,“渠段几乎都在悬崖
峭壁上,根本不能用车辆运输。”无奈之下,前期的工程都将用人拉肩扛的“红
旗渠精神”完成任务。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让今人为难的,对其维修养
护感到困难巨大、“力不从心”、“财不从心”的这些水利基础设施,正是被一
些人要绝然划上一道“先进与落后”分界线的“毛泽东时代”的人们,在毛泽东
等老一辈领导人所倡导的农业政策的指引下,在集体主义的感召下所付出汗水、
血水所凝结出来的成果。草民有幸目睹过那样的场景,在乡下教书时,学校周围
的生产队,一到冬季农闲时,就响起隆隆炮声,炸石造田、修渠,记得有一次那
公社书记来找草民,帮忙看看一台“洋机器”,日本进口的汽油驱动的风镐,大
概书记以为草民算是个“文化人”,“懂得多些”,而这台机器是“农业学大寨
先进典型”的奖品,遗憾的是草民没有帮上忙,倒是被热情地招待了几顿饭。

    当时农村的这些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展与成果,一是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意味
,是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进行的,二是由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参加修
水利、修农田的不用担心自己个人的粮食收益。而这些劳动,在当时可能无法即
时带来粮食收成(比如一个水库、一块机耕大田需要若干年才能够建成),但它
们的功效是久远的,比如前两年广西大旱,记者采访时发现,有的水利设施还是
50年代“大跃进”时期修建的。

    曾几何时,毛泽东时代被喋喋不休地冠以“共同贫穷”的雅号,说是普遍衣不蔽
体、食不裹腹、“饿是所有的记忆”,甚至耸人听闻曰“饿殍千里”X千万,姑妄
听之,据说原因是“生产力”被集体生产形式的“大锅饭”所扼杀,换言之,就
是遍地“懒汉”,所有的人都故意“出工不出力”,再换言之,也就是在如此的
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饥饿”的状态下,也还有尚未被“扼杀”的集体主义、
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即便是在最困难的60年,红旗渠却开工了,即
使是在最“政治”的70年代,“重庆绝大多数水利工程”建成了,而这些用当时
耳熟能详的,经常在城乡扩音器里回荡的一句话,就是“穷则思变,要干,要革
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泽
东),承认贫穷,要改变贫穷,然并非是口号,是“干”与“革命”,恐怕才是
一种客观的解读。

    今天,人们在眼花缭乱的成就中,在“自由主义精英”各种各样的聒噪中开始有
意无意地淡忘、咒骂、抹黑一个伟大的时代,向人们描述一个所谓的“崩溃边缘
”的情景,但是,在红旗渠水40年无言的流淌中,在重庆两岔水库遍体鳞伤地沉
默地干涸的现实中,人们依然感受到那无法绕开的时代印记,大旱之年太阳的无
情照射,为人们将历史的点滴透过一切屏障蒸发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而这真理就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30年前,毛泽东时代
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命脉”,无论多么艰难险阻都没有放松,据统计,今天依然
发挥巨大作用的各种水利设施,90%是1957——1976年前建成的。在80年代后人们
一次又一次地欢呼“大丰收”的声音背后,难道可以淡忘了那“命脉”的流淌,
在“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辉煌中,难道可以抹去那集体主义的结
晶。而30年来只索取而不养护的现实,“烂都烂了一二十年”、“运行了近30年
后,一直没有维修”不正映衬了某种短视。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实又何尝不是呢?大旱灾给人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忙于“私干”赴京前的准备,抽空以此文纪念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30周年。

阅读(58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