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78140
  • 博文数量: 17
  • 博客积分: 10303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0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1-04 21:5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

文章存档

2010年(3)

2009年(2)

2008年(12)

分类:

2008-05-03 14:55:41

前言:

    本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来自《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美]曼昆/著 梁小民/译),在描述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看的第一套专业的经济学教材,现在不禁庆幸当初在上海书城繁多的经济学类书籍中选中了这套大部头的书。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名词解释:

        1. 稀缺性(scarcity)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 效率(efficiency)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3. 平等(equity)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人们面临取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面临各种取舍。而对于国家来说,“大炮”和“黄油”是一个典型的取舍,将钱花在国防建设上呢,还是花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上。当然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0或者1的问题,而是在于:多花钱在国防,还是多花钱在生活。

    另外一个典型的取舍就是“效率”和“平等”,这个不仅仅是国家——想象原来的大锅饭吧。这种取舍公司也同样遇到:如果公司每个人的工资都一样,那些勤奋的人则没有了工作动力,于是公司利润肯定会下降。如果专门为了追求“效率”,不仅会造成贫富差距、冲突,还会引发各种形式的吹嘘拍马。这种取舍告诉我们,任何走极端的行为,都会引起“蛋糕”变小。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当然,这是从正面来理解。另一方面,骂中庸之道的人不少,这是他们看到了中庸之道的坏处——或者不如说这个本来蛮好的观点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要知道,香水放在屎坑里面也会变得臭不可闻。所以,我想说的是,与其骂香水臭,不如骂屎坑臭,这样做有明显的两个好处:1. 骂香水臭容易被别人骂成是糊涂蛋,而骂屎坑臭则不会;2. 骂香水久了,它就真的臭了——众口铄金嘛,而骂屎坑则不会这样。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名词解释:

        1.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比原来政治经济学课本中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概念要容易理解得多。而机会成本和课本中价值的区别,也体现在了中外教课书风格上,国内的教材总是充斥着各种高深莫测的解释,也包含了各种高深的公式,而国外的教材总是尽量用通俗的解释,尽量少而简洁的公式。这也是我当初在挑选经济学书籍时的原则:通俗易懂——作为非经济学专业人,这点很重要,除非你是天才。

    虽然机会成本的概念很好理解——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选择了这个工作,就必须放弃那个工作,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必须放弃那个专业,这看起来似乎很好理解。但它的难,就难在有时候需要不同类的东西进行比较,就算是同类的东西,有时候很难衡量出来机会成本的确切值。

    例如上大学,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是更丰富的知识,更多的工作机会,那么它的成本呢?有人会想到学费、住宿费等等,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因为不上大学,你仍得吃饭,仍然需要找个住宿的地方——上大学这些开销甚至比不上大学要低,因此这甚至算得上是上大学的收益。只有这些比上大学贵的时候,“贵出来的那部分”才能算是上大学的成本。

    并且,那种算法忽略了最大的一个成本——时间。因为不上大学,那么这段时间你就可以用来工作。对于上大学来说,因此而放弃的工资是一项成本,而且往往是大多数学生最大的单项成本,

    看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在现在仍然是适用的。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成不读书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傻瓜。而NBA那么多明星,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去打球,还有那么多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放弃了受更多教育的机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挣钱又多,这说明,在机会成本的考虑上,他们比我们想得更多,在这方面,他们上了大学,而我们则中学还没有毕业。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名词解释:

        1.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这就产生了两个边际量: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这个很容易理解,前面在介绍“大炮”和“黄油”的时候也说过,这不是0和1的选择,而是取一个怎样的中间量的选择。比如考试前,我们多看一个小时电视,就少了一个小时来温习功课,花这一小时来温习物理,就少了一小时来温习数学。如果说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是0和1的问题,那么这个则是0.5和0.6的问题,这更叫人烦心。但是不考虑这个,就会丢掉很多将蛋糕做大(提高“效率”)的机会。

    正式这种△(德尔塔,数学中微小增量的符号)搞得人头大,不过有时候数学的乐趣正在于此呢。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这个原理相当好理解,用我常说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狗看见肉还会流口水呢,何况是人呢?奇怪就奇怪在,人有时候对激励完全忽略,而大自然,就如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样,不断的给我们强化 ,把我们训练成巴浦洛夫的狗。

    谨记: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

    这方面,我还要再说一下,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决策者的错,毕竟不能期望人人都和上帝一样聪明。例如作者就举了一个关于安全带的法案,原本是为了改善交通事故时候人员的伤亡率,在有了安全带以后,激励的结果却导致开车的速度更快了,虽然驾驶员在车祸中伤亡率降低了,但却提高了行人在车祸中的伤亡率。

    这样的结果未免有些奇怪:种瓜得豆。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上帝的确是有足够的幽默细胞的,这样,我们自己就没有一点错误了,大家都没有错误——上帝怎么会有错呢?皆大欢喜,皆大欢喜。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这个观点,在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看来,无异于是歪门邪教,那时候讲究的是自给自足。而且我知道,除了清政府,纵观中国悠悠历史,不少时期同样是不认为贸易会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如果我告诉你,没有农民,你就要去种地,没有纺织工,你就要自己做衣服,等等,你都不觉得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易(贸易)给你带来了好处 ,我只能说,你这个榆木脑袋,用佛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慧根。

