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58378
  • 博文数量: 408
  • 博客积分: 10036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44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4-06 13:5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08)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2)

2009年(1)

2008年(3)

2007年(7)

2006年(394)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04-24 19:25:23

为何一半中国人不读书?

2006-04-24 09:47:28 来源: 东方网 作者:吴应海   网友评论 2 条
 

近日,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包括不识字者〉所占比例);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 (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新京报》4月23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中国人自古就以读书为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最好的证明。按理说,在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人们读书学习的热情应该更加高涨才对,可现在,竟然有一半中国人不读书了,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有人说,这全是网络惹的祸。确实,网络游戏的风靡,让许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网上阅读的兴起,更是抢走了不少读者。可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网络,因为能够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毕竟只有少数,大多数人不爱读书其实与网络无关。

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笔者以为,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走低的原因首先是许多人没钱读书。过去,图书的价格非常便宜,可现在,一本书的价格动辄就要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而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城市低收入者、农民的收入却非常有限,面对教育、医疗的庞大支出,手中拮据的他们,当然只能对图书视而不见了。与此同时,没时间读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大学生忙于谈情说爱,农民工被迫日复一日的加班劳动,城里人为了孩子的明天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人人都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你说,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呢?而更为主要的是,更多的人现在没兴趣读书了。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为了能让学生升学,学校总是使出一切手段逼学生学习,比如利用节假日补课,比如搞题海战等,使得本应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味。由于有过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许多离开学校的人本能的对读书怀有恐惧感和厌倦感,别说他没钱买书,没时间读书,就是有钱有时间,他也会躲得远远的,不肯再去读书。

看来,要想让书本回到更多的国人手中,要想让墨香重新在人们的生活中荡漾,那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把上述这些“结”一一解开,否则,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还会继续走低。

链接:

不读书的问题中国尤痛

4月23日,是一个浪漫的日子,按照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并传到许多欧洲国家的传统,妇女们在这一天将送丈夫或者男友一本书,而男人们则回赠一枝芬芳的玫瑰。这又是一个勤学共勉的日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天——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传统,延续书籍文明。

  日前,国家11个部委发出通知,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的确,在这个油墨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畅游书的海洋,传递中外书情,分享阅读快乐;我们更应该做一篇劝学的美文,吟咏知识的乐园,颂赞文化的功用。但是,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民众阅读率的逐年下降,媒体惊呼:半数中国人不读书。

  读书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

  是中国人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读过抄过背过的有关劝学的篇章和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提醒,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恐吓,从到“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的教导,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的人生指南……这些警句都可谓苦口婆心,无微不至。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读书呢?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答案,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挤占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也成为新的求知渠道和消闲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书籍仍然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网络上的深度阅读仅仅是书籍的拷贝,影视作品的灵感也主要来自书籍。如果我们在阅读率上大大落后于人,那么,在网络开发与创新、影视艺术的创作以及科研技术的成就等方面,我们也同样不可能领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永远是句空话。

  有杂志做过一个专题,宣称今日“无书可读”。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出版人,一再谴责出版市场的急功近利,致使书香变成了铜臭,荒漠甘泉变成了城市污水。其实,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明古国,严肃认真的图书竟然没有市场了?

  说到底,读书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读书的激情、收获和习惯都来自教育。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让更多的人对书籍充满爱,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南时报)

“半数国人不读书”是一种文化自阉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是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却告诉我们,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了: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每年至少读一本书”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的比例为48.7%,与全体国民总体的比例则为42.2%。(4月23日《北京娱乐信报》)

  网上阅读率的迅速增长,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图书阅读率的大幅降低,但是,整体意义上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更何况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暂时毕竟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是一个经济指标的持续走低,也许能给大众特别是政府以警醒;但这样一个似乎无关大局的阅读指标的持续走低,却要“无所谓”得多了。在我看来,这正是全社会“重经轻文”趋势的表现。然而,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助推器和耐力源,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及时归结到文化繁荣上来,必将是短暂而且缺乏表现力的。文化之于经济的关系,用“文化是经济的命脉”来形容也许并不为过。

  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一书中,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崩溃原因的分析独辟蹊径,提出了有名的“文化比经济更重要”假说。他认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的大变革。那就是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并由此警告说,“今天的中国也由于冷战的终结和经济差距的扩大面临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崩溃”。这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其中表达的文化之于政治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却是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重视的。

  显然,如果我们站在上述的高度,“半数国人不读书”就不应该被泛泛而谈。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国人越来越少,实际上是“读书无用论”从教育领域到日常社会的恶性延伸;而“读书无用”导致的“读者越来越少”结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阉的征兆。

  “半数国人不读书”,意味着国民对书籍这一“人类文明主要承载者”的轻视和排斥,这不仅是一个国民素质不能提高的问题,更是一个文明断代的问题。有人说,民族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衰落预示着民族的衰落。当一个民族主动放弃传承祖先的灿烂文化并且断绝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取,这不是一种文化自阉,又能是什么?

  我们知道,“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是一切契约的基础,是公民社会每个公民最该拥有的基本自由;而读书显然是实现这一 “自由”的最有效方式。如果“半数国人不读书”是放弃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那么这种放弃必然是夹带着血和泪的。书价太离谱、好书太缺乏、出版商无德等固然都是重要原因,然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民生存压力过重,疲于获取最基本的口腹之需,没有能力和闲暇顾及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一点,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就有过阐释。

  所以说,“让国民生活得更轻松”,既是倡导全民阅读的前提,也是防止文化自阉的必须。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张汉辉

阅读(62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