    为此,我不得不用数学方式验算一番。

    前提条件:

        1.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A和B

        2. 他们的才能体现在不同的地方

        3. 1天时间内,A能生产1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A只能生产0.5公斤

        4. 1天时间内,B只能生产0.5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B能生产1公斤

    结论:

        这很显然了,如果不交易,他们自己生产(效率)的最大值,就是1公斤食物,如果他们想要营养均衡,就吃不到1公斤食物(平等),这也体现了“效率”和“平等”之间的矛盾。而且显而易见的,可以让他们做交易(贸易),A每天生产1公斤肉,分给B 0.5公斤,而B每天生产1公斤蔬菜,分给A 0.5公斤,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既营养均衡而又不饿肚子。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名词解释:

        1.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PK,最终以市场经济的胜利而结束。不过现在我仍然听到不少人在叫嚣计划经济的好,他们用了围棋来举例,而我想说的就是,围棋是19 X 19的格子,不需要上帝的智慧也能下,而市场比围棋棋盘大很多,以至于将围棋棋盘作为充当一个棋子的级别都不够。而且这个围棋比喻最阴险的地方在于,他把人当成了围棋的棋子,众所周知,人是活的而棋子是死的,他把自己当作上帝,随意摆弄活人。对此,我只想说,如果谁非要把我当作一个棋子,我就会吃饱了撑的在他的棋盘上拉一大泡屎。

    市场经济的胜利,我同样可以用严谨的数理逻辑表达出来:每个局部值都是最大值,那么由这些局部组成的整体的值,当然也是最大值。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名词解释:

        1.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2. 外部性(externality)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3.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也是叫嚣围棋理论的人最喜欢说的:你看吧,我说了让市场来搞终归是不好的,会产生很多坏影响。对此,我只能说这些人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科研项目,是什么都没有呢,还是能将香水搞臭。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表明它总能这样。一个人偶尔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他未必能成为一个好厨师。

    而在我看来,政府的作用则在于规则的制定,规则一旦制定了,就让社会按照这个规则运转。这也没有说,政府只有一次机会制定规则,人人都不是上帝,10个人加起来也不是一个上帝,因此不要期望通过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出来的规则就是完善的。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环保的重要。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我们要么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激励,就是情况随着时间而改变进而需要修改相关规则。

    而且,有些规则的制定,动机是否为了“效率”和“平等”,都是值得怀疑的。这里,看看那些金融寡头(市场势力)对政策的干预就能知道了。

    因此,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好,让社会分配更公平——虽然牺牲了部分效率,让整个社会更和谐。但谨记,这个原理的关键词是“有时”。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名词解释:

        1. 生产率(productivity)

           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这其实不难理解,假如每个工人的收入都是按计件进行,那么当然效率越高的工人,收入越多,物质生活水平越高。虽然行业众多,但这个原则始终有效的。扩大到一个国家,那么则是这个原理的描述: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生产率并不直观的显示工人努力的程度,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当然就会高。

    这个原理其实对公共政策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家都关心的财政赤字问题,如果国家把资源更多的用到财政赤字上,那么投向公众的资源就要减少,导致生产率的增长将会成为一个瓶颈。大家都知道对于科研单位,缩小科研经费的投入,将带来何种结果。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名词解释:

        1. 通货膨胀(inflation)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通货膨胀其实蛮可怕的,想象自己这个月能当生活费的工资,下个月却只能买一个面包,会怎么样呢?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得不每个月去看老板那张丑脸,忍受他的冷嘲热讽,死皮赖脸的请求他为了加工资。听说二战期间德国的通货膨胀,导致当时工人的工资都是按小时结算的,拿到工资以后必须马上去用掉,不然,下一个小时,这时候领到的工资估计只能当废纸了。

    而通过膨胀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发行了过多的货币。

    这说明了统计的重要性。不过马克吐温也说了,世界上的谎言有三种:男人的誓言,统计数据和该死的统计数据。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名词解释:

        1.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这么可怕,但有时候却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向它妥协,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经济学一般认为,一下子干掉通过膨胀,势必会带来高的失业率。原因则在于任何经济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看成是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产生的水波也需要一段时间按才能扩散完成。治疗吸毒的病人,有时候还需要给他吗啡来过渡呢。

 


总结:

    整体来看,经济学就构建在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也通俗易懂的十条原理之上。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套书的理由,从最简单的原理入手,分析出一些工具、公式、模型,娓娓道来经济学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了《数学万花筒》这本好书,作为一名俄国有名的数学家,用数学上最简单的几个公理,深化开去,就介绍了从数论、几何学、微积分以及现代数学的各个方面。

阅读(2252) | 评论(1) | 转发(0)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有关严谨的一个例子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zyf20012009-02-01 13:41:20

不得不顶一下